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劉氏家族裡的“革命家庭”

作者:時間娛樂
劉氏家族裡的“革命家庭”

劉烈士祠位于雨湖區城正街396号。

劉氏家族裡的“革命家庭”

劉揆一的後代劉成亮夫婦仍住在烈士祠。

劉氏家族裡的“革命家庭”

劉烈士祠内的陳列。

湘潭線上7月23日訊(湘潭日報社全媒體記者高雅 攝影 方陽)劉姓是一個大的姓氏,而湘潭劉氏又是一個龐大的家族,在湘潭的分支很多。其中,有一戶很著名的劉氏家庭,出了兩位革命家,他們的名字在湘潭可以說是家喻戶曉,那便是辛亥革命中頗具重要影響的人物——劉揆一和劉道一。

尋訪劉烈士遺迹

7月12日下午,頂着毛毛細雨,記者來到了雨湖區城正街。穿過一條小巷,劉烈士祠便位于幾處老宅之中。

走進劉烈士祠,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幾棵高聳的柚子樹,樹上結滿了大大小小的柚子。這些柚子樹是劉揆一生前種下的,寓意“佑子”,象征着“團圓”。

祠堂門口是著名曆史學家周谷城所題“劉烈士祠”匾額,整個祠堂為磚木結構的兩層小樓,一樓祠堂的堂屋及西廂房是劉道一烈士的生平陳列。廳正中是劉道一烈士的侄孫女、雕塑藝術家劉渝教授于2006年12月劉道一逝世100周年時,雕刻的劉道一烈士半身像。半身像的背面牆上是劉道一先生犧牲後,孫中山的挽詩《七律·挽劉道一》:“半壁東南三楚雄,劉郎死去霸圖空……幾時痛飲黃龍酒,橫攬江流一奠公。”及黃興的《七律·挽劉道一》:“英雄無命哭劉郎,慘澹中原俠骨香……眼底人才思國士,萬方多難立蒼茫。”這兩位辛亥革命的上司者給予了劉道一極高的評價,充分肯定了劉道一烈士在辛亥革命上的重要地位。

在烈士祠内,劉道一的侄孫劉成亮熱情地接待了我們,并與我們談起了劉揆一和劉道一的革命往事。1906年春,劉道一回國返湘,上司了萍浏醴起義。嗣後又赴衡陽進行聯絡,在衡陽傳回長沙途中,被清吏逮捕。為保護兄長劉揆一繼續在日本東京參與上司革命,劉道一謊稱自己就是劉揆一,準備以死代兄。待清吏偵查後始知其非,便企圖向他索要革命黨人的名冊,但都遭到了劉道一的嚴詞拒絕。獄吏随即對他嚴刑拷問,以至肌膚盡裂,血流遍地,劉道一高呼:“士可殺,不可辱,死即死耳!”,半個月後,獄吏将劉道一诳出監獄,用竹轎把劉道一擡到長沙浏陽門外,殘忍殺害,時年22歲。湘潭人民為了紀念劉道一革命烈士,便建設了劉烈士祠。

從1984年開始,劉烈士祠一直都由劉成亮夫婦在打理。現在劉烈士祠是市級文物保護機關、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得到了湘潭市政府的進一步修繕和保護。劉成亮說:“劉烈士祠原是劉家的私産,分屬于劉揆一、劉道一兄弟姊妹9人共同所有。民國時期,經孫中山準許,供祀劉道一于大漢忠烈祠。據此,湘潭縣首屆議事會議确定,将其改設為‘劉烈士祠’,成為湘潭市有名的辛亥革命紀念遺址。管理好這裡是我們劉家子孫後代的一種責任,我們義不容辭。現在我們夫婦住在劉烈士祠的西頭,在這裡整整生活了34年,這裡便是我們的根。”

衡山正氣代代相傳

關于劉揆一和劉道一兄弟的革命事迹,目前編著有8本劉揆一、劉道一相關研究成果的湖南師範大學教授饒懷民,持有自己的獨道見解。他認為,這個革命家庭最大的特點就是“正氣傳家”。

“劉揆一和劉道一的正氣,可以說是傳承自他們的父親劉方峣。”饒懷民說,劉方峣,為人極富正義感,曾在湘軍曾國荃部下服役,任掌旗官,軍中都稱呼他為“劉大旗”。有一次劉方峣偶然捕獲太平軍總制林迪榮,在審訊時反受其民族大義的感染,私自放跑了林迪榮,自己則奪馬狂奔,逃匿鄉裡。據劉揆一回憶:父親常常向他們講述家史,以此培養和砥砺後輩的民族志節和愛國熱忱。講到激動處,禁不住聲淚俱下。

“如果說劉方峣放走太平軍将領的事迹對劉揆一兄弟倆的影響是屬于‘言傳’,那麼,在後來的密報哥老會首領馬福益則是‘身教’了。而劉揆一兄弟倆也繼承了父親劉方峣的一身正氣。”饒懷民說,劉方峣在湘潭縣衙署當差時,奉命緝捕哥老會首領馬福益,但他事先密囑劉揆一向馬福益通風報信。當時,劉揆一搶在捕快到來之前,抄小路找到馬福益寄居的湘潭江邊一家小客棧報了信,使馬福益幸免于難。這件事使馬福益對劉揆一感激不已,并以“恩哥”相稱。“其父劉方峣的德言懿行,尤其是他這種言傳身教的正義感,對年輕時的劉揆一、劉道一教益良深,影響極大。”

饒懷民介紹,劉道一是劉揆一的胞弟,中國近代著名資産階級民主革命家,少年時期受家庭教育的影響,特别是受到其兄劉揆一的影響較大。在萍浏醴起義失敗後,劉道一因在長沙、衡山等地聯絡和運動,引起清吏注意,在從衡山傳回長沙途中被清吏逮捕。面對嚴刑拷問,劉道一堅貞不屈,慷慨就義,保護了不少革命志士。他在獄中寫下:“天地方興三字獄,但期吾道不終孤。舍身此日吾何惜,救世中天志已虛……”的詩句。1906年12月31日,劉道一在長沙浏陽門外從容就義。

“劉道一烈士就義時才22歲,而他卻在這風華正茂的年歲,為國捐軀。萍浏醴起義的失敗和他的壯烈犧牲,在當時的中國引起了極大的反響。”饒懷民說,得知他犧牲的消息後,同盟會總部為他舉行了隆重的追悼大會,黃興與劉揆一相抱痛哭,革命黨人大多寫有挽詩,盛贊他的革命氣節,至今尚存80多首。

而劉道一的哥哥劉揆一也是一位著名的革命家。饒懷民介紹,劉揆一從小就正義,喜打抱不平。在人們的印象中,他顯然不是那種循規蹈矩、逆來順受的“小羔羊”,而是“膽大妄為”的“頑童”。饒懷民分析他的成長首先是受到湖湘文化的熏染。劉揆一的祖籍地衡山,曾經是南宋時期名學者胡安國、胡宏父子聚徒講學、著書立說的地方。劉揆一畢生以弘揚湖湘文化為己任,倡導衡山正氣。劉道一犧牲後,劉揆一搜集時人有關悼念其弟劉道一的詩文,編輯成《衡山正氣集》,傳示後人。

劉揆一從未改變一身正氣的品格。饒懷民告訴我們,在“五四”運動前後,劉揆一同情學生的革命行動,并為留法勤工儉學的學生籌集過經費。1931年,“九一八事變”發生,中國曆史進入14年抗日戰争階段,國難當頭,劉揆一憂心如焚,于1931年12月發表《救濟國難之主張》,力主大開黨禁,容納各派共同組織統一政府,團結一緻,共同抗日。1932年1月,劉揆一撰寫了洋洋萬言的《救國方略之我見》,編印成單行本,在全國各地散發,系統地闡述了他對時局的态度和立場,是以,他和他的兒子還被國民黨政府撤銷了公職。

新中國成立後,劉揆一被聘為湖南省軍政委員會顧問。在此之後他仍然為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出謀劃策。1949年12月27日,因湘潭地方在征糧工作中出現弊端,劉揆一寫信給毛主席,要求糾正。1950年3月14日,毛主席複函中有“征糧流弊,政府已發令糾正”等語。4月2日,因湘潭地方“退押”中出現弊端,劉揆一又寫信給毛主席,要求停止。4月14日,毛主席複函中有“退押一事,原是地方根據農民要求辦理的,現已令其停止”等語。從和毛主席這兩封信的往來中可以看出,劉揆一是具有正義感的。從這些回信的内容來看,新中國成立後,劉揆一仍然保持良好的家風,一生正氣,關注民生。

子孫皆傳承家風

“劉揆一夫婦對子孫的教育十分嚴格,要求他們傳承正氣,勤儉持家,更要攻讀詩書,報效祖國。在他的教育下,子孫大都成才。他們中有不少畢業于名校,也大都在各行各業有所建樹,有的是大學教授,有的在政府機關擔任要職,全部事業有成。”饒懷民介紹。

“我的祖父很善于學習,這點我們在自己的成長過程中和教育子女中也都時時謹記。”今年78歲的雕塑家、畫家劉渝告訴我們,她的祖父劉揆一曾對父親劉安鼐談起過自己青少年時期認真讀書的情景:“我和你叔叔最初都上過私塾,學的是一些舊東西。我們讀書都很發狠,為的是光宗耀祖,不被别人看不起。後來新學在湖南開辦了,我們才打開眼界,曉得廢科舉以後,舊學的那一套已沒有用了,才改治新學。那時,湖南開風氣之先,常有名人來長沙講學,我們也不怕路遠,跑到省裡去聽講。”劉渝說,作為名人的後代,“超過不敢談,但是也不能太差”,這也是她教育子女所遵循的原則。

>>傳回湘潭線上首頁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