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福州:「館藏珍品」——清代張廷濟刻款抄手端硯

作者:海峽導報大福州
福州:「館藏珍品」——清代張廷濟刻款抄手端硯

硯台,“文房四寶”之一,源于自然,用于雅閣。宋代硯台的形制多種多樣,其中抄手硯就是從唐代的簸箕型硯演變而來,又稱其為插手硯、手抄硯或大史硯。

福州:「館藏珍品」——清代張廷濟刻款抄手端硯

抄手硯實用性強,因其硯堂廣而淺平,研磨時便于蘸墨掭筆,墨池雖小但較深,能蓄一定量的墨汁,可供書寫用。整個硯造型由線與面構成,無任何雕刻紋飾,以簡潔的手法表現集清新、淡雅、大氣于一體,完美地展現了宋人的文化藝術和工藝美術的風格,也符合了文人對硯的實用與審美要求,成為宋代最基本、最常見、具有代表性的硯台造型之一。

福州:「館藏珍品」——清代張廷濟刻款抄手端硯

那麼接下來

我們要“認識”的一件”寶貝“,

就出自于一位大師之手,

不妨來仔細瞧瞧吧!

張延濟刻款抄手端硯

一方抄手式端硯,獨具宋代遺風

福州市博物館收藏有一方清代張廷濟銘抄手端硯,其造型平整莊重,邊緣處剛勁挺拔,線條流暢,走刀幹淨利落,大氣典雅,頗具宋代遺風,深得行家青睐。

該抄手硯型制小巧但莊重古雅,四角渾圓,通體厚薄一緻,光素無紋。石質為老坑端石,色青黑泛紫,質地堅實細膩,色澤溫潤,為端石中優質石材所制。其硯面寬7.6厘米、長13.6厘米、厚5.5厘米,硯堂平整、墨池深,比例适合。墨池中殘結宿墨渣,通體墨鏽凝結難以沖刷,硯堂略有使用磨損痕迹。

福州:「館藏珍品」——清代張廷濟刻款抄手端硯

從硯形來看,硯面呈長方形,硯首與硯尾等寬,邊角渾圓,硯堂平坦,開斜通式“一”字形硯池,硯身三側壁垂直,其中一側有一角缺損,缺損處截面上留有膠漆殘留物痕迹,硯背斜挖,是明代抄手式硯台的典型特征。

在硯身殘損面一側題刻有清道光五年(1825年)張廷濟的五行行楷銘文,曰:“石嶽(嶽)嶽,折其角,折其角,知不足,角複合,用膠漆,用膠漆,心如結。道光五年乙酉七月十日為範湖金兄老友銘,張廷濟”,其下镌刻一朱文印章“張叔未”。

張廷濟為何許人

福州:「館藏珍品」——清代張廷濟刻款抄手端硯

張廷濟(1768-1848),浙江嘉興新篁人,清代中期著名金石學家、文物鑒藏家和書法家。清嘉慶三年(1798年)中戊午科鄉試解元,後屢次會試不第,遂絕意仕途,後專注于學術研究及藝術創作。

張廷濟曆經乾隆、嘉慶、道光三朝,與同時代的名流學者、官員如阮元、翁方綱、張燕昌、趙魏等人交遊密切,為阮元入室弟子。他工詩詞善書畫,精通篆、隸、行、楷書法,善用典故,風格質樸。

此外,張廷濟還精于金石考據之學,尤其擅長文物鑒賞,對于碑、器都能辨真僞,别源流。此外,他還好收藏,其中以鼎彜、碑版、瓦磚及書畫甚多,不少器物均為珍貴罕見品。其一生著有《金石文字》、《清儀閣所藏古器物文》、《清儀閣金石題識》、《桂馨堂集》等,傳世書籍頗豐。

硯銘内容,大有文章

從硯銘來看,這方硯台的主人張廷濟将他稱之為“範湖金兄老友”,由此可知此人名為金範湖。在清末民初徐珂編撰的《清稗類鈔》中多處記載有金範湖等人把玩張廷濟所藏古玉的故事。

《清稗類鈔》:“張叔未所藏白玉谷文琫,緣帶微璊,一面谷文,一面卧蠶文,惟出土未久,尚少溫潤。舊為趙晉齋藏物,道光乙酉秋,歸叔未,價銀十餅》......後為金範湖、之子魯卿喬梓及張受之所摩,曆數年,始溫潤,惟谷一顆之僵未盡去也。”

由此可知,金範湖之子名為金魯卿。張受之是張廷濟之侄張辛。張廷濟将家藏的古玉交予金範湖父子和侄子張辛把玩,足以證明張廷濟與金範湖交誼頗深,張、金兩家當為世交,據此推斷出硯台的主人就是張廷濟的故交老友金範湖。

福州:「館藏珍品」——清代張廷濟刻款抄手端硯

硯銘首句寫道“石嶽嶽,折其角”,從字面來看是直言硯台一側折角的殘損之狀,其實是借用了“五鹿嶽嶽,朱雲折其角”的典故。

“五鹿嶽嶽,朱雲折其角”典故出自《漢書·朱雲傳》:西漢時,少府五鹿充宗為《梁丘易》,恃寵而驕,為人鋒芒畢露,漢元帝令其與諸《易》家辯論,五鹿充宗倚仗權勢,乘貴辯口,諸儒莫敢與之抗,朱雲不懼權勢,連連駁倒五鹿充宗。故諸儒為之語曰:“五鹿嶽嶽,朱雲折其角。”諸儒之語,一語雙關,以“五鹿嶽嶽”鹿角高聳,暗指五鹿充宗的盛氣淩人;以“朱雲折其角”形容朱雲辯倒五鹿充宗之事。

硯銘次句“折其角,知不足”,運用了頂針的修辭手法,可解讀為硯台一側折角的殘損狀況,是其不足之處;同時也可了解為從折損的一角斷面可以觀察到硯材的表裡結構,知其不足。“折角受困,方知不足”也呼應了“五鹿嶽嶽,朱雲折其角”,暗含謙虛内省之意,意味深長。随後,硯銘中兩句“角複合,用膠漆。用膠漆,心如結。”,看似直白道出硯台折斷的一角可以用膠漆去修補,卻由此引發“如膠似漆”、永結同心的寄語,自然且不生硬。

福州:「館藏珍品」——清代張廷濟刻款抄手端硯

據此可知,這方硯台的制作年代應在明代,後歸張廷濟的故交金範湖,道光五年(1825年)張廷濟為之賞鑒并題銘,書寫蒼勁古樸,具有金石趣味,與張廷濟本人書法風格相符。

正所謂“硯以銘貴”,雖題銘内容寥寥數語,但行文連貫而巧妙用典,環環相扣而意味隽永,書法精妙傳神,文辭樸實而引人入勝,一代金石大家妙筆生花,“化腐朽為神奇”,為這方側角折損的明代抄手端硯注入了全新的時代氣息,使之被賦予獨特而重要的文人情趣和藝術魅力,為此增色不少。

知識窗

“四大名硯”之首——端硯

福州:「館藏珍品」——清代張廷濟刻款抄手端硯

端硯作為四大名硯之一,更是我國四大名硯之首。“文房四寶”以硯為冠,甘肅卓尼的洮河硯、安徽歙縣的歙硯、山西绛縣的澄泥硯,還有廣東肇慶的端硯被并稱為“中國四大名硯”,其中以廣東的端硯最為出名,距今有1000多年的曆史。端硯,文房用品中的佼佼者,自古以來備受古聖先賢的厚愛,受到許多文人墨客的追崇,重視和愛惜。

福州:「館藏珍品」——清代張廷濟刻款抄手端硯

大家喜歡的黃軒,就是娛樂圈内的書法高手

硯台的使用可以追溯到漢代,當時發明了人工制墨,墨可以直接在硯上研磨,于是硯台開始發展起來。漢代劉熙寫的《釋名》中解釋:“硯者研也,可研墨使和濡也”。

福州:「館藏珍品」——清代張廷濟刻款抄手端硯

01

何以為“四大名硯之首”

福州:「館藏珍品」——清代張廷濟刻款抄手端硯

端硯以石質堅實、如嬰兒肌膚一般潤滑、細膩、嬌嫩而馳名于世。用端硯研墨不滞,發墨快,研出之墨汁細滑,書寫流暢,字迹顔色經久不變。優良的石質,精美的造型,是一樣可留存永固的工藝美術品,極具收藏價值。

福州:「館藏珍品」——清代張廷濟刻款抄手端硯

肇慶七星岩

端硯石主要石材産地分布在廣東省肇慶市東部的爛柯山和肇慶市七星岩北面的北嶺山一帶,尤以老坑、麻子坑和坑仔岩三地之硯石為最佳。這些坑岩的石質較好,制出來硯易發墨,石品多,實用與欣賞都很有價值。

02

關于端硯的曆史淵源

福州:「館藏珍品」——清代張廷濟刻款抄手端硯

自唐以來,端硯一直被曆代文武将相名人學士所鐘愛。他們從使用端硯的感受中,寫下了大量的論文著述,成為研究端硯曆史文化的寶貴資料,在使用端硯時也總會靈感頓生、筆下生花。

福州:「館藏珍品」——清代張廷濟刻款抄手端硯

唐書法家顔真卿作品

福州:「館藏珍品」——清代張廷濟刻款抄手端硯

蘇轼《赤壁賦》

宋代是端硯發展的鼎盛時期,舉國上下文風四起、不少政治家、文學家和書畫藝術家們對端硯如癡如醉,将端硯推向了最高巅峰,如歐陽修、王安之、蘇東坡等。

到清代,清高宗乾隆皇帝對端硯尤為喜愛,他在宮内所藏端硯,據《西清硯譜》記載就有62方,每方端硯都有刻銘,并對端硯大加贊賞,視端硯為珍稀之寶。

福州:「館藏珍品」——清代張廷濟刻款抄手端硯

傳說中乾隆真迹

新中國成立後,恢複了端硯生産,行業快速發展,産量逐年提高。截至2015年,肇慶市端硯産業從業人員已發展到上萬人,年産值超3億元。

03

關于端硯的使用、保養與珍藏

福州:「館藏珍品」——清代張廷濟刻款抄手端硯

我國曆代文人雅士都十分重視端硯的使用、保養與珍藏。它不僅能夠保護硯台本身不受破損,更重要的是保持端硯的整體完美和研墨使用。

1、端硯石質細膩、幼嫩,首先與水有着非常密切的關系。尤其是老坑石,洞内終年積水,硯石常年浸泡在水中,使之幼嫩滋潤,故此古人提出了“以水養硯”結論,即以清水注于硯池,加以保養。

2、端硯是研墨之器具,若硯堂中經常沾滿殘留着用剩的宿墨,就會影響端硯的實用效果,久而久之,其石質就會出現幹燥、粗糙。

3、此外,新啟用的端硯,如偶遇發墨不好,可用杉木燒成木炭粉末沾水,以毛刷磨硯台硯堂數遍,然後用清水洗滌幹淨後,即可發墨。

部分資料來源:收藏家雜志社、宋瓷收藏

來源: 福州市博物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