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以來,武漢馬拉松、臨沂馬拉松、淄博馬拉松、青島海上馬拉松等多場賽事已宣布延期舉辦,不少賽事甚至将舉辦時間推後至2022年。武漢馬拉松組委會從業人員告訴南都記者,将為所有已确認參賽選手保留參賽資格,為所有成功繳費報名的選手退還報名費。
南都記者調查發現,近十年來,中國馬拉松賽事“飛躍”發展,比賽場次從2011年的22場上升到2019年的1828場。資料顯示,其中,2018年中國境内舉辦馬拉松及相關運動規模賽事年度總消費額達178億,全年賽事帶動的總消費額達288億,年度産業總産出746億。在這背後,地方政府表現出了對馬拉松賽事的重視和扶持。
2020年以來,這種熱鬧場面被按下暫停鍵。有相關公司負責人向南都記者表示,2020年和2021年營運馬拉松、越野跑等賽事的次數銳減,目前營運“非常困難”。業内人士還透露,地方政府對越野賽的審批變得慎重很多,對比賽安全的考量也更多。

延期:大型馬拉松賽事推後至2022年
10月24日,北京馬拉松賽組織委員會釋出賽事延期公告。組委會稱,北京市近期發生多例京外關聯本地确診病例,為防範疫情傳播擴散風險,切實保障廣大跑友、從業人員和市民的健康安全,經組委會慎重研究決定,原定于10月31日舉辦的2021北京馬拉松、原定于10月29日至30日舉辦的北京·馬拉松博覽會及原定于10月30日舉辦的北京馬拉松親子跑活動均延期舉辦,具體時間另行通知。
南都記者注意到,這已經不是近期第一個宣布延期的馬拉松賽事。10月,武漢馬拉松、臨沂馬拉松、淄博馬拉松、青島海上馬拉松等多場賽事已宣布延期舉辦。根據公告,不少賽事已将辦賽時間推後至2022年。
10月27日,武漢馬拉松組委會從業人員告訴南都記者,将為所有已确認參賽選手保留參賽資格,為所有成功繳費報名的選手退還報名費。參賽選手因報名參加武漢馬拉松産生的核酸檢測費用、交通、住宿等費用或退訂手續費用,可通過微信公衆号提供的連結向組委會送出補償申請,組委會會酌情進行賠償。
北京馬拉松組委會從業人員則向南都記者表示,延期比賽主要是防範疫情擴散的風險。從業人員稱,跑者可于10月25日12時至10月30日12時,登入官網個人中心或馬拉馬拉App進行比賽的退費申請,但一旦選擇退費,組委會将不會為其保留參賽名額。同時,本次北馬不會對機票和酒店等費用進行補貼。南都記者緻電時還了解到,北馬舉辦時間雖然順延,但暫未出現贊助商的變動。
報名了武漢馬拉松的魚魚(化名)告訴南都記者,對于武漢馬拉松(漢馬)延期“失望又難過”。作為一個有着六七年跑齡的“老跑友”,她需要在家庭、工作與愛好之間進行平衡,參加的馬拉松比賽都經過了考慮篩選。漢馬開始前兩個月,她還進行了專門的訓練準備。
漢馬的延期對于她來說不僅是錢财的損失,也是備戰後無法釋放狀态的失落,“我機票酒店訂的時候沒注意都是不能退的,這裡已經損失了一筆。然後本來去武漢也是有工作要做的,還要見朋友,再加上自己的準備,(比賽延期)還挺打擊我的。”
而對于她和她身邊的跑友來說,2021年的馬拉松比賽相比去年,又多了許多不确定性。魚魚說,2020年疫情形勢較為嚴峻,大家對比賽沒有過多的期待。但今年,馬拉松比賽似乎開始恢複。10月正逢賽季,宣布舉辦的賽事不少,跑友們的狀态已經被再次激活。不少人已經為此期待了很久。但這些期待,在一項項國内知名的大型馬拉松賽事宣布延期後破滅。
發展:從“小衆運動”到百億産業
回顧過去,馬拉松比賽在國内快速發展,從默默無聞的“小衆運動”,到一年辦賽1800多場,僅用了近10年的時間。
據中國田徑協會于2020年5月1日對外釋出的《2019中國馬拉松大資料分析報告》(下稱分析報告)顯示,2011至2019年,中國境内的馬拉松比賽市場總體處于快速增長階段。2011年,全國認證賽事或規模場次賽事隻有22場,此後這個資料在2016年急劇升高,達到993場。
到2019年,全國範圍内共舉辦規模賽事1828場,較2018年增加247場,同比增長15.62%;累計參賽人次712.56萬,較2018年583萬增加129.56萬,同比增長22.22%。其中經中國田徑協會認證賽事共計357場,較2018年增加18場;認證賽事總參賽人次達到423.91萬,占總參賽人次的59.49%,較2018年增加57.75萬,同比增長15.77%。
分析報告稱,在357場認證賽事裡,馬拉松和半程馬拉松共有318場,占據所有認證賽事數量的89.08%,呈現大幅增長的态勢。
據新華社報道,2019年釋出的《中國馬拉松年度主報告》顯示,2018年中國馬拉松賽事規模持續增加,産業帶動效應初現,影響力進一步放大。2018年中國境内舉辦馬拉松及相關運動規模賽事(800人以上路跑賽事、300以上越野賽事)1581場,年度總消費額達178億,全年賽事帶動的總消費額達288億,年度産業總産出746億,對比去年增長了7%。
在這背後,不少地方政府表現出了對馬拉松的重視和扶持。
以浙江為例,2013年,浙江省體育局曾召開過“杭州國際馬拉松”總結會,時任浙江省體育局黨組成員、副廳級上司的翟曉翔曾在會議上表示,“杭州馬拉松的投入和産出應該說成本效益非常高”。
2016年,浙江省體育局在公布的《浙江省體育發展“十三五”規劃》中表示,要“形成以杭州馬拉松賽、環太湖國際公路自行車賽、北侖國際女排公開賽、“衢州•爛柯杯”中國圍棋冠軍賽、龍遊亞太汽車拉力賽等為代表,具有社會知名度和市場影響力的浙江體育品牌賽事。”
浙江省體育局在其印發的《2021年全省體育産業工作要點》中表示,要釋出航空運動、水上運動、馬拉松運動3個專項發展規劃;要加快國家體育産業基地建設,深入推進富陽、淳安、甯海、永康、德清、北侖、柯橋、武義、江山國家體育産業示範基地建設,大力支援大豐實業等國家體育産業示範機關發展,注重培育杭州馬拉松等國家體育産業示範項目品牌,鼓勵有條件的地區(機關、項目)争創國家體育産業基地。
為何如此重視馬拉松這項運動?浙江省體育局曾在2020年12月釋出在其官網的一篇報道中表示,杭州馬拉松等品牌體育賽事帶來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不僅拉動了群衆體育消費,提升了群衆健身意識,更能提高辦賽城市知名度、美譽度和綜合競争力。
“品牌賽事意味着知名度、專業度、貢獻度都可以達到一定的水準,能夠吸引更多社會力量參與其中,激發市場活力。在浙江省,培育好品牌體育賽事正是這項工作的重要舉措,也是推動浙江省體育競賽表演業跨越式發展、實作從‘賽事大省’向‘賽事強省’轉變的重要抓手。”浙江省體科所體育産業研究中心相關負責人曾表示。
而據尼爾森釋出的《中國馬拉松人群與消費洞察報告》顯示,2019年,中國跑者平均花費為11418元。其中跑步裝備可以占據花銷的一半,賽事開銷則達到28%,訓練支出的比例也達到21%。
跑友們舍得在賽事上花錢,賽事組織方自然也能有不少收益。據上海市體育局、上海體育學院聯合釋出《2019年上海市體育賽事影響力評估報告》顯示,2019年上海舉辦的12項具有代表性的重大體育賽事共帶來30.9億元的直接消費,相關産業拉動效應超過102億元。其中,上海ATP1000網球大師賽、F1中國大獎賽、上海國際馬拉松賽3項賽事直接經濟效益的貢獻占比超過70%。
評估報告稱,上海國際馬拉松賽帶來了約3.28億元的直接經濟效益,以及約11.45億元的間接經濟效益,還增加了近6800萬元的稅收收入。
而有“馬拉松賽事第一股”之稱的智美體育,其在2016年披露的上半年的業績報告顯示,賽事營運收入方面的收入為1.94億元,相比2015年同期增長81.9%。
2017年,智美的年度報告顯示,其營運了16站“奔跑中國”、2017長春國際馬拉松、2017常德國際馬拉松等賽事,以馬拉松為主的賽事營運及營銷的毛利達到7830萬元。
停滞:馬拉松賽事數量銳減
受到新冠疫情等因素的影響,從2020年至2021年,馬拉松賽事,尤其是越野賽的舉辦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停滞。
2020年3月舉辦的2020成都雙遺馬拉松健康跑曾因“疫情暴發後第一場線下跑步活動”而備受關注,不少人看到了馬拉松賽事恢複常态的希望。但疫情防控措施的要求注定對馬拉松比賽産生影響。在這一年,北京馬拉松、武漢馬拉松、深圳馬拉松、大連馬拉松等知名比賽均宣告取消或延期。
江蘇力然體育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唐勝告訴南都記者,2020年上半年業界基本沒有舉辦馬拉松比賽。到了下半年,他的公司僅舉辦了一場馬拉松比賽、一場鐵人三項和兩場越野賽。
今年的情況甚至比去年還要糟糕。唐勝表示,2021年至今,他們隻負責營運了三場賽事,規模都不大,與2019年營運的11場賽事“沒法比”。
唐勝稱,目前整個馬拉松賽事的數量減少了很多,賽事營運公司需要依靠口碑才能生存。但整體賽事的規模沒有大幅度減少,“畢竟比賽舉辦了,可能一萬人和五千人,他都是需要很多準備工作的”。
據中國馬拉松管理檔案彙編(2021) ,馬拉松相關運動還包括越野跑。相比于馬拉松賽事的情況,越野跑賽事則在2021年5月白銀越野賽事故後遭受了重創。
據官方通報,2021年5月22日,2021年(第四屆)黃河石林山地馬拉松百公裡越野賽暨鄉村振興健康跑在白銀市景泰縣黃河石林大景區内舉行,在百公裡越野賽進行中,遭遇大風、降水、降溫的高影響天氣,造成21名參賽選手死亡,8人受傷。
甘肅景泰山地越野賽搜救現場。新華社發
7月5日,國家體育總局官網釋出體育總局等十一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體育賽事活動安全監管服務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其中提到,大型體育賽事活動涉及面廣、參與人數多、外部影響因素複雜、社會關注度高,如對安全問題疏于監管,極易引發安全事故。近期發生的2021(第四屆)黃河石林百公裡越野賽公共安全事件,造成重大人員傷亡,教訓十分慘痛,充分暴露出體育賽事活動管理存在不少薄弱環節和漏洞。《意見》指出,要求各級體育部門對參與人數較多、人身危險性較高或專業技術性較強的體育賽事活動,應當重點監管。
包括越野賽、馬拉松在内的體育賽事都受到了監管方面的壓力。唐勝說,選手對于越野賽的參賽熱情并沒有減少,但是地方政府對越野賽的審批慎重很多,對比賽安全的考量也更多。在他看來,整體來說,“越野賽處于一個停滞的狀态,可能要幾年的時間才能緩過來。”
轉型:有企業通過投資信托計劃獲利
跑友魚魚預備要參加的2021武漢馬拉松,最終仍是宣告延期。10月25日,她告訴南都記者,本來已經滿懷期待的訂好了機票酒店,甚至立下了目标,“要PB(個人最好跑步成績)”!不料,随着漢馬的推遲,一切成了泡影。
回顧過去兩年,魚魚表示,自己對于比賽、鍛煉的熱情減少了很多。“我今年總的運動量,大概隻是我過去一個月的運動量,這還是我為了漢馬有重新開始練習的情況下。”
暫停的馬拉松,将何去何從?
收入下滑是相關營運公司面臨的重要問題。唐勝無奈地告訴南都記者,公司的員工已經少了30%左右,但是支出與收入的比例比2020年之前要大,整體效益也變差了,目前公司的營運“非常困難”。
3月,智美體育披露的2020年财報顯示,截至2020年12月31日止,智美體育收入為894.2萬元人民币,同比減少94.37%;智美體育擁有人應占淨利潤虧損4398.5萬元,相比2019年虧損4.55億元,同比收窄90.34%。
智美體育在公告中稱,收入減少主要是由于受新冠疫情的影響體育賽事無法如期舉辦。
作為中國體育産業的先行者,2012年起即進入中國路跑市場的智美體育,是中國馬拉松産業的開拓者。至今,智美體育旗下智美路跑産業公司已累計成功營運了200餘場大型城市馬拉松。如今,智美體育尋求轉型,通過投資信托計劃獲利。智美體育也在2020年年報中表示,“公司年度的目标就是果斷降低各方面成本、加大投資理财資金收益”。
中迹體育董事長張思傑向媒體指出,疫情防控常态化使不少馬拉松賽事贊助商蒙受了經濟損失,贊助熱情也受到了打擊。在無法舉辦線下賽事的情況下,如何保持贊助商與賽事的聯系,是當下馬拉松賽事營運方急需思考的問題。
同時,他認為,疫情防控常态化也在一定程度上淨化了馬拉松市場,“以前一些賽事過度寵愛跑者,或者噱頭性制造非跑步核心内容。如今能夠堅持下來的比賽和跑者,都是跑步運動的‘真愛粉’,這也讓賽事營運公司感到欣慰。”
一系列賽事的暫停,的确沒有減少跑步運動“真愛粉”的熱情。“比賽是一種态度,堅持訓練才是正路,”一位跑友說,“好好練,明年再來”。
出品:南都新業态法治研究中心
采寫:南都記者 楊天智 吳佳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