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这是当代“家庭教育”的主题语或关键句了。那么,很显然,“起跑线”是关键词,“输”不是!——“输”“赢”在当今“利益社会”是无须赘言多语的。
“起跑线”是什么?什么是“起跑线”?这是需要深刻与深入究竟的,要琢磨透——最根本的“起跑线”何在?
吴军博士在《吴军阅读与写作讲义》中讲了这样一句话:“词汇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人的智力水平、生活质量和职业发展。”这话是非常意味深长、格外耐人寻味的,且道出了人生发展的关键。同时,也回答:词汇(量),才是个人的“起跑线”!而不是什么名牌幼稚园、著名小学、重点中学、“”211“985”“双一流”大学!不是么?任何个人不都是“起跑”于呀呀学语——语汇(词汇的别称)。这个“根本点”的数量与质量真是:
“决定了人的智力水平”——不识字,能谈得上高智力水平吗?
“决定了人的生活质量”——不会英语,即便再有钱,游览伦敦西敏寺,会有什么“味道”?
“决定了人的职业发展”——专业技术语言不达到相当峰值,能成为名医、教授、高级工程师和职业经理人吗?
简言之,“方言词汇”不发达,恐怕游览“甲天下”“上有天堂”“天涯海角”都有点“寸步难行”吧?
词汇何来?显然是“积累而来”。
何以积累?专著《现代汉语》(黄伯荣、李炜版本)强调:“一是多听,在现实语言生活中有意识地吸收词汇;二是多读,阅读古今中外各种类型的作品,从中汲取词汇;三是多用,加强写作和口头训练,有意识地运用各类词汇。”这可以称为“三多主义”的词汇积累方法。
以此“三多”为尺度,怕是早已“输在起跑线上”的人不在少数吧?家庭,给孩子提供的是“书香门第”的语言环境吗?当今的网络又给人提供的怎样语言环境?赫胥黎于1932年发表的科幻小说《美丽新世界》中所担心的“再也没有人愿意读书”“真理被淹没在无聊烦琐的世事中”的“科幻”不是正在今天“现实”?还有多少人耐心潜心于古今中外名著而“汲取词汇”?“害怕作文”更是“通病”吧?怎么能做好“有意识地运用各类词汇”?
以语汇或词汇量为“卡尺”,大概该是一“卡”便兜底了一个的基本功与最高水平了。
朱光潜先生说:“思想就是使用语言。”语言,彻底呈现一个人“所思所想”,并进而“所作所为”的“全真”。——什么想法,即有什么作为。
“起跑线”,当从“根儿里”看!它不是“现象”问题,而是“本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