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12月20日,聯合國大會第六十八屆會議決定,每年的3月3日為世界野生動植物日,以提高對世界野生動植物的認識。
在過去的十年中,許多科學家,博物學家,環保主義者和作家都出版了關于他們的書籍,讓讀者有機會與他們"親密接觸"。
被稱為"母黑猩猩"的英國生物學家和動物行為學家珍·古道爾(Jane Goodall)在26歲時去了非洲的原始森林,在野外觀察黑猩猩度過了38年。她的很多書都在中國出版。
《呼喚中的黑猩猩》被科學家選為20世紀科學傑作,由劉繼毅和張峰翻譯,1980年由科學出版社出版。這本書真實地記錄了古道爾十多年來對生活的研究。書中生動地描述了黑猩猩"社會"中的等級關系、它們的習性等等。
1990年,中國廣播電視出版公司出版了珍·古道爾的《與黑猩猩的三十年》,講述了她在原始森林中觀察野生黑猩猩的冒險經曆。2013年上海翻譯出版社出版的《希望的理由:古道爾的精神之旅》回顧了她的人生經曆,甚至是她漫長的個人精神之旅。
珍·古道爾的經曆激勵了很多人,比如北京大學教授、著名野生動物保護主義者陸志。但讓大衆憑直覺感受什麼是和野生動物在一起,是2002年流行的《我的野生動物朋友》一書。
作者是法國的小女孩蒂皮·德·格雷,她于1990年出生在非洲那密比亞。她的父母是專業的野生動物攝影師。出生後,蒂皮跟随他的父母穿越了南部非洲的沙漠和叢林,在那裡他接觸到了許多野生動物。這本書是一個感人的故事,也是蒂皮自10歲回到巴黎以來與非洲各種野生動物一起生活的第一手經驗。
她的父母在非洲拍攝的130多張野生動物照片顯示,小女孩在鴕鳥的背上奔跑,讓獅子幼崽木法沙吮吸手指和打盹,赤身裸體地在河邊洗澡......照片影響着人們的視力和心靈,原來的人和野生動物可以如此親近。
《時代》雜志将珍·古道爾(Jane Goodall)與美國野生動物專家喬治·沙勒(George Schaller)一起評為20世紀"最傑出的野生動物科學家"。
George Schaller一直緻力于野生動物保護和研究,曾在非洲,亞洲和南美洲進行動物學研究,并撰寫了許多關于非洲和亞洲哺乳動物的書籍,這些書籍受到廣泛歡迎,包括獲得1972年國家圖書獎的"塞倫蓋蒂的獅子",以及"最後的熊貓"和"青藏高原上的生活", 寫在中國,已成為國際暢銷書。
其中,《青藏高原上的活靈》于2003年由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另一本書《最後的熊貓》于1998年由光明日報出版社出版,2015年由上海翻譯出版社重新出版。2011年,湖南教育出版社還出版了《與動物在一起:博物學家野外考察手冊》,彙集了他的19次實地考察。
台灣野生動物科學家餘家軒不僅是野生動物研究者,也是實踐者。2003年,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了《與野生動物共舞》一書。
如果野生動物可以與人成為朋友,那麼野生植物是令人敬畏和欣賞的。
雷切爾·薩斯曼(Rachel Sussman)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10月出版的《世界上最古老和最古老的生命》的作者,她是一位美國當代藝術家,她穿越五大洲,從北極到美國的莫哈韋沙漠,拍攝了30個極其罕見的古代生命,這些生命已經持續了2000多年。除了這些珍貴的照片外,作者還講述了他自己在世界各地追蹤這些冒險的故事,以及正在研究這些古老生活及其生活環境的科學家的見解。
北京大學教授劉華傑對野生植物進行了十多年的觀察和攝影,發表了幾部關于自然科學研究的著作,他還主張向周圍的野花學習和了解,中國科技出版社出版了《中佰野花》《延慶野花》,以精美的大圖和清晰的規格名稱标簽作為了解家鄉樹木的實用入門手冊。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1年出版的《希望:拯救瀕危動植物的故事》彙集了珍·古道爾、肖恩·梅納德、蓋爾·哈德森等人撰寫的一系列野生動植物故事,以"緬懷瑪莎,最後一隻沃爾頓小姐紅疣豬,最後一條白鳍魚"。他們孤獨無助的結局激勵我們更加努力,防止其他面臨同樣命運的珍稀動物重蹈覆轍。
設立世界野生動植物日提醒生活在地球上的人們,人與自然需要彼此,可以和諧相處。(快樂平)
中國科學學報(2017-03-10,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