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资治通鉴说服之张仪

资治通鉴说服之张仪

张仪说服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有两大战略外交方向。

一是以苏秦主导的合纵,一是以张仪为首的连横。合纵是联合六国对抗秦国,连横是秦国对六国实施各个击破。张仪为秦国化解六国合纵做出了突出贡献,功劳虽大,但却并没有能一直获得君主的青睐。

秦武王即位后,不那么重用张仪;因为秦武王是太子的时候,与张仪有过节。上有所好,下有甚焉,大臣们就见风使舵,纷纷诋毁张仪。

张仪见势不妙,准备跑路;便对秦武王道,“为大王您打算的话,山东之国出乱子,您才能从他们那里多多的割取土地。我听说齐国非常憎恨我,我在哪里,齐国一定攻打哪里。我愿意以不肖之身到魏国,这样,齐国攻打魏国,大王您借此机会就可以占据三川,收取天下的地图,这是宏图大业啊”。

秦武王答应了。

这就是成功沟通的案例。

张仪并没有说,我的功劳有多大,也没有说现在很多人说我的坏话,我干不下去了,您放我走吧!

如果张仪这么说,不但走不了,可能会有性命之忧。功高震主,还有怨望之情,这是统治者的大忌,裂土封王都不可赏,又心怀不满,就只有消灭之。再加上,君主本身已经对自己不满了,大臣们多是看笑话的,颇多落井下石,又怎么能全身而退?

张仪成功地游说了秦武王。成功之处在于,完全站在为秦武王考虑的角度上,秦武王所想就是宏图霸业,张仪表明自己离开可以提供这样的机会;而且是说的有道理,自己这么年为了秦国,肯定会得罪诸侯国,这些言辞,听起来是真的。

成功的说服,这是两个基础。站在对方的角度,有真实性。

这件事并没有到此基础。

张仪到了魏国之后,齐国果然来攻打魏国。

这时候,张仪借助楚国的使者,对齐王说,您这是上了秦国的当了;秦国知道齐国恨张仪,所以才让张仪到魏国,这是是想趁机从中渔利。

齐王听了之后,觉得也是,于是撤兵。

张仪为什么不直接对齐国的使者说?这是因为自己说,即使是真的,但对于对方来讲,可信度有些低。所以才通过楚国来讲。

统治者所想的究竟是什么?从哪些方面可以知道?揣摩术所解决的是揣摩什么和从什么路径揣摩的问题。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