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識點
一、作者簡介
餘光中,台灣著名詩人。祖籍福建泉州永春縣,1928年生于南京,少時異地求學,1949年離開大陸,從此開始了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漂泊生涯。從江南到四川,從祖國大陸到寶島台灣,從求學美國到謀職香港,到最終回轉台灣。主要詩作有《鄉愁》等,著有詩集《蓮的聯想》《敲打樂》《在冷戰的年代》等。
二、寫作背景
餘光中身居台灣,但内心深處時時湧動着濃濃的思鄉之情。同時由于台灣和大陸長期隔絕,這種思鄉情懷客觀上具有以往任何時代的鄉愁都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廣闊内容。餘光中說:“我慶幸在離開大陸時已經21歲,我受過傳統‘四書’‘五經’的教育,也受到了“五四”新文學的熏陶,中華文化已植根于心中。如果鄉愁隻有純粹的距離而沒有滄桑,這種鄉愁是單薄的。我慢慢地意識到,我的鄉愁應該是對包括地理、曆史和文化在内的整個中國的眷戀。”後來在感到回鄉無望時,他寫下了這首《鄉愁》。
三、了解詞義
1.嘶啞:聲音沙啞。
2.悲憤:悲痛憤怒。
3.激怒:刺激使發怒。
四、問題解疑
1.“鄉愁”原本是一種抽象的情感,詩人是如何将它轉化成具體可感的形象的?
作者巧妙地将“鄉愁”這種情感進行了物化, 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對應物。在人生的每個階段裡,詩人将“鄉愁”分别寄托在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這些對應物上,這樣,詩人的鄉愁就不至于無所依附,進而将抽象的情感轉化成了具體可感的形象。
2.詩中的四個意象前表修飾、限制的形容詞和數量詞共同突出了這四個意象的什麼特征?在詩中有怎樣的表達效果?
“一枚”“一張”“一方”“一灣”四個數量詞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淺淺的”四個形容詞都以一種看似輕描淡寫的方式, 把鄉愁濃縮到四個面積小、 程度輕的對象之中,這恰恰反襯出詩人内心深處強烈的思鄉之情,而且為全詩營造了一種低回惆怅的氛圍。
3.詩的第4節對詩意的拓展有何作用?
那一灣淺淺的海峽,不僅僅隔開了“我”和祖國,而且無法逾越。到這裡,詩人的鄉愁得到了升華, 由個人的故鄉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國之思。升華主題,餘味無窮。
4.《鄉愁》中,詩人借助的四個意象所表現的鄉愁一樣嗎?請簡要分析。
不一樣。四個意象分别表現的是母子之情、夫妻之愛、喪母之哀、戀國之思。小時候想母親的時候,可以寫一封書信,貼上一張郵票,這張郵票就可以把自己對母親的思念之情送到自己的家鄉;船票雖窄,但一張船票可以使作者乘上輪船來到心愛的妻子面前,可以想見,這兩個事物都融進了作者深深的鄉愁。而墳墓卻不同,當作者來到母親墳前的時候,無論怎樣也不能和母親相見了,縱然有千言萬語又能向誰說呢?而第四個“海峽”又進了一層,如果說“矮矮的墳墓”是死别,那麼“淺淺的海峽”則是痛于死别的生離。祖國大陸就在對岸,可“淺淺的海峽”就是過不去,他隻能眷戀,比眷戀母親、妻子更眷戀着大陸,至此,詩歌的感情由鄉關之思升華到家國之戀。
五、課文主題
詩人選取了郵票、船票、墳墓和海峽四個具有象征性的意象,借助時空的變化來表達對往昔歲月的追憶,抒發了自己無盡的思鄉之情,表達了自己以及台灣人民渴望與親人團聚、渴望祖國早日統一的強烈願望。
圖文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