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有人說諸葛亮死前曾經大叫“龐德公救我”?諸葛亮說:我沒說過道教、道家?龐德公是誰?諸葛亮死前在做什麼?誰不甘心呢?

諸葛亮死前曾經大叫“龐德公救我”,這句話在網絡上流傳很多,出處在哪裡?估計已經找不到了,源頭還是可以找到的。

《三國演義》第103回:上方谷司馬受困、五丈原諸葛禳星,這一回提到諸葛亮對姜維說:吾見三台星中,客星倍明,主星幽隐,相輔列曜,其光昏暗:天象如此,吾命可知!然後姜維建議用祈禳之法,這就引出諸葛亮禳星,最後命燈被魏延誤滅,最後續命失敗。

估計後人在此基礎上進行加工,才會有這麼一句話出來。

諸葛亮會說出這句話嗎?知常容覺得不可能,如果諸葛亮活着一定會說:我沒說過。

有人說諸葛亮死前曾經大叫“龐德公救我”?諸葛亮說:我沒說過道教、道家?龐德公是誰?諸葛亮死前在做什麼?誰不甘心呢?

<h1>道教、道家?</h1>

我們先來說禳星,道教中有禳星禮鬥科儀,諸葛亮的做法與此相合。張道陵為天師道的創始人,他主要活動區域在巴蜀之地,張道陵之後其子張衡繼續,到第三代就是張魯了。

熟悉三國之人對此并不陌生,他割據漢中,最後投降曹操。諸葛亮有沒有可能是道教人物呢?理論上是不可能的。

張魯傳教的範圍主要在漢中,投降曹操之後,漢中的教民都跟着張魯去中原定居,這樣才使得天師道得到廣泛的傳播。這中間與諸葛亮應該不會産生交集。

劉璋與張魯之間水火不容,他肯定是不允許張魯在巴蜀傳教的,後來諸葛亮跟着劉備占領巴蜀之後應該不會接觸到這些,也不會刻意去學這些。

要知道東漢末期對這些東西,士子本能是抗拒的,接觸這些很容易讓人想到黃巾之亂的太平道。

這種禳星儀式諸葛亮不會的可能性很大。

有人說諸葛亮死前曾經大叫“龐德公救我”?諸葛亮說:我沒說過道教、道家?龐德公是誰?諸葛亮死前在做什麼?誰不甘心呢?

諸葛亮治理巴蜀實行的是法家的做法而不是道家的做法。

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雠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遊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實體其本,循名責實,虛僞不齒;終於邦域之内,鹹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三國志諸葛亮傳》

諸葛亮是事無巨細都管,這跟誰很像?

秦始皇。

天下之事無小大皆決於上,上至以衡石量書,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史記秦始皇本紀》

秦始皇也是如此。道家治理天下并不是如此。

有人說諸葛亮死前曾經大叫“龐德公救我”?諸葛亮說:我沒說過道教、道家?龐德公是誰?諸葛亮死前在做什麼?誰不甘心呢?

現在很多人将諸葛亮列為道家之人,實際上諸葛亮應該是法家之人,細無巨細都管的目的是為了保證法的公正性。為什麼諸葛亮後來的造型會是道家形象呢?《為你詳解諸葛亮二大裝備:四輪車和羽扇的真正來曆,非民間傳說 》有詳細說明。

這樣看下來諸葛亮是不會去做祈禳之事。如果這件事情不會去做,所謂的“龐德公救我”的基礎就沒了。

<h1>龐德公是誰?</h1>

關于他的記載很少,

司馬徽,清雅有知人之鑒。同縣龐德公素有重名,徽兄事之。諸葛亮每至德公家,獨拜床下,德公初不令止。——《資治通鑒·漢紀·漢紀五十七》

諸葛亮與龐德公是有交集的,他還有一個從子叫龐統。龐德公曾稱諸葛亮為"卧龍",龐統為"鳳雛",司馬徽為"水鏡",被譽為知人。

他還留下二首詩,我選一首,你們讀一讀大緻知道這是一個怎麼樣的人。

同望荊門

千年故國歲華奔,一柱高台已斷魂。

唯有岘亭清夜月,與君長嘯學蘇門。

他是東漢名士,有沒有什麼神奇的地方?比如神醫,或者仙術?

似乎并沒有記載他有什麼神奇之處,隻記載他受到當時的人的尊重,包括諸葛亮等人。

他最後隐居于鹿門山,采藥而終,并沒有什麼留下。

有人說諸葛亮死前曾經大叫“龐德公救我”?諸葛亮說:我沒說過道教、道家?龐德公是誰?諸葛亮死前在做什麼?誰不甘心呢?

既然沒有神奇的技能,諸葛亮喊救他,怎麼救?從何救?

<h1>諸葛亮死前在做什麼?</h1>

諸葛亮在覺得自己時日不多的時候就開始布置一切,包括上書推薦蔣琬接任自己的位置,同時召開針對元老級人物魏延的專門會議。

秋,亮病困,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祎、護軍姜維等作身殁之後退軍節度,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三國志·劉彭廖李劉魏楊傳》

參加這次會議的有楊儀、費祎、姜維等人,但是唯獨沒有魏延參加。你可以将其看作是誅殺魏延的前奏,也可以看作是諸葛亮為了想将這支部隊完好帶回去的苦心。

關鍵你站哪個立場去看。

這一切都十分有條理地進行着,而且後續發生的事情都在諸葛亮的預料之中。

有人說諸葛亮死前曾經大叫“龐德公救我”?諸葛亮說:我沒說過道教、道家?龐德公是誰?諸葛亮死前在做什麼?誰不甘心呢?

懿案行亮之營壘處所,歎曰:“天下奇才也!”追至赤岸,不及而還。——《資治通鑒·魏紀·魏紀四》

這些是大事,他自己家中之事也安排的很好。

他向劉禅上書來了一個财産申報, 以證明自己的清廉,其目的自然想保後世子孫平安,這裡面還特别提到一句: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馀饒。

我家族子孫用這些東西就足夠,還有富足,這句是意味深長的,不展開說。

他對自己埋葬之處也作了安排,就地就簡安葬,為什麼要這麼做,《諸葛亮遺命将自己葬在定軍山,不運回成都,有不得已的苦衷 》。

諸葛亮面對死亡可謂是十分的坦然,鎮定,将後事安排的井井有條,既然如此井井有條,為什麼還會高喊“龐德公救我”呢?

從邏輯上說不通。因為高喊代表着自己的不甘心,但從諸葛亮死前的表現來看沒有一點看得出他不甘心的,他是很坦然地接受死亡。

有人說諸葛亮死前曾經大叫“龐德公救我”?諸葛亮說:我沒說過道教、道家?龐德公是誰?諸葛亮死前在做什麼?誰不甘心呢?

<h1>誰不甘心呢?</h1>

是讀者,後世之人。

讀者不願意諸葛亮離去,有些看《三國演義》的人看到諸葛亮去世,他就不想看了。因為他們覺得不甘心。諸葛亮在後世已經被神化,悲劇化,千古老臣心,一句“龐德公救我”更能突顯其悲劇和不甘。他們看着諸葛亮覺得諸葛亮應該是不甘心,大緻是這句“龐德公救我”産生的原因吧。真實的諸葛亮應該沒有說過這句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