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古今滔滔」父母认知“输在起跑线上”,给娃“打鸡血”也枉然

「古今滔滔」父母认知“输在起跑线上”,给娃“打鸡血”也枉然

  “子不教,父之过”,这是古人的共识。

  今天“鸡妈鸡爹”们的共识是:“子不教,娃之过”。

  从怀胎到考大学,给娃报了几十个胎教班、兴趣班、补习班,陪读又赔钱,假如娃还是没出息,这难道是父母的错?

  “孩子,我拼尽全力让你读书,就是想你过得比我好,你可千万要出息啊!”

  天下爹妈没有不爱自己孩子的。

  但设想一下,父母“拼尽全力”,建立在错误的认知上,可害苦了娃的一生。

  假如父母天真烂漫地认定,成功是一条直线,无需天时、地利、人和、机遇,那么补课就成了娃唯一“福报”。

  赵家给娃报了五个兴趣班,钱家就给娃请十个家庭教师,孙家牺牲娃的周末练琴,李家就让娃从早到晚死磕书法。

  把娃丢进兴趣班、补习班,娃就会跑得早,跑得快。自己坐在一旁耍耍手机,当当监工,娃就能赢得比赛。

  假如父母全然不知选择赛道,那么“出人头地”就成了娃唯一的赛道。

  只要不停给娃“打鸡血”,娃跑在一条千军万马赛道上,也能一骑绝尘。

  可惜十几年折腾下来,第一批“鸡娃”一个个变得老气横秋,暮气沉沉,只赢得了焦虑和抑郁。

  父母自己对琴棋书画一窍不通,又如何分辨市场上的二吊子兴趣班?

  父母自己无法定义人生幸福,又如何为娃找到幸福?

  父母自己都懒得提升学养以身作则,娃会有多大出息?

  10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公布,既明确了家庭教育的责任,也要父母去学习自己如何教娃。

  为人父母,自己也不能“输在家教的起跑线上”。

  当“焦虑鸡娃”长大后变成“躺平青年”。

  新一代父母对孩子“有出息”的模板应该反躬自问了。

  娃的赛道是否出了问题?

  自己碌碌无为,娃能否衣锦还乡?

  “曹冲五岁称象,莫扎特六岁写曲,司马迁七岁砸缸,你十岁只会尿炕”,这种话,还能不能对娃说?

  文/漫画 周滔

编辑 胡锐

编审 闵捷 施昱凌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