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前言</h1>
王獻之,這個名字無論是在古代還是在現代都是家喻戶曉。作為書聖王羲之之子,出身名門的王獻之年少聰慧,才華過人,其書法與父親并稱為“二王”,更與張芝、鐘繇等人齊名;而且除卻書法之外,他還擅長作畫。
不過,作為一個家喻戶曉的名人,在他身上發生的愛情故事似乎更能讓人有共通感,也更讓人慨歎不已。
一句“不覺有餘事,唯憶與郗家離婚。”也道盡了在愛情裡他與第一任妻子郗道茂的遺憾。縱使出身名門,縱使他們夫妻感情深笃,卻也抵不過皇命,抵不過新安公主的“強嫁”,為表拒絕他甚至不惜“以艾燒腳”來自殘,然而癡情的新安公主卻笃定的“即便你瘸了,也要嫁給你”……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7">性情穩重</h1>
王獻之作為一代書聖的兒子,自然也精通書法,他小的時候就展現出驚人的天賦,他的父親也曾多次試驗他的筆力,結果王獻之每次都能經得住考驗,就連他的父親都佩服這個小孩子的握筆力。
有一次,晉朝的權臣桓溫想要讓王獻之在他的扇子上題字,王獻之思索片刻後提筆便寫,但是沒想到突然之間筆落在扇子上,将扇子上已經提好的字都染壞了,獻之吓壞了,鎮定一會兒後,他就将那塊被污染的墨迹改畫成母牛黑馬的圖案,他畫的十分精妙。桓溫見到這幅題字加畫之後,欣慰萬分,立刻就賞賜下不少金銀。
王獻之向來神情高雅,他與兄弟之間也保持着良好的關系。當時王獻之與兄長王徽之一起坐在一個屋子裡,沒想到屋前忽然起火了,看見起火了,王徽之連鞋都沒來得及穿趕緊逃出去,而王獻之卻神色自若,和平時一樣,慢慢的叫來随從,為他穿好鞋子,攙扶着他出去,從這件事就足可證明了王獻之的氣度。
當年獻之與徽之兄弟二人一起染病,兄弟兩人時常來往,但是病重的徽之很久沒見到弟弟獻之,就問侍候的人弟弟怎麼樣了,當他聽到獻之的死訊的時候,臉上一點背悲傷的感覺也沒有,哪怕去乘車奔喪的時候也沒有傷心。徽之到了弟弟的靈堂前直接就拿起弟弟平時彈的琴,但是沒想到琴弦怎麼調都調不好,他心中的悲傷終于掩飾不住,沒過多久就昏過去了,一個月之後也去世了。
而王獻之的品行高潔,也讓他的愛情故事多了幾分傳奇色彩。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3">天作之合</h1>
王獻之的原配妻子名叫郗道茂,郗道茂的父親與王獻之的母親是親兄弟,于是郗道茂與王獻之是表姐弟關系,兩家正是門當戶對、親上加親,再加上兩個孩子從小見面,互相熟識,算得上青梅竹馬,于是在兩人長大之後雙方父母就為他們安排婚事。
他們婚後十分幸福,兩人花前月下,比翼雙飛,賞月飲酒,談論詩文,恩愛無比。兩人成婚之後經曆了不少的事情,王獻之與郗道茂的父親雙雙離世,兩人也相持着過了那一段艱苦的歲月。好的是郗道茂終于懷孕了,十月懷胎生下一個小女孩,這對于王獻之來說是莫大的鼓舞,他們将這個孩子起名為“王玉潤”,孩子聰明可愛,孩子的到來更讓夫妻兩人恩愛,可能孩子沒有福氣,很早就夭折。但是孩子的去世并沒有影響他們的恩愛,在衆人眼中,他們永遠都是最恩愛的那一對兒,不過,沒想到一道聖旨讓他們夫妻分開了。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6">被迫成婚</h1>
聖旨賜下,要求王獻之與新安公主成婚。
新安公主是晉簡文帝的女兒,她當初被皇帝賜婚給權臣桓溫的兒子桓濟,後來桓溫去世,将所有的權勢地位都交給了弟弟桓沖,桓濟不服,決定造反,但是沒料到造反失敗,被朝廷流放,桓濟也就與新安公主合理的離婚了。
而新安公主一直就心儀王獻之,這次的離婚更是讓她有了嫁給王獻之的想法,但是王獻之與郗道茂之間恩愛有加,想要讓他們離婚是特别難的,但是當他得知郗道茂婚後并沒有生下男孩子之後,新安公主就以婚後無子為理由,請求皇帝下旨為自己與王獻之賜婚,皇帝經不住新安公主的苦苦哀求,無奈隻能下旨。
王獻之面對着聖旨不知所措,往日的鎮定自若蕩然無存,他怎麼也想不到自己和妻子過得好好的為什麼就有人橫插一腳,這個人還是公主。可是王獻之再怎樣不樂意也沒有辦法,畢竟這是聖旨,是至高無上的皇權,他想到一個辦法,那就是自殘,如果成為一個殘障人士,那麼公主肯定就不會和自己在一起,她絕對瞧不上一個殘障人士。
心一橫的王獻之燃起艾草,看着熊熊燃燒的艾草就将雙腳伸進火中,火将雙足的皮膚都燒焦了,這時候的他真的是痛并快樂着,他以為自己能夠逃脫與公主的婚事,但是等他燒傷雙腿的消息傳進宮中後,沒想到公主居然還不死心,直言哪怕他留下殘疾,成了瘸子也要嫁給他。
沒辦法的王獻之不能抗旨不尊,隻好寫下休書,讓郗道茂回到娘家,可是郗道茂的父親早已去世,無奈之下她隻能投身到叔伯家中,過完了凄涼的一生。
而王獻之迎娶公主成為驸馬後,兩人也比較恩愛,後來還生下了一個女兒,這個女兒還成為了未來的皇後。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24">事情的另一版本</h1>
當然上面的故事足夠證明王獻之的深情,但是這僅僅是故事的第一個版本而已,而在另一版本裡,則将王獻之與妻子郗道茂的和離、新安公主的強嫁歸結為政治聯姻。
在東晉立國之後有四大家族的幫扶,分别是“王、郗、謝、桓”,到了晉簡文帝時期,桓溫的勢力極具膨脹,甚至可以廢立皇帝,簡文帝以及其子孝武帝都是在桓溫的幫助下登上皇位,而桓氏一族勢大,郗氏也一直依附桓氏生存,郗氏的領袖郗超一直是桓溫的謀士,桓溫的一切行動郗超都清楚的知道,桓溫的死導緻郗超以及郗家的地位一落千丈。
桓溫死後,将所有權利都交給了弟弟桓沖,而作為兒子兼驸馬的桓濟不能接受,于是發動叛亂,但是很快就被叔叔桓沖鎮壓。桓沖此人精忠報國,果斷将朝政之事交給謝安。
在桓家不在權傾天下、謝家日漸鼎盛、郗家沒落的情況下,王氏一族開始日漸衰微,而且王氏一族大多風流,很少有人在官場之上用心,是以王家能夠派得上用場的隻有王獻之。
對于新安公主來說,桓濟的死是她逃脫的必然,可是皇帝也絕對不會做出決定,因為這時候皇帝剛剛登基,還沒有成年,真正掌握大局的是後宮之主、四次臨朝稱制的太後褚蒜子,也是謝安的外甥女,那麼她代替皇帝發下聖旨,要王獻之娶了新安公主,那麼王獻之不會不娶。一個娘家沒有勢力的女人,另一個是得到太後歡心的公主,如何取舍王獻之自然明白。
至于王獻之是否真的用火燒腳才以緻于有了腳疾,這一說法中也認為這或許是與他的父親王羲之一般,乃是服用魏晉時盛行的五石散所緻。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32">總結</h1>
至于這兩種說法的真僞,其實在筆者看來,更傾向于王獻之與妻子的和離乃是被迫之舉,而并非是王獻之以及背後家族為了攀附權貴進行的聯姻。
因為單就宗族實力而言,盡管郗氏曾攀附恒溫,彼時恒溫已死,可高平郗氏仍舊是有着極高的地位的;而琅琊王氏的地位也自不用多言,王獻之并無理由休妻再娶;如若是避嫌需要,那謝玄、王坦之這些娶了恒溫侄女、女兒的豈不是更應該休妻嗎?何況彼時的王獻之也并非身處權力核心,隻不過是内史而已。
由是如此,王獻之與郗道茂的悲劇愛情故事,當也隻是普羅大衆裡萬千遺憾愛情故事中的一個吧。
參考資料:《世說新語·王獻之上章首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