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孫權掌握江東大權半個世紀,繼承人隻有十歲,出乎意料

公元252年,孫權病逝,太傅諸葛恪遵遺命立太子孫亮為帝,消息傳到魏國司馬師,命其弟司馬昭為都督,兵分三路進攻東吳。諸葛恪見情勢危急,請老将丁奉前來商議,丁奉分析司馬昭是想奪東興之地,諸葛恪命其領兵前往禦敵,丁奉領命。

孫權掌握江東大權半個世紀,繼承人隻有十歲,出乎意料

孫權病逝,司馬昭乘機來攻,為什麼派丁奉去抵擋?孫權死時繼承人孫亮隻有10歲,這又是一個很可悲的小皇帝。孫亮當然沒有能力主持朝政,是以孫權臨終時讓太傅諸葛恪幫助孫亮輔佐朝政,可見曆史是不斷重演的,隻不過每一次的人物和事件不太一樣而已。司馬師聽說孫權已死,認為這是個大好的機會,于是派其弟司馬昭領兵十萬,三路進發前去攻打東吳,而東吳這邊,諸葛恪自然要負起責任,可此事重大,他又不能一個人擅自做主,于是找來老将丁奉商量應戰之事,丁奉當然願意同往,因為這是他義不容辭的責任。

孫權掌握江東大權半個世紀,繼承人隻有十歲,出乎意料

胡遵是司馬昭派出去的大将,他來到東吳,遠遠看到丁奉率一支小小的船隊出來,覺得不過就30艘船而已,再看看丁奉的布陣,又嘲笑說丁奉的本領也不過如此。我們從開頭看到現在可以發現,一個将領隻要講出這種輕敵的話,通常是要失敗的,因為驕兵必敗。

孫權掌握江東大權半個世紀,繼承人隻有十歲,出乎意料

丁奉的船隊靠岸後,隐藏在船艙的吳兵盡數出動,此時正下着大雪,丁奉卻脫光上衣迎敵,以鼓舞士氣。天寒地凍,丁奉為什麼光着上身作戰?

孫權掌握江東大權半個世紀,繼承人隻有十歲,出乎意料

丁奉并非太熱光着上身,因為當時正下着大雪,他這麼做全是為了表示自己必死的決心和奮戰的勇氣,并以此來鼓舞士兵們的士氣:既然來了,死也死得光榮,這一仗一定要拼命取勝!

如何激勵士氣,相信每個将領都有一套自己的方法,要根據自己的本錢和當時的需求來做一些密切的配合,如果發現某種方法很有效,就全都來學,那是行不通的。

孫權掌握江東大權半個世紀,繼承人隻有十歲,出乎意料

諸葛恪見丁奉成功地抵抗魏軍的來攻,打得司馬昭不得不兵敗北還,是以想乘勝追擊,聯合姜維一起乘勢進取中原。這時蔣延站出來表示反對,認為入春以來久旱不雨,農作物的收成也不好,此時北伐不太合适。

其實蔣延所言不無道理,可諸葛恪就是聽不進去,反而責怪蔣延居然在他要出兵的時候講這種不吉利的話,是以叫人将蔣延拖出去斬了算了。曆史上有很多這樣的案例,好像人就是不能講真話,你一講真話,如果上級聽得進去,即使不接受也還會饒你一命,可一旦他聽不進去,一句"拖出去斬了",你就沒命了,蔣延此時面臨這樣的危險,好在有其他大臣都為将延求情,諸葛恪才将其貶為平民。諸葛恪又是一個驕橫跋扈之人,為什麼孫權當時找這樣的人來輔佐朝政呢?這值得我們好好想一想。

孫權掌握江東大權半個世紀,繼承人隻有十歲,出乎意料

孫權病逝後,諸葛恪專權,在他死後東吳朝局竟亂成一團。孫峻殺諸葛恪,當了不多久的宰相,便病死了。孫琳又來專權,一門五侯,當然為所欲為。丁奉自告奮勇将五兄弟清除,但是富不過三代,吳國根基已經搖搖欲墜,禍患無窮了。為什麼孫權死後會亂成這個樣子?

實際上,孫權從十九歲就開始掌握江東大權,主持政務長達半個多世紀,說他在位24年, 是從他稱帝以後才開始算,但是他一死,整個東吳就亂成了一團,這就告訴我們:不管一個皇帝執政多長時間,仍有很多問題是他無法防備的,如果皇帝命太長,太子等久了,可能會不耐煩,進而弑父叛變,皇帝老年得子,遺傳基因不太好,皇帝死後太子懦弱無能,這也很麻煩,皇帝太老,太子先死了,又會搞得青黃不接,這些情況都不是人力可以控制的。

孫權掌握江東大權半個世紀,繼承人隻有十歲,出乎意料

古代傳位要傳給直系的人,其實這也無可厚非,畢竟直系親屬有血緣親情的限制,較之其他人,不易做出出格的事情。我們現在批評直系繼承,其實是不理智的,因為我們不是當事人,在這裡唱高調沒有用,如果我們是古人,很可能也會那麼做。

對于未來的繼承人,最好的辦法就是提前好好培養,做好預防的措施,否則很容易引起叛亂,攪得社會不安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