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前言</h1>
王献之,这个名字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都是家喻户晓。作为书圣王羲之之子,出身名门的王献之年少聪慧,才华过人,其书法与父亲并称为“二王”,更与张芝、钟繇等人齐名;而且除却书法之外,他还擅长作画。
不过,作为一个家喻户晓的名人,在他身上发生的爱情故事似乎更能让人有共通感,也更让人慨叹不已。
一句“不觉有余事,唯忆与郗家离婚。”也道尽了在爱情里他与第一任妻子郗道茂的遗憾。纵使出身名门,纵使他们夫妻感情深笃,却也抵不过皇命,抵不过新安公主的“强嫁”,为表拒绝他甚至不惜“以艾烧脚”来自残,然而痴情的新安公主却笃定的“即便你瘸了,也要嫁给你”……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7">性情稳重</h1>
王献之作为一代书圣的儿子,自然也精通书法,他小的时候就展现出惊人的天赋,他的父亲也曾多次试验他的笔力,结果王献之每次都能经得住考验,就连他的父亲都佩服这个小孩子的握笔力。
有一次,晋朝的权臣桓温想要让王献之在他的扇子上题字,王献之思索片刻后提笔便写,但是没想到突然之间笔落在扇子上,将扇子上已经提好的字都染坏了,献之吓坏了,镇定一会儿后,他就将那块被污染的墨迹改画成母牛黑马的图案,他画的十分精妙。桓温见到这幅题字加画之后,欣慰万分,立刻就赏赐下不少金银。
王献之向来神情高雅,他与兄弟之间也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当时王献之与兄长王徽之一起坐在一个屋子里,没想到屋前忽然起火了,看见起火了,王徽之连鞋都没来得及穿赶紧逃出去,而王献之却神色自若,和平时一样,慢慢的叫来随从,为他穿好鞋子,搀扶着他出去,从这件事就足可证明了王献之的气度。
当年献之与徽之兄弟二人一起染病,兄弟两人时常来往,但是病重的徽之很久没见到弟弟献之,就问侍候的人弟弟怎么样了,当他听到献之的死讯的时候,脸上一点背悲伤的感觉也没有,哪怕去乘车奔丧的时候也没有伤心。徽之到了弟弟的灵堂前直接就拿起弟弟平时弹的琴,但是没想到琴弦怎么调都调不好,他心中的悲伤终于掩饰不住,没过多久就昏过去了,一个月之后也去世了。
而王献之的品行高洁,也让他的爱情故事多了几分传奇色彩。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3">天作之合</h1>
王献之的原配妻子名叫郗道茂,郗道茂的父亲与王献之的母亲是亲兄弟,于是郗道茂与王献之是表姐弟关系,两家正是门当户对、亲上加亲,再加上两个孩子从小见面,互相熟识,算得上青梅竹马,于是在两人长大之后双方父母就为他们安排婚事。
他们婚后十分幸福,两人花前月下,比翼双飞,赏月饮酒,谈论诗文,恩爱无比。两人成婚之后经历了不少的事情,王献之与郗道茂的父亲双双离世,两人也相持着过了那一段艰苦的岁月。好的是郗道茂终于怀孕了,十月怀胎生下一个小女孩,这对于王献之来说是莫大的鼓舞,他们将这个孩子起名为“王玉润”,孩子聪明可爱,孩子的到来更让夫妻两人恩爱,可能孩子没有福气,很早就夭折。但是孩子的去世并没有影响他们的恩爱,在众人眼中,他们永远都是最恩爱的那一对儿,不过,没想到一道圣旨让他们夫妻分开了。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6">被迫成婚</h1>
圣旨赐下,要求王献之与新安公主成婚。
新安公主是晋简文帝的女儿,她当初被皇帝赐婚给权臣桓温的儿子桓济,后来桓温去世,将所有的权势地位都交给了弟弟桓冲,桓济不服,决定造反,但是没料到造反失败,被朝廷流放,桓济也就与新安公主合理的离婚了。
而新安公主一直就心仪王献之,这次的离婚更是让她有了嫁给王献之的想法,但是王献之与郗道茂之间恩爱有加,想要让他们离婚是特别难的,但是当他得知郗道茂婚后并没有生下男孩子之后,新安公主就以婚后无子为理由,请求皇帝下旨为自己与王献之赐婚,皇帝经不住新安公主的苦苦哀求,无奈只能下旨。
王献之面对着圣旨不知所措,往日的镇定自若荡然无存,他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和妻子过得好好的为什么就有人横插一脚,这个人还是公主。可是王献之再怎样不乐意也没有办法,毕竟这是圣旨,是至高无上的皇权,他想到一个办法,那就是自残,如果成为一个残疾人,那么公主肯定就不会和自己在一起,她绝对瞧不上一个残疾人。
心一横的王献之燃起艾草,看着熊熊燃烧的艾草就将双脚伸进火中,火将双足的皮肤都烧焦了,这时候的他真的是痛并快乐着,他以为自己能够逃脱与公主的婚事,但是等他烧伤双腿的消息传进宫中后,没想到公主居然还不死心,直言哪怕他留下残疾,成了瘸子也要嫁给他。
没办法的王献之不能抗旨不尊,只好写下休书,让郗道茂回到娘家,可是郗道茂的父亲早已去世,无奈之下她只能投身到叔伯家中,过完了凄凉的一生。
而王献之迎娶公主成为驸马后,两人也比较恩爱,后来还生下了一个女儿,这个女儿还成为了未来的皇后。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24">事情的另一版本</h1>
当然上面的故事足够证明王献之的深情,但是这仅仅是故事的第一个版本而已,而在另一版本里,则将王献之与妻子郗道茂的和离、新安公主的强嫁归结为政治联姻。
在东晋立国之后有四大家族的帮扶,分别是“王、郗、谢、桓”,到了晋简文帝时期,桓温的势力极具膨胀,甚至可以废立皇帝,简文帝以及其子孝武帝都是在桓温的帮助下登上皇位,而桓氏一族势大,郗氏也一直依附桓氏生存,郗氏的领袖郗超一直是桓温的谋士,桓温的一切行动郗超都清楚的知道,桓温的死导致郗超以及郗家的地位一落千丈。
桓温死后,将所有权利都交给了弟弟桓冲,而作为儿子兼驸马的桓济不能接受,于是发动叛乱,但是很快就被叔叔桓冲镇压。桓冲此人精忠报国,果断将朝政之事交给谢安。
在桓家不在权倾天下、谢家日渐鼎盛、郗家没落的情况下,王氏一族开始日渐衰微,而且王氏一族大多风流,很少有人在官场之上用心,所以王家能够派得上用场的只有王献之。
对于新安公主来说,桓济的死是她逃脱的必然,可是皇帝也绝对不会做出决定,因为这时候皇帝刚刚登基,还没有成年,真正掌握大局的是后宫之主、四次临朝称制的太后褚蒜子,也是谢安的外甥女,那么她代替皇帝发下圣旨,要王献之娶了新安公主,那么王献之不会不娶。一个娘家没有势力的女人,另一个是得到太后欢心的公主,如何取舍王献之自然明白。
至于王献之是否真的用火烧脚才以致于有了脚疾,这一说法中也认为这或许是与他的父亲王羲之一般,乃是服用魏晋时盛行的五石散所致。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32">总结</h1>
至于这两种说法的真伪,其实在笔者看来,更倾向于王献之与妻子的和离乃是被迫之举,而并非是王献之以及背后家族为了攀附权贵进行的联姻。
因为单就宗族实力而言,尽管郗氏曾攀附恒温,彼时恒温已死,可高平郗氏仍旧是有着极高的地位的;而琅琊王氏的地位也自不用多言,王献之并无理由休妻再娶;如若是避嫌需要,那谢玄、王坦之这些娶了恒温侄女、女儿的岂不是更应该休妻吗?何况彼时的王献之也并非身处权力核心,只不过是内史而已。
由是如此,王献之与郗道茂的悲剧爱情故事,当也只是普罗大众里万千遗憾爱情故事中的一个吧。
参考资料:《世说新语·王献之上章首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