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道紀小龍并不是因為他是中國病理界的“大咖”,也不是因為他是中國第一個解剖艾滋病人遺體的醫生,而是從電視上:他常在電視節目裡講健康,講癌症。
病理是醫學中最權威、最安靜的學科,與通俗、熱鬧的科普差之天壤,紀小龍是因為“實在看不下去不負責任的說法”,才決定親自出馬的。在細胞世界裡埋頭做了四十幾年,每天都在給疾病找證據的紀小龍,最無法耐受的就是缺乏事實依據的東西。
中國武警總院病理科的門楣上,紀小龍讓人貼上了歌德說過的一句話:“我們隻能認識已經知道的世界。”這也是整個采訪過程中,不斷被紀小龍提到的。他無奈于此,又不甘于此,這也是他執意要建“納米醫學研究所”的初衷,他想借助納米這把更加細微的尺子,在人們還沒知道的世界裡發現新天地。
醫生的好心埋下了隐患
北京晨報:您當初為什麼學病理?
紀:我當初當兵的時候做衛生員,有個和我一起參軍的同鄉生病,那時候才二十多歲,我眼看着他的病越來越重,最後沒治,去世了,後來我知道,他得的是食道癌。雖然那時候隻有國中文化,但我還是想,以後别的什麼都不幹,就去研究癌症!後來大學畢業之後,是改革開放後第一次招研究所學生,我在301醫院的招生簡章中,看到“惡性良性腫瘤病理學”,毫不猶豫地就報了。
北京晨報:人們對病理不了解,是做什麼的?
紀:病理是診斷疾病時候的“金标準”。舉幾個例子:有個32歲的女病人,因為肚子痛被診斷是“闌尾炎”,手術的醫生憑借自己做手術的經驗确定,她的闌尾沒什麼大毛病,就好心地對病人說:“給你省點錢吧,不用做病理檢查了!”然而,就此卻埋下禍根。兩年後,病人又犯了腹痛,又一次來檢查,檢查結果讓人始料不及:她被确診為“肝髒轉移性類癌”。這種癌就是從闌尾轉移而來的,當時的手術沒做病理是以沒有及時發現,到肝髒多發轉移的階段,已失去了治療的機會。
還有個男病人,右手拇指有一個米粒大的出血點,門診醫生認為隻是個非常普通的小血管瘤,隻做了簡單的挖除手術,根本沒提讓他去做病理檢查這件事。不久,病人的右腋下就長了一個腫塊,最後确診為“惡性黑色素瘤轉移”,而它的原始發生處就是拇指上那個米粒大的出血點。這樣的例子很多,病理檢查是目前最可靠、準确的醫學診斷方式之一,可惜的是他們錯過了。
準确率:CT、核磁75%,病理99%
北京晨報:說到檢查的準确,人們馬上想到的是CT、核磁。
紀:人體由細胞構成,疾病也即是從細胞開始的,病理就是通過觀察細胞的變化來診斷疾病,是以是最及時最準确的,但是這一點,非但普通人不了解,我們的醫生也不是全了解。
有個進階幹部例行查體做胃鏡檢查,醫生一邊做一邊說:“首長,你的胃看起來很正常,黏膜的顔色跟年輕人一樣”。首長說:“既然沒事,就不要取肉做檢查了吧”。于是沒取,胃鏡檢查的報告上寫着:“食管、胃大緻正常,未見惡性良性腫瘤和潰瘍”。第二年又例行高幹查體,胃鏡剛進到胃内,立刻就看見胃窦部有一個2cm的潰瘍,取了3 塊病變組織送病理,病理結果是“胃腺癌”,而且癌組織已經穿透胃壁全層,淋巴結廣泛轉移了。
按照胃癌發生、發展的規律,一年的時間裡,是不可能從無到有并且已經到中晚期的,也就是說,第一次做胃鏡時候的“正常”,隻是醫生的肉眼所見,癌症那時候已經潛伏在“正常”之下。是以一次有效的胃鏡,是必須同時做病理活檢的。
胃鏡檢查時,醫生肉眼能看得到的大小是5毫米,但是癌症細胞在10的6次方時,才1毫米大,等到肉眼看到時,一般都已經晚了。而且即便你看着粘膜光滑,很可能細胞已經變化了,正蓄勢待發,不依靠病理,隻做胃鏡,很可能“謊報軍情”。
肺癌現在的治愈情況相對提高,為什麼?就和早期發現有關。肺癌診斷靠的是影像學,靠CT、核磁可以發現1、2毫米的腫物,因為這個檢查賺錢,醫院願意做,普及性也就高,肺癌是以被早發現。而病理,到目前為止,一塊病理切片才收40元,但成本很高,等于做一塊醫院賠一塊,自然就被忽視。
症狀、體征、查體、病史等第一層次的檢查手段的準确率,在50%左右;CT、X線等影像學及實驗學檢查的準确率在75%左右;而病理診斷的準确率要求在99%以上。
北京晨報:我國癌症的治愈率低是不是和診斷晚有關系?
紀:以胃癌、食道癌、腸癌為例,之前日本南韓等東亞地區高發,而且死亡率很高,歐美這些國家少,這和經濟落後有關,這些癌是“窮癌”。到了2000年,日本胃癌的發生率和死亡率下降了很多,南韓跟着日本學,雖然晚了十年,但也下降了,中國卻始終沒明顯變化,特别是在相對落後的地區,為什麼?飲食的改善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是胃鏡檢查是不是同時取了活檢。活檢發現的早期病變,就像蘋果壞了,挖掉那塊, 這個蘋果還可以照常吃,可惜的是我們的胃鏡檢查時的活檢率,隻有5%。
按照醫學規律,活檢率低于10%的胃鏡檢查,沒有價值,和沒做差不多;活檢率達到30%時,胃鏡才初步合格;達到50%時,胃鏡可以開展,而達到100%是一個正規胃鏡的要求,日本就是這樣做的。我國的癌症治愈率低,不能早發現是個重要問題,其中的關鍵就是對病理的不重視。
“醫學隻有8%的作用”,這句話現在經常被提出,但其中有個了解錯誤,好像醫學沒用,看不看都一樣。的确,我們不能指望醫學的萬能,但是這8%,如果真的能發揮出來,對人類的貢獻是非常大的,胃鏡的活檢率就包括在這8%之中。
(下轉B02版)
紀小龍
中國武警總院 病理科主任醫師 教授 博士生導師
國家、軍隊、北京市醫療事故鑒定委員會專家
中國抗癌協會北京分會病理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中國抗癌協會惡性良性腫瘤标志專業委員會常委
中國抗癌協會北京分會第五屆理事會常務理事
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分會消化病理專業組組長
中央軍委保健委員會會診專家
每年完成各地疑難、關鍵會診3000多例
1993年始享受政府特殊津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