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楊慎)
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後商周。
七雄五霸鬧春秋,秦漢興亡過手。
青史幾行名姓,北邙無數荒丘。
前人田地後人收,說甚龍争虎鬥。

提到漢末三國時期的起義,可能更多的人會想到“黃巾起義”。誠然“黃巾起義”的波及範圍非常廣闊,包括冀州、幽州、揚州、兖州、荊州、青州、徐州、豫州八州之地,影響也比較深遠,除了黃巾軍的主力軍,還包括後面的“白波軍”、“白波軍”、青、徐黃巾、益州黃巾等等後續的黃巾餘黨,但是要說對東漢末年直接影響持續時間最長的起義,小編認為是發生在“黃巾起義”相同時期的西北涼州起義。
東漢朝廷平定“黃巾起義”的時間不超過一年,但是與涼州起義軍卻是曠日持久的戰争,其中有一次戰役先勝後敗,而且有很多漢末三國時期的名将參與,那就是“美陽之戰”。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這次戰役。
<h1 class="pgc-h-arrow-right">“美陽之戰”的曆史背景</h1>
涼州起義軍與黃巾軍的起義時期其實是同一年,都是中平元年(即公元184年),不過先後順序差距有些大。湟中義從胡北宮伯玉和先零羌反叛的時間是在中平元年十一月之後,這個時候“黃巾起義”已經接近尾聲,其在冀州的主力張梁、張寶都已經戰死,剩下南陽黃巾也是岌岌可危,不久後也被消滅,外加張牛角、褚飛燕這些散兵遊勇(後來“黑山軍”的首領)。
東漢末年對西北方的控制一直不算太牢固,北宮伯玉等人選擇在這個時候起義,應該是受到“黃巾起義”的影響,東漢朝廷将力量集中在東方各州郡,于是北宮伯玉等人起兵。不過這個時候黃巾軍已經是強弩之末,是以東漢朝廷也有一定的力量來對付涼州起義軍。
北宮伯玉、李文侯、邊章(當時叫邊允)、韓遂(當時叫韓約)等人殺死金城太守陳懿,活躍于隴右地區。不過涼州起義軍并不滿足于此,在次年中平二年(即公元185年),涼州起義軍率領數萬人進攻三輔地區,就是關中地區,再準确地來說,是進攻到右扶風,在關中地區的西部。
涼州起義軍與黃巾軍的綱領還是有所差別的,黃巾軍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推翻東漢朝廷,所謂“蒼天已死,黃天當立”,以土德代替東漢的火德。而涼州起義軍還是承認東漢的統治,他們打出的旗号是“清君側”,消滅漢靈帝身邊的宦官集團。
當然這隻是一種旗号而已,涼州起義軍歸根結底是叛軍。東漢朝廷正好消滅了黃巾軍的主力,雖然還有一些黃巾餘黨,比如黑山軍張燕,但是張燕等人隻是活躍于太行山脈之間,而涼州起義軍已經入侵到關中地區,如果占據了關中地區,那麼涼州起義軍的實力無疑會大大加強,進可攻、退可守,對洛陽會造成嚴重的威脅。
是以東漢朝廷對黑山軍進行了招安,對涼州起義軍果斷進行了征讨。雙方在美陽發生了戰争,這就是“美陽之戰”的曆史背景。
<h1 class="pgc-h-arrow-right">“美陽之戰”的前期勝利</h1>
面對涼州起義軍,東漢朝廷指令平定“黃巾起義”的名将皇甫嵩率軍讨伐涼州起義軍。雖然根據《三國志·魏書·陶謙傳》中引注的《吳書》的記載,皇甫嵩應該打過一些勝仗,但是整體上沒有解決涼州起義軍。
而且在與黃巾軍作戰的時候,皇甫嵩得罪了宦官集團,他舉報中常侍趙忠的家宅逾越制度,又拒絕中常侍張讓索要五千萬錢的要求,是以得罪了他們。皇甫嵩沒有擊敗涼州起義軍,于是張讓、趙忠向漢靈帝告狀,撤掉皇甫嵩的職務,讓司空張溫來代替。這個時候是在中平二年秋七月,距離涼州起義軍入侵三輔過去四個月的時間。
張溫、周慎、董卓、孫堅、鮑鴻、陶謙等人都是東漢官軍的将領,和涼州起義軍在美陽和涼州起義軍對峙,雖然東漢官軍按照史料記載有十幾萬人,但是在與涼州起義軍的戰争中反而處于下風,“溫、卓與戰,辄不利。”根據《山陽公載記》中記載的董卓與長史劉艾的對話可知,在這次戰役中孫堅甚至有差點戰死的經曆。
不過在同年十一月發生了一件對東漢朝廷比較有利的天象,在夜晚有一顆流星照在邊章、韓遂的軍營中。這種天象一般被視為不詳,在史料記載的戰争中也經常出現。涼州起義軍内心膽怯,打算撤退到金城郡。
涼州起義軍士氣低落,東漢官軍抓住這個機會,董卓與鮑鴻果斷率軍追擊,擊敗了涼州起義軍。涼州起義軍敗退到金城郡榆中縣,張溫派遣周慎率領三萬人深入到榆中圍攻涼州起義軍,這個時候孫堅勸說周慎給自己一萬軍隊,主要切斷外部的糧食運輸部隊,迫使涼州起義軍撤出榆中縣,但是周慎沒有采納。另外董卓也提出建議,自己率領軍隊作為周慎的後鎮,也沒有得到同意,反而被指令進攻先零羌。結果這兩個戰場都遭遇了失敗。
<h1 class="pgc-h-arrow-right">東漢官軍大敗榆中</h1>
首先是榆中的戰場。周慎不願意使用孫堅的斷敵糧道、逼其出城的政策,涼州起義軍卻使用了這個政策。邊章、韓遂屯兵在葵園狹,按《讀史方輿紀要》的記載,葵園狹的位置在金城縣以西,而榆中縣在金城縣以東,涼州起義軍可能是從葵園狹發動突襲,切斷周慎軍隊的糧道。
糧道一被切斷,如果沒有什麼反制的機會,那麼基本上就屬于失敗了。“官渡之戰”中袁紹那麼大的優勢,也是因為烏巢的軍糧被焚燒而落敗的。周慎于是放棄辎重敗退,榆中縣的圍城戰失敗。
而董卓也遭遇了羌、胡軍隊的圍攻,位置在望垣縣北,位置大概在榆中的東南方向,糧道也被切斷。不過董卓的表現比周慎要強一些。他在進攻先零羌之前就留下一個後手,讓别部司馬劉靖率領四千軍隊屯在安定,為董卓搖為聲勢,牽制敵軍的精力;在撤軍的時候董卓在要渡過的河流上修建堤壩蓄水為池,對外宣稱是要捕魚為軍糧,降低敵軍的防備,然後從堤壩下撤軍再決堤,阻擋敵軍的追擊。這樣董卓安然撤退,“時六軍上隴西,五軍敗績,卓獨全衆而還。”
總的來說“美陽之戰”分為兩個階段,第一是在關中的美陽,第二是在隴右的榆中加上望垣。第一個階段雖然過程不太順利,但是也抓住有利的天象以及涼州起義軍撤退的動作打了一個勝仗,将涼州起義軍驅逐出關中;然而在第二個階段中,周慎作為主将沒有聽從孫堅、董卓等人的建議,也興起對涼州起義軍的輕敵之心,沒有做好防備,更是分散兵力進攻兩處,最後導緻第二階段的徹底失敗。
不過“美陽之戰”對曆史的影響不算特别大,既沒有對東漢朝廷造成太大的破壞,也沒有改變涼州失控的局面。東漢朝廷與涼州起義軍的戰争狀态仍然在繼續。
參考文獻:《三國志》、《後漢書》、《中國曆史地圖集》、《三國志辭典》、《讀史方輿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