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稻香村糕團店當學徒(下)
沈松棠
上期傳送門:松江老字号 | 松江的這家稻香村糕團店你見過嗎?
稻香村糕團店的招牌名點是鮮肉湯圓。而做好湯圓的關鍵是用做湯圓的肉,要拿豬的前夾心搖成肉糜,精肥比例合适。肉吃水量大,10斤肉要放6斤水,先加入鹽、味精、糖、姜末、胡椒粉、醬油等調味後,順一個方向攪拌到起黏性,再分次加水,每次加水後都要攪拌,最後攪拌至略能堆起,放置在冰箱冷藏1小時後再用。這樣包出來的湯圓吃起來一包湯,肉鮮嫩無比。

鮮肉湯圓
稻香村糕團店的鵝頭頸、雙釀團也是相當有名的。鵝頭頸是用炒制得很幹硬的豆沙,外邊包層很薄的糯米粉團制成;雙釀團則是用糯米粉團先包豆沙,再揿扁包白糖芝麻餡。這兩樣天天早晨就賣完。
鵝頭頸和雙釀團
我向王師傅學做油條、春卷皮子,向唐師傅學做大餅,跟張師傅學做燒賣皮等等。通過師傅和店内其他老師傅的關心和指導,我的點心手藝基本功有了很大進步,學會了店内60餘個品種點心的制作。一年半後,縣社組織行業點心比賽,地點就設在稻香村。我除了負責準備比賽原料等工作外,還參加了比賽,也得到了較好成績。1972年10月,還在學徒期内的我,被總店任命為門店副負責人。
稻香村糕團店當年生意相當好,早上顧客都要排隊,售貨和售票處經常要開兩個視窗。一闆湯圓有四十隻,有時接連下鍋,有時幹脆向鍋内下兩闆湯圓。
店内有四十多名職工,原來集體飲食總店是由做點心(大餅、油條、酒釀、豆漿、粢飯團等等)的小商販合作組成的。有很多是夫妻兩人及子女在這個集體飲食總店,他們都有一門養家糊口的高超手藝,而且多數職工都上了些歲數。是以第二年(1972年)年底,稻香村糕團店一下子來了六位年輕學徒。有了學徒,也就有了傳承,店内各項工作也得以順利開展。與此同時,總店機修組成功自制了打酵機即和面機,大大減輕了勞動強度。
上世紀90年代,松江中山路改造,稻香村糕團店店址上建起了中國銀行,富有特色的糕團店也從此消失。後來在西林南路西側一個小弄堂内,我見到過同名也叫“稻香村”的湯圓店,但和我當年做學徒時的稻香村無一點關系,且不久後就關門了。今天如果有誰将稻香村糕團店這老字号恢複起來,懷舊的松江人一定會趕去捧場品賞,食客中也一定會有我這個從稻香村糕團店中走出來的學徒……
附當年店内供應品種:
鮮肉湯圓、豆沙湯圓、芝麻湯圓和白糖酒釀圓子、白糖小圓子。白糖方糕、豆沙方糕、蜜餞豆沙方糕、薄荷方糕、豬油豆沙糕心、蜜餞糕心、鵝頭頸、糯米條頭糕、純赤豆糕、糯米赤豆甜糕、花糕、格子糕、粢飯糕、糯米粢飯團、雙釀團、豆沙團、芝麻團。白菜鮮肉春卷、韭菜鮮肉春卷、豆沙春卷。鮮肉燒賣、筍丁鮮肉燒賣、鳳尾燒賣、糯米燒賣。鮮肉粽、豆沙粽、赤豆粽、骨頭粽、豬油夾沙粽。甜大餅、鹹大餅、油酥大餅、老虎腳爪。油條、糖餃、麻球、豆沙油蛋、油扇子。甜豆漿、鹹豆漿、豆腐花、油豆腐粉絲湯。鮮肉包、豆沙包、豬油夾沙包、蔥油花卷。
小湯包一兩十隻外加一碗蛋皮紫菜湯,一般在上午樓上供應。樓下下午還供應鮮肉鍋貼、鮮肉生煎、糯米鮮肉油墩、豬油夾沙油墩。過年時還供應豬油糖年糕、豬油八寶飯、元宵(油炸的)。
農曆七月初供應巧果。夏天樓上還供應冰凍綠豆湯、用烏梅白糖自己熬制的酸梅湯、小碗冰凍純酒釀、梅醬粢飯糕、綠豆糕等。
内容來源:松江微曆史
編輯:周雨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