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古今滔滔」父母認知“輸在起跑線上”,給娃“打雞血”也枉然

「古今滔滔」父母認知“輸在起跑線上”,給娃“打雞血”也枉然

  “子不教,父之過”,這是古人的共識。

  今天“雞媽雞爹”們的共識是:“子不教,娃之過”。

  從懷胎到考大學,給娃報了幾十個胎教班、興趣班、補習班,陪讀又賠錢,假如娃還是沒出息,這難道是父母的錯?

  “孩子,我拼盡全力讓你讀書,就是想你過得比我好,你可千萬要出息啊!”

  天下爹媽沒有不愛自己孩子的。

  但設想一下,父母“拼盡全力”,建立在錯誤的認知上,可害苦了娃的一生。

  假如父母天真爛漫地認定,成功是一條直線,無需天時、地利、人和、機遇,那麼補課就成了娃唯一“福報”。

  趙家給娃報了五個興趣班,錢家就給娃請十個家庭教師,孫家犧牲娃的周末練琴,李家就讓娃從早到晚死磕書法。

  把娃丢進興趣班、補習班,娃就會跑得早,跑得快。自己坐在一旁耍耍手機,當當監工,娃就能赢得比賽。

  假如父母全然不知選擇賽道,那麼“出人頭地”就成了娃唯一的賽道。

  隻要不停給娃“打雞血”,娃跑在一條千軍萬馬賽道上,也能一騎絕塵。

  可惜十幾年折騰下來,第一批“雞娃”一個個變得老氣橫秋,暮氣沉沉,隻赢得了焦慮和抑郁。

  父母自己對琴棋書畫一竅不通,又如何分辨市場上的二吊子興趣班?

  父母自己無法定義人生幸福,又如何為娃找到幸福?

  父母自己都懶得提升學養以身作則,娃會有多大出息?

  10月2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公布,既明确了家庭教育的責任,也要父母去學習自己如何教娃。

  為人父母,自己也不能“輸在家教的起跑線上”。

  當“焦慮雞娃”長大後變成“躺平青年”。

  新一代父母對孩子“有出息”的模闆應該反躬自問了。

  娃的賽道是否出了問題?

  自己碌碌無為,娃能否衣錦還鄉?

  “曹沖五歲稱象,莫紮特六歲寫曲,司馬遷七歲砸缸,你十歲隻會尿炕”,這種話,還能不能對娃說?

  文/漫畫 周滔

編輯 胡銳

編審 闵捷 施昱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