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昆明大觀樓(圖檔源于網絡)
近華浦,指昆明大觀樓的那片水域以及大觀樓景觀,通過草海連通滇池。
明朝沐氏家族鎮滇280年,雲南府昆明是其統治中心,留下了衆多曆史遺迹,滇池自當其中。從現有資料來看,明朝沐氏家族可能是滇池草海、近華浦的最早開發者。而清朝雲南巡撫王繼文對近華浦的開發,已是幾百年以後的事了,沒辦法,朝代在那兒管着。
沐氏開發近華浦,過去資料鮮有記載,筆者挖掘出一點,整理以飨讀者。
滇池草海(圖檔源于網絡)
一是水軍訓練地
近華浦沐氏訓練水師處,即今之大觀樓。“明代以前,這裡是一片湖灘”。“(西山區)境内最早的公園為大觀樓。明代,沐氏在此訓練水師,随之開辟為花園。因與太華山(西山)隔水相望,故名近華浦。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巡撫王繼文看中其湖光山色,命人修建大觀樓、湧月亭、澄碧堂、華嚴閣、催耕坊等,使之具有一定規模,招徕騷人墨客。”(《西山區志》第二十五編 風景名勝 第655頁)
二草海也稱西湖即沐氏蓮池水雲鄉
明萬曆《雲南通志》記載:“西湖在(雲南)府治西,周四裡,即滇池上流,蒲藻長青,人多泛舟,俗呼為草海子。中有黔國蓮池,匾曰水雲鄉。”表明濱臨近華浦的草海在明代又稱西湖,明代世襲黔國公沐氏曾在此建水雲鄉蓮池。
汎昆明池至近華浦大觀樓
(清朝)鄭珍
雲南正月半,楊柳青滿湖。
浮舟出郡郭,逌然如畫圖。
汪汪千頃波,晴沙暢平鋪。
和風弄舞燕,微瀾漾浮凫。
赤腳兩槳女,妙稱樗散徒。
踏舷唱小梅,浩氣淩八區。
沐氏舊西園,宛在似篷壺。
早樹發初綠,粉牆明精廬。
諸漁集門曲,幽清無鳥呼。
何人構層樓,倒映水府居。
憑闌縱周眺,心目乃以舒。
群山從北來,柘城煙有無。
九十九水窦,足锸十萬夫。
夕陽轉西山,岩觀正模糊。
何處昆陽州,風帆盡南趨。
俯仰一杯酒,襟懷千載馀。
霸業垂掃盡,蒼茫留此潴。
海風送黃鶴,思便朝清都。
弟妹各牽衣,白雲不可呼。
長嘯動歸桡,月上東城隅。
蓬壺即“蓬萊”,傳說中的蓬萊仙山。
逌然:閑适,自然。
樗散:1.樗木材劣,多被閑置。比喻不為世用,投閑置散。 2.用作謙詞。
柘城:應是“拓城”之誤,即拓東城。詩人依據南诏國在昆明建拓東城的曆史,把昆明稱之為“拓城”。
三是明末建觀光亭台
請看一首詩——
沐乾鑒黔國作水檻于昆明池中,邀同闵曾泉中丞燕集
作者 前人
萬頃蒹葭萬樹煙,幾番風雨夕陽前。
筵飛極浦宜延露,拍按停雲濕采蓮。
節鎮雄譚秋水至,中丞雅詠石湖偏。
火城初漏傳呼遍,西堰花津問釣船。
注釋:水檻,臨水的欄杆。
昆明池:此處指滇池。
闵曾泉:時任雲南巡撫闵洪學,字曾泉。浙江烏程縣晟舍鎮(今浙江湖州市吳興區織裡鎮)人,天啟二年至六年(1622-1626)出任雲南巡撫。
沐乾鑒黔國:此時鎮守雲南總兵官,黔國公為沐昌祚,字維祿,号世階,第二次出任黔國公,時間在萬曆三十七年至天啟五年(1609-1625)之間,以及沐昌祚之孫沐啟元,承襲黔國公時間在天啟五年至崇祯元年(1625-1628)之間,沐啟元字德初,推測“乾鑒”為沐啟元的别号,亦或是詩人對沐氏黔國公的敬語?
燕集:宴會。
“筵飛極浦”、“濕采蓮”指沐氏家族把“萬頃蒹葭”的草海當做“蓮池”,栽植蓮藕,建設亭台,延伸到水中,棧橋亭台建有欄杆扶手,夏秋之際,邀約朋友或邀請官員,乘船至此觀賞“映日荷花别樣紅”,吟新詩,看睡美人,品美酒,吹海風,聽鷗鹭齊飛,吃鮮魚鮮藕。
題目的“闵曾泉”,即時任雲南巡撫闵洪學,字曾泉。“中丞”,明朝官職禦史,沿襲曆史稱為“中丞”。明代改禦史台為都察院,都察院的副職都禦史即相當于前代的禦史中丞。
漢代禦史大夫下設兩丞,一稱禦史丞,一稱禦史中丞。
闵洪學,今浙江湖州市吳興區織裡鎮人(明朝浙江烏程晟舍鎮)。
1612年升江西按察使,1618年升任山西右布政使,1620年任福建左布政使,1621年升佥都禦史,巡撫雲南兼督川貴兵饷。1625年升兵部右侍郎,雲南地方紳士感其恩德,上疏挽留闵洪學留任,并為其建立了生祠。1625年升右都禦史,因闵洪學治理雲南有功,1627年天啟皇帝加封其為太子少保,賜大紅飛魚朝服。由于其曾官至右都禦史,故稱中丞。
此詩寫黔國公沐啟元在滇池近華浦沐氏蓮池(沐府魚池)宴請雲南巡撫闵洪學,觀賞風景,嘗鮮品酩。
滇池睡美人
四是明末徐霞客筆下的沐府魚池
太華山為西山一峰,當年的徐霞客從草海而渡,“出省城,西南二裡下舟,兩岸平疇夾水。十裡田盡,萑葦滿澤,舟行深綠間,不複知為滇池巨流,是為草海。”
(選自徐霞客“滇遊日記”之“遊太華山記”)
“由其前墜坡直下,五裡抵山麓,為石鼻山,聚落甚盛,蓋當草海之西,碧雞關大道即出其下也。由村轉北一裡半,東北與大道合,于是東向湖堤。二裡半,有村當堤之沖,曰夏家窯。過此,遂遵堤行湖中。
堤南北皆水窪(當時水位較高,故堤兩邊皆水,現已幹涸而成田地),堤界其間,與西子蘇堤無異(和杭州西湖蘇堤一樣)。蓋其窪即草海之餘,南連于滇池,北抵于黃土坡,西瀕石鼻山之麓,東抵會城,其中支條錯繞,或斷或續,或出或沒,其瀕北者,《志》又謂之西湖,其實即草海也。
昔大道迂回北坡,從黃土坡入會城。傅玄獻為侍禦時,填窪支條,連為大堤,東自沐府魚塘,西接夏家窯,橫貫湖中,較北坡之迂,省其半焉。東行堤上一裡半,複有岡有橋,有栖舍介水中央。半裡,複遵堤上東行湖中,遙顧四圍山色,掩映重波間,青蒲偃水,高柳潆堤,天然絕勝;但堤有柳而無花,橋有一二而無二六,不免令人轉憶西陵耳。又東二裡,湖堤既盡,乃随港堤東北二裡,為沐府魚池。”
(選自徐霞客“滇遊日記”之“遊螳螂川記”之從碧雞關返昆途中)
當時已有海埂長堤,且草海面積較大——比現在大得多,故此草海向四面延伸的水窪“南連于滇池,北抵于黃土坡,西瀕石鼻山之麓,東抵會城”,過去從碧雞關回昆,需要繞行黃土坡;有了大堤,徐霞客回昆明城沿着長堤東行,行程縮短一半。
誰建的大堤?傅玄獻,即傅宗龍(1591——1641),字仲綸,一字元憲(玄獻?),号括蒼、雲中,雲南府昆明縣(今官渡區)人,明末重臣,萬曆二十八年(1610)進士,曾任銅梁知縣、戶部主事、禦史、貴州巡按、兵部右侍郎、冀遼總督、兵部尚書、三邊總督。天啟末年修建草海大堤。
從以上資料可知,王繼文并非近華浦的最早開創者,但是他的功勞也應記住:大規模建設開發。
最早開發者是明朝世襲鎮守雲南,并以雲南府昆明為統治中心的西平侯-黔國公沐氏家族。
就像鳴鳳山金殿,最早鑄建者并非吳三桂,而是明朝萬曆三十年(1602)的雲南巡撫陳用賓及黔國公沐昌祚、沐昌祚之子沐睿,隻不過金殿後來被沐天波搬遷到大理雞足山,清軍入滇後吳三桂在舊址重建,給群眾造成金殿是吳首建的錯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