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世界城市文化論壇:上海的城市軟實力

澎湃新聞記者 徐明徽

當今世界,城市文化程序方興未艾,城市發展與文化建設一直是值得人們深入探讨和關注的問題。尤其是有關城市文化和城市軟實力的主題,受到了全球的關注。

10月28日,2021世界城市文化論壇(上海)在上海開幕,來自中國、德國、加拿大、意大利、埃及、克羅地亞、阿根廷、日本、南韓等國的不同專業領域專家學者、業内代表齊聚一堂,共同探讨城市發展與文化建設議題。

世界城市文化論壇(上海)自2016年以來,已連續成功舉辦五屆,在國内外已形成品牌效應和影響力,本屆論壇以“數字化轉型和全面提升城市軟實力”為主題,精準契合了後疫情時代城市文化交流傳播的新趨勢和城市文化創新發展的新需求。

世界城市文化論壇:上海的城市軟實力

論壇現場

“當今世界,資料已經成為經濟社會發展最重要的要素之一,數字化轉型也已成為各個城市持續發展、長遠發展的必然選擇,同時還是提升城市軟實力的重要基礎。在全球化發展大背景和城市發展新趨勢下,軟實力越來越成為一個國家、一個地區、一座城市綜合實力的重要辨別。”上海社科院院長王德忠在論壇上發言表示,數字化轉型與提升城市軟實力是當今世界城市發展的兩大新課題,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協同推進數字化轉型、軟實力提升,有助于進一步把制度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多方參與轉化為治理高能,在上海加快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很少有城市能像上海一樣向世界輻射她的影響力。大家可以想想這是為什麼呢?”同濟大學德國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德國前駐上海總領事Wolfgang Röhr(芮悟峰)在論壇上談到了他對上海的認識:“因為很少有城市像她一樣曾經并且将繼續成為中國和國際文化的交彙點,這就是輻射東西方的影響,而不是東是東,西是西,永遠不會相遇。”

世界城市文化論壇:上海的城市軟實力

同濟大學德國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芮悟峰

Wolfgang Röhr從硬實力與軟實力兩個次元探讨了上海的優勢。“歐美商人說起‘中國’,大多數想的是上海,因為上海自對外開放以來,已經成為現代文化、建築以及基礎設施的展示區,全球最大的港口在上海,全球最長的地鐵網絡也在上海,今天在中國任何其他地方都找不到如此多的外國總部和研發中心駐紮規模,這些都是硬體。”

“軟實力是什麼樣的呢?上海擁有全球最現代化的博物館、劇場、音樂廳等等文化設施,僅在過去一年開放的所有大型展館,我至少提三個,第一個是浦東現代美術館,第二個上海天文博物館,還有上海博物館新館。更不用說還有一些私人建設的接觸博物館、美術館,中西方藝術在上海頻繁交流碰撞。如果你有時間去探索下北外灘,就可以看到,在這裡傳統工業建築的翻新将現代創新與應用緊密結合起來,相得益彰。”

Wolfgang Röhr提出,在疫情結束後,上海應該做好充分準備,歡迎國際遊客,實體空間對這座文化大熔爐般的城市而言尤為重要。此外他同時建議,上海可以設立一個集合展示城市軟實力的門戶網站,一站式導航,包括表演、戲劇、歌劇、芭蕾舞、音樂會、展覽,包括書展等等,向全球使用者展現上海方方面面的文化魅力。

世界城市文化論壇:上海的城市軟實力

上海社科院文學所學術研究文叢、城市文化創新研究院智庫文叢。

上海的城市綜合實力排名在近年來都有所提升。全球管理咨詢公司科爾尼(Kearney)近日釋出的“2021年全球城市指數”中,上海排名大幅提升,首次進入十強。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釋出的全球城市發展指數中,上海的排名也跻身第四。“上海的綜合表現,包括連通性、要素的流量、成長性等各方面都有不小的進步,”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院長周振華認為,“全球城市”在世界城市網絡中起到節點作用,文化特征更為明顯,顯示出更強烈的異質性。“全球城市為經濟蓬勃發展、文化高度繁榮提供條件,而城市經濟與文化藝術發展之間有内在的共生性,高端服務帶來的高收入有助于生成對文化藝術産品的高需求,高品質的文化藝術産品又能進一步吸引高端人才與公司。”

周振華還提出,全球金融中心與全球文化藝術中心有着較高的重疊程度,在處于頂端的全球城市中表現得尤為明顯。“卓越的全球城市不僅能夠高水準、戰略性配置全球資源,同時也是文化藝術産品被廣泛提供和消費的充滿活力、鼓舞人心之地。”

中國香港瑞安集團主席羅康瑞則回顧了自己20多年前帶領團隊打造上海新天地的過往,“上海新天地開創性的保護曆史文化建築的做法,打破了城市大拆大建的發展模式,成為了上海城市更新的典範。上海到2050年要全面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其中一個重要的目标是要建成令人向往的人文之城,卓越之城,上海需要提高文化的多樣性和文化活力,發展具有競争識别優勢的核心文化産業,逐漸形成文化産業鍊以提升城市文化的核心競争力。統籌整合曆史文化、生态環境、公共服務等文化區域的資源,打造城市文化集聚力和輻射力的社交目的地,吸引和集聚國内和國際人才、社會資源和資本。”

世界城市文化論壇:上海的城市軟實力

同濟大學建築與成規學院教授伍江

同濟大學建築與成規學院教授伍江則對打造宜居城市提出了自己的建議,“不僅是上海,包括中國其他城市,都需要更多地通過服務水準來提高城市的宜居性,通過為市民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務設施,包括教育文化藝術、體育、醫療等等。從過去的發展模式走向今天,我們需要做一些思想觀念的轉變,比如當談到城市的各種服務設施時,我們過去經常用‘配套’概念,多少人應該用多少,但其實對于一個真正的現代化大都市來講,它的服務設施不能僅僅通過配套完成的,它的服務對象遠遠大于這個城市固定的居民。是以上海一定要提高城市公共服務設施的備援度,這樣才能提高城市能級。”

上海擁有着豐富的曆史文化遺産,城市自然承載的人類記憶,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沉澱空間。伍江表示,如何激發這些曆史空間的當代活力,乃至未來的活力至關重要。“城市一直在更新,新的内容與曆史在融合,上海在這方面做得非常好。”

伍江還提出,城市空間應該具有人性尺度,上海正在推進以“15分鐘生活圈”理念布置城市公共服務設施,實作城市公共服務的易達性、便利性、混合型、可選擇性。“城市空間的安全韌性、公平公正不容忽視,還應重新認識‘城市美化’,珍惜城市的市井味與煙火氣,适度寬容城市的非正式空間,通過居民直接參與甚至主導的常态化微更新,不斷改善城市的環境品質,強調城市規劃、建設、管理中的公衆參與。

自于意大利的設計師Aldo Cibic在上海已經生活了18年,他說自己也是上海這座令人稱奇和難以置信發展的見證者。Aldo Cibic在2004年威尼斯雙年展展出的“微觀現實”項目中,做了一個關于新地鐵站的項目,“我在同濟大學參加研讨時,大家就讨論過城市再生和城市更新話題,包括市中心、市郊區域的更新。而地鐵站像星星一樣把城市和郊區串聯起來,上海的每一座地鐵站都有特色,都非常令人稱奇,人們的行為通過想象決定了空間的特性。”Aldo Cibic還通過不同國家的特色空間、社群項目案例,分享了如何打造垂直化社群的經驗。

世界城市文化論壇:上海的城市軟實力

上海社會科學院城市文化創新研究院揭牌

論壇開幕式上,上海社會科學院城市文化創新研究院正式揭牌,一批學界、業界知名人士受聘擔任研究員。這一直屬國家高端智庫上海社會科學院的研究機構,意在打通學界和業界,關聯融合文化研究者和實踐者,實作産學研協同發展,推進中國城市文化建立立設。囊括《海派文化新論》《城市軟實力研究》《海外漢學中的上海文學研究》等一批城市文化研究最新成果的上海社科院文學所學術研究文叢、城市文化創新研究院智庫文叢也在論壇開幕式首發。

本屆開幕論壇之後,還将舉辦“網絡文學的多元建構”“社群營造與海派文化”“新時代城市文化軟實力”“NFT與藝術的未來”等多個分論壇。

本屆論壇指導機關為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上海市文化和旅遊局,論壇由上海市虹口區人民政府、上海社會科學院、中共上海市虹口區委宣傳部、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上海市虹口區文化和旅遊局、上海社會科學院智庫建設基金會、上海社會科學院城市文化創新研究院等機關主承辦。

責任編輯:梁佳

校對:栾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