天天看點

資治通鑒說服之張儀

資治通鑒說服之張儀

張儀說服

戰國時期,各諸侯國之間有兩大戰略外交方向。

一是以蘇秦主導的合縱,一是以張儀為首的連橫。合縱是聯合六國對抗秦國,連橫是秦國對六國實施各個擊破。張儀為秦國化解六國合縱做出了突出貢獻,功勞雖大,但卻并沒有能一直獲得君主的青睐。

秦武王即位後,不那麼重用張儀;因為秦武王是太子的時候,與張儀有過節。上有所好,下有甚焉,大臣們就見風使舵,紛紛诋毀張儀。

張儀見勢不妙,準備跑路;便對秦武王道,“為大王您打算的話,山東之國出亂子,您才能從他們那裡多多的割取土地。我聽說齊國非常憎恨我,我在哪裡,齊國一定攻打哪裡。我願意以不肖之身到魏國,這樣,齊國攻打魏國,大王您借此機會就可以占據三川,收取天下的地圖,這是宏圖大業啊”。

秦武王答應了。

這就是成功溝通的案例。

張儀并沒有說,我的功勞有多大,也沒有說現在很多人說我的壞話,我幹不下去了,您放我走吧!

如果張儀這麼說,不但走不了,可能會有性命之憂。功高震主,還有怨望之情,這是統治者的大忌,裂土封王都不可賞,又心懷不滿,就隻有消滅之。再加上,君主本身已經對自己不滿了,大臣們多是看笑話的,頗多落井下石,又怎麼能全身而退?

張儀成功地遊說了秦武王。成功之處在于,完全站在為秦武王考慮的角度上,秦武王所想就是宏圖霸業,張儀表明自己離開可以提供這樣的機會;而且是說的有道理,自己這麼年為了秦國,肯定會得罪諸侯國,這些言辭,聽起來是真的。

成功的說服,這是兩個基礎。站在對方的角度,有真實性。

這件事并沒有到此基礎。

張儀到了魏國之後,齊國果然來攻打魏國。

這時候,張儀借助楚國的使者,對齊王說,您這是上了秦國的當了;秦國知道齊國恨張儀,是以才讓張儀到魏國,這是是想趁機從中漁利。

齊王聽了之後,覺得也是,于是撤兵。

張儀為什麼不直接對齊國的使者說?這是因為自己說,即使是真的,但對于對方來講,可信度有些低。是以才通過楚國來講。

統治者所想的究竟是什麼?從哪些方面可以知道?揣摩術所解決的是揣摩什麼和從什麼路徑揣摩的問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