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世界城市文化论坛:上海的城市软实力

作者:澎湃新闻

澎湃新闻记者 徐明徽

当今世界,城市文化进程方兴未艾,城市发展与文化建设一直是值得人们深入探讨和关注的问题。尤其是有关城市文化和城市软实力的主题,受到了全球的关注。

10月28日,2021世界城市文化论坛(上海)在上海开幕,来自中国、德国、加拿大、意大利、埃及、克罗地亚、阿根廷、日本、韩国等国的不同专业领域专家学者、业内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城市发展与文化建设议题。

世界城市文化论坛(上海)自2016年以来,已连续成功举办五届,在国内外已形成品牌效应和影响力,本届论坛以“数字化转型和全面提升城市软实力”为主题,精准契合了后疫情时代城市文化交流传播的新趋势和城市文化创新发展的新需求。

世界城市文化论坛:上海的城市软实力

论坛现场

“当今世界,数据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要素之一,数字化转型也已成为各个城市持续发展、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同时还是提升城市软实力的重要基础。在全球化发展大背景和城市发展新趋势下,软实力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座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标识。”上海社科院院长王德忠在论坛上发言表示,数字化转型与提升城市软实力是当今世界城市发展的两大新课题,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协同推进数字化转型、软实力提升,有助于进一步把制度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多方参与转化为治理高能,在上海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很少有城市能像上海一样向世界辐射她的影响力。大家可以想想这是为什么呢?”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德国前驻上海总领事Wolfgang Röhr(芮悟峰)在论坛上谈到了他对上海的认识:“因为很少有城市像她一样曾经并且将继续成为中国和国际文化的交汇点,这就是辐射东西方的影响,而不是东是东,西是西,永远不会相遇。”

世界城市文化论坛:上海的城市软实力

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芮悟峰

Wolfgang Röhr从硬实力与软实力两个维度探讨了上海的优势。“欧美商人说起‘中国’,大多数想的是上海,因为上海自对外开放以来,已经成为现代文化、建筑以及基础设施的展示区,全球最大的港口在上海,全球最长的地铁网络也在上海,今天在中国任何其他地方都找不到如此多的外国总部和研发中心驻扎规模,这些都是硬件。”

“软实力是什么样的呢?上海拥有全球最现代化的博物馆、剧场、音乐厅等等文化设施,仅在过去一年开放的所有大型展馆,我至少提三个,第一个是浦东现代美术馆,第二个上海天文博物馆,还有上海博物馆新馆。更不用说还有一些私人建设的接触博物馆、美术馆,中西方艺术在上海频繁交流碰撞。如果你有时间去探索下北外滩,就可以看到,在这里传统工业建筑的翻新将现代创新与应用紧密结合起来,相得益彰。”

Wolfgang Röhr提出,在疫情结束后,上海应该做好充分准备,欢迎国际游客,实体空间对这座文化大熔炉般的城市而言尤为重要。此外他同时建议,上海可以设立一个集合展示城市软实力的门户网站,一站式导航,包括表演、戏剧、歌剧、芭蕾舞、音乐会、展览,包括书展等等,向全球用户展现上海方方面面的文化魅力。

世界城市文化论坛:上海的城市软实力

上海社科院文学所学术研究文丛、城市文化创新研究院智库文丛。

上海的城市综合实力排名在近年来都有所提升。全球管理咨询公司科尔尼(Kearney)近日发布的“2021年全球城市指数”中,上海排名大幅提升,首次进入十强。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发布的全球城市发展指数中,上海的排名也跻身第四。“上海的综合表现,包括连通性、要素的流量、成长性等各方面都有不小的进步,”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院长周振华认为,“全球城市”在世界城市网络中起到节点作用,文化特征更为明显,显示出更强烈的异质性。“全球城市为经济蓬勃发展、文化高度繁荣提供条件,而城市经济与文化艺术发展之间有内在的共生性,高端服务带来的高收入有助于生成对文化艺术产品的高需求,高品质的文化艺术产品又能进一步吸引高端人才与公司。”

周振华还提出,全球金融中心与全球文化艺术中心有着较高的重叠程度,在处于顶端的全球城市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卓越的全球城市不仅能够高水平、战略性配置全球资源,同时也是文化艺术产品被广泛提供和消费的充满活力、鼓舞人心之地。”

中国香港瑞安集团主席罗康瑞则回顾了自己20多年前带领团队打造上海新天地的过往,“上海新天地开创性的保护历史文化建筑的做法,打破了城市大拆大建的发展模式,成为了上海城市更新的典范。上海到2050年要全面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其中一个重要的目标是要建成令人向往的人文之城,卓越之城,上海需要提高文化的多样性和文化活力,发展具有竞争识别优势的核心文化产业,逐渐形成文化产业链以提升城市文化的核心竞争力。统筹整合历史文化、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文化区域的资源,打造城市文化集聚力和辐射力的社交目的地,吸引和集聚国内和国际人才、社会资源和资本。”

世界城市文化论坛:上海的城市软实力

同济大学建筑与成规学院教授伍江

同济大学建筑与成规学院教授伍江则对打造宜居城市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不仅是上海,包括中国其他城市,都需要更多地通过服务水平来提高城市的宜居性,通过为市民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设施,包括教育文化艺术、体育、医疗等等。从过去的发展模式走向今天,我们需要做一些思想观念的转变,比如当谈到城市的各种服务设施时,我们过去经常用‘配套’概念,多少人应该用多少,但其实对于一个真正的现代化大都市来讲,它的服务设施不能仅仅通过配套完成的,它的服务对象远远大于这个城市固定的居民。所以上海一定要提高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冗余度,这样才能提高城市能级。”

上海拥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城市自然承载的人类记忆,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沉淀空间。伍江表示,如何激发这些历史空间的当代活力,乃至未来的活力至关重要。“城市一直在更新,新的内容与历史在融合,上海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

伍江还提出,城市空间应该具有人性尺度,上海正在推进以“15分钟生活圈”理念布置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实现城市公共服务的易达性、便利性、混合型、可选择性。“城市空间的安全韧性、公平公正不容忽视,还应重新认识‘城市美化’,珍惜城市的市井味与烟火气,适度宽容城市的非正式空间,通过居民直接参与甚至主导的常态化微更新,不断改善城市的环境品质,强调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的公众参与。

自于意大利的设计师Aldo Cibic在上海已经生活了18年,他说自己也是上海这座令人称奇和难以置信发展的见证者。Aldo Cibic在2004年威尼斯双年展展出的“微观现实”项目中,做了一个关于新地铁站的项目,“我在同济大学参加研讨时,大家就讨论过城市再生和城市更新话题,包括市中心、市郊区域的更新。而地铁站像星星一样把城市和郊区串联起来,上海的每一座地铁站都有特色,都非常令人称奇,人们的行为通过想象决定了空间的特性。”Aldo Cibic还通过不同国家的特色空间、社区项目案例,分享了如何打造垂直化社区的经验。

世界城市文化论坛:上海的城市软实力

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文化创新研究院揭牌

论坛开幕式上,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文化创新研究院正式揭牌,一批学界、业界知名人士受聘担任研究员。这一直属国家高端智库上海社会科学院的研究机构,意在打通学界和业界,关联融合文化研究者和实践者,实现产学研协同发展,推进中国城市文化创新建设。囊括《海派文化新论》《城市软实力研究》《海外汉学中的上海文学研究》等一批城市文化研究最新成果的上海社科院文学所学术研究文丛、城市文化创新研究院智库文丛也在论坛开幕式首发。

本届开幕论坛之后,还将举办“网络文学的多元构建”“社区营造与海派文化”“新时代城市文化软实力”“NFT与艺术的未来”等多个分论坛。

本届论坛指导单位为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论坛由上海市虹口区人民政府、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共上海市虹口区委宣传部、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上海市虹口区文化和旅游局、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建设基金会、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文化创新研究院等单位主承办。

责任编辑:梁佳

校对:栾梦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