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昆明大观楼(图片源于网络)
近华浦,指昆明大观楼的那片水域以及大观楼景观,通过草海连通滇池。
明朝沐氏家族镇滇280年,云南府昆明是其统治中心,留下了众多历史遗迹,滇池自当其中。从现有资料来看,明朝沐氏家族可能是滇池草海、近华浦的最早开发者。而清朝云南巡抚王继文对近华浦的开发,已是几百年以后的事了,没办法,朝代在那儿管着。
沐氏开发近华浦,过去资料鲜有记载,笔者挖掘出一点,整理以飨读者。
滇池草海(图片源于网络)
一是水军训练地
近华浦沐氏训练水师处,即今之大观楼。“明代以前,这里是一片湖滩”。“(西山区)境内最早的公园为大观楼。明代,沐氏在此训练水师,随之开辟为花园。因与太华山(西山)隔水相望,故名近华浦。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巡抚王继文看中其湖光山色,命人修建大观楼、涌月亭、澄碧堂、华严阁、催耕坊等,使之具有一定规模,招徕骚人墨客。”(《西山区志》第二十五编 风景名胜 第655页)
二草海也称西湖即沐氏莲池水云乡
明万历《云南通志》记载:“西湖在(云南)府治西,周四里,即滇池上流,蒲藻长青,人多泛舟,俗呼为草海子。中有黔国莲池,匾曰水云乡。”表明滨临近华浦的草海在明代又称西湖,明代世袭黔国公沐氏曾在此建水云乡莲池。
汎昆明池至近华浦大观楼
(清朝)郑珍
云南正月半,杨柳青满湖。
浮舟出郡郭,逌然如画图。
汪汪千顷波,晴沙畅平铺。
和风弄舞燕,微澜漾浮凫。
赤脚两桨女,妙称樗散徒。
踏舷唱小梅,浩气淩八区。
沐氏旧西园,宛在似篷壶。
早树发初绿,粉墙明精庐。
诸渔集门曲,幽清无鸟呼。
何人构层楼,倒映水府居。
凭阑纵周眺,心目乃以舒。
群山从北来,柘城烟有无。
九十九水窦,足锸十万夫。
夕阳转西山,岩观正模糊。
何处昆阳州,风帆尽南趋。
俯仰一杯酒,襟怀千载馀。
霸业垂扫尽,苍茫留此潴。
海风送黄鹤,思便朝清都。
弟妹各牵衣,白云不可呼。
长啸动归桡,月上东城隅。
蓬壶即“蓬莱”,传说中的蓬莱仙山。
逌然:闲适,自然。
樗散:1.樗木材劣,多被闲置。比喻不为世用,投闲置散。 2.用作谦词。
柘城:应是“拓城”之误,即拓东城。诗人依据南诏国在昆明建拓东城的历史,把昆明称之为“拓城”。
三是明末建观光亭台
请看一首诗——
沐乾鉴黔国作水槛于昆明池中,邀同闵曾泉中丞燕集
作者 前人
万顷蒹葭万树烟,几番风雨夕阳前。
筵飞极浦宜延露,拍按停云湿采莲。
节镇雄谭秋水至,中丞雅咏石湖偏。
火城初漏传呼遍,西堰花津问钓船。
注释:水槛,临水的栏杆。
昆明池:此处指滇池。
闵曾泉:时任云南巡抚闵洪学,字曾泉。浙江乌程县晟舍镇(今浙江湖州市吴兴区织里镇)人,天启二年至六年(1622-1626)出任云南巡抚。
沐乾鉴黔国:此时镇守云南总兵官,黔国公为沐昌祚,字维禄,号世阶,第二次出任黔国公,时间在万历三十七年至天启五年(1609-1625)之间,以及沐昌祚之孙沐启元,承袭黔国公时间在天启五年至崇祯元年(1625-1628)之间,沐启元字德初,推测“乾鉴”为沐启元的别号,亦或是诗人对沐氏黔国公的敬语?
燕集:宴会。
“筵飞极浦”、“湿采莲”指沐氏家族把“万顷蒹葭”的草海当做“莲池”,栽植莲藕,建设亭台,延伸到水中,栈桥亭台建有栏杆扶手,夏秋之际,邀约朋友或邀请官员,乘船至此观赏“映日荷花别样红”,吟新诗,看睡美人,品美酒,吹海风,听鸥鹭齐飞,吃鲜鱼鲜藕。
题目的“闵曾泉”,即时任云南巡抚闵洪学,字曾泉。“中丞”,明朝官职御史,沿袭历史称为“中丞”。明代改御史台为都察院,都察院的副职都御史即相当于前代的御史中丞。
汉代御史大夫下设两丞,一称御史丞,一称御史中丞。
闵洪学,今浙江湖州市吴兴区织里镇人(明朝浙江乌程晟舍镇)。
1612年升江西按察使,1618年升任山西右布政使,1620年任福建左布政使,1621年升佥都御史,巡抚云南兼督川贵兵饷。1625年升兵部右侍郎,云南地方绅士感其恩德,上疏挽留闵洪学留任,并为其建立了生祠。1625年升右都御史,因闵洪学治理云南有功,1627年天启皇帝加封其为太子少保,赐大红飞鱼朝服。由于其曾官至右都御史,故称中丞。
此诗写黔国公沐启元在滇池近华浦沐氏莲池(沐府鱼池)宴请云南巡抚闵洪学,观赏风景,尝鲜品酩。
滇池睡美人
四是明末徐霞客笔下的沐府鱼池
太华山为西山一峰,当年的徐霞客从草海而渡,“出省城,西南二里下舟,两岸平畴夹水。十里田尽,萑苇满泽,舟行深绿间,不复知为滇池巨流,是为草海。”
(选自徐霞客“滇游日记”之“游太华山记”)
“由其前坠坡直下,五里抵山麓,为石鼻山,聚落甚盛,盖当草海之西,碧鸡关大道即出其下也。由村转北一里半,东北与大道合,于是东向湖堤。二里半,有村当堤之冲,曰夏家窑。过此,遂遵堤行湖中。
堤南北皆水洼(当时水位较高,故堤两边皆水,现已干涸而成田地),堤界其间,与西子苏堤无异(和杭州西湖苏堤一样)。盖其洼即草海之余,南连于滇池,北抵于黄土坡,西濒石鼻山之麓,东抵会城,其中支条错绕,或断或续,或出或没,其濒北者,《志》又谓之西湖,其实即草海也。
昔大道迂回北坡,从黄土坡入会城。傅玄献为侍御时,填洼支条,连为大堤,东自沐府鱼塘,西接夏家窑,横贯湖中,较北坡之迂,省其半焉。东行堤上一里半,复有冈有桥,有栖舍介水中央。半里,复遵堤上东行湖中,遥顾四围山色,掩映重波间,青蒲偃水,高柳潆堤,天然绝胜;但堤有柳而无花,桥有一二而无二六,不免令人转忆西陵耳。又东二里,湖堤既尽,乃随港堤东北二里,为沐府鱼池。”
(选自徐霞客“滇游日记”之“游螳螂川记”之从碧鸡关返昆途中)
当时已有海埂长堤,且草海面积较大——比现在大得多,故此草海向四面延伸的水洼“南连于滇池,北抵于黄土坡,西濒石鼻山之麓,东抵会城”,过去从碧鸡关回昆,需要绕行黄土坡;有了大堤,徐霞客回昆明城沿着长堤东行,行程缩短一半。
谁建的大堤?傅玄献,即傅宗龙(1591——1641),字仲纶,一字元宪(玄献?),号括苍、云中,云南府昆明县(今官渡区)人,明末重臣,万历二十八年(1610)进士,曾任铜梁知县、户部主事、御史、贵州巡按、兵部右侍郎、冀辽总督、兵部尚书、三边总督。天启末年修建草海大堤。
从以上资料可知,王继文并非近华浦的最早开创者,但是他的功劳也应记住:大规模建设开发。
最早开发者是明朝世袭镇守云南,并以云南府昆明为统治中心的西平侯-黔国公沐氏家族。
就像鸣凤山金殿,最早铸建者并非吴三桂,而是明朝万历三十年(1602)的云南巡抚陈用宾及黔国公沐昌祚、沐昌祚之子沐睿,只不过金殿后来被沐天波搬迁到大理鸡足山,清军入滇后吴三桂在旧址重建,给民众造成金殿是吴首建的错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