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周大新評說李天岑 值得一讀

鄉村變革的長幅畫卷

——讀長篇小說《三山凹》

周大新

周大新評說李天岑 值得一讀

中國的改革開放,最初是從農村開始的。我們回眸改革開放的輝煌曆史,不能不先回望鄉村的變革史。南陽作家李天岑經過多年的準備,調動自己的生活積累,耗費兩年半時間,寫出了長篇小說《三山凹》,用文字繪就了一幅中原鄉村40餘年變革的畫卷,為讀者了解豫西南鄉村生活,了解中原鄉間改革開放的艱難曆程,了解豫西南鄉間的巨大變化,提供了形象的文學記錄。

在這部作品中,作者首先描繪了這幅畫作的底色——豫西南土地的本真顔色,也就是三山凹這個伏牛山深處的小村落的村民,在20世紀70年代末期的生活境況。當時,這兒的農民吃的主糧是蕃薯,白面和大米都是稀罕之物;住的是土坯壘的土牆草房和瓦屋,建房子的最主要準備是打土坯;穿的最好的衣料是家織土布和黑灰兩色的平紋布;使用的主要交通工具是架子車,自行車在村子裡還是稀有之物;人們當時的商業活動主要是以物易物,拿上家裡養的雞和母雞下的蛋,去悄悄地換一點兒鹽、青菜和其他消費品。人們心裡蘊含着強烈的變革願望,整個社會都在無聲地呼喚着改革開放。也就是在這種情況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了,改革之風吹到了中原,吹進了豫西南南陽盆地,吹進了這個名叫三山凹的偏僻山村。有了這個底色的描繪,鄉村改革是以能夠很快在偏遠鄉村推開的深層原因,也就不言自明了。作者對這種底色的描繪,為整幅畫作增添了思想含蘊。

周大新評說李天岑 值得一讀

作者接下來在這幅畫的底色上開始描畫人物。柳大林、張寶山和白娃,是作者在畫卷中着力描畫的三個人物。三個人都長在三山凹,又曾是喝過雞血酒的結拜兄弟,三個人在三條路上面對鄉村改革,各自做出了自己的選擇,進而開始演繹自己的命運。柳大林努力求學,憑借自己的知識庫存所帶來的敏感,最先感覺社會上的變革之風已經刮起。他從政之後支援農民的變革之為,大膽引進外資辦學,支援農民把蕃薯做成粉條來賣,支援村民外出到深圳打工,支援農民開辦面粉廠,支援農民辦鄉村旅遊等。張寶山這個人物雖隻有高中學曆,但他憑着農民的直覺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高舉雙臂擁抱鄉村改革,他憑選舉奪到了村黨支部書記的權力,然後就利用這份權力,帶領鄉親們脫貧緻富。他種植栗子香品種蕃薯,開粉條作坊,辦面粉廠,幾次去深圳招商,改變舊的種植傳統和規劃,歡迎城裡人到鄉下旅遊,徹底改變了三山凹的貧窮落後面貌。白娃則是憑着自己的機警和算計,感受到了社會在發生急劇變化,最早開始試着經商,四處跑着販活雞、販雞蛋;最早懂得開飯店,懂得借飯店裡的酒局結交有用的官員;最早懂得靠販鋼筋、修公路賺大錢;最早開始搞房地産開發,走進了縣城和富人的圈子。他一直趕着潮頭走,每一步都沒有落後,可幾乎每一步都已踏過了做人的底線,完全被金錢迷住了眼,最後跌進了被金錢所遮蔽着的陷阱裡。三個人物的命運都寫得符合邏輯,有血有肉,鮮活生動。《三山凹》裡的這三個人,成為中原文學人物畫廊裡的新形象。尤其是在對柳大林這個人物的描畫上,作者的筆法特别靈動,可能是因為作者自己有多年從政的經曆,寫起這樣的人物來更加遊刃有餘。

周大新評說李天岑 值得一讀

作者在這幅畫卷裡,還着意描畫了人物活動的場景。其中,有些場景描畫得很精彩。比如生産隊隊長王春寶召集的批鬥會。王春寶認定張寶山外出販雞是搞資本主義,就于一個月夜命人抓住返家的他,在村裡的牛屋門前開他的批鬥會。曾經,批鬥會這種場景,在中原的鄉村裡反複上演,這是在鄉間把一個人徹底搞臭的可怕手段。不承想這場批鬥會,在包産到戶的春風吹拂下,開成了王春寶的下台會,反倒是被批鬥者張寶山被衆人推舉成了隊長。又如,白娃設美女宴款待柳大林。白娃為了安慰遭遇挫折的柳大林,也為了表達自己當年橫奪柳大林新娘的歉意,特意設了一場美女宴,特别叮囑自己雇下的美女閃紅紅在酒宴上放開,一心為了賺錢的閃紅紅當然明白白娃的意思,在柳大林酒至半酣時一下子坐在了柳大林的腿上。按通常的人性發展邏輯,接下來應該發生的,是柳大林将美女攬進自己的懷裡。但事情卻沒有按照白娃設定的程式發展,柳大林堅守住了自己公務人員的底線,他推開閃紅紅憤然離了席。再如,三山凹村民與鄰村人為争抗旱庫水而起的争鬥。兩個村裡的人都想用鐵河水庫裡的水澆受旱的莊稼,上遊的村子怕水庫放了水自己的莊稼澆不上,下遊的三山凹人一心想開閘放水澆自己的地,這種沖突要在過去的鄉間,通常是通過械鬥,用武力解決問題。但柳大林最終化解了這場争水糾紛,顯示出了這個三山凹出生的幹部的能力和魄力。現實主義小說的創作者,在創作中都很注意人物活動場景的選擇,因為場景選擇是否恰當,對人物形象的塑造具有重要的意義。作者李天岑在這一長幅畫卷的描繪中,特别注意選擇和描畫場景,這是他的高明之處。

周大新評說李天岑 值得一讀

作者在描繪這一長幅畫卷中,像畫家重視使用點、線、形、光等視覺要素那樣,特别用心地去使用文字。這部作品在文字操作上具有兩個特點:一個是樸拙。不論是叙述還是對話,作者都不用或少用華麗的形容詞去修飾,用的全是普通的很常見的日常生活用詞,更沒有使用翻譯腔,讀上去有一種很強的樸拙感。另一個就是大量大膽地使用方言。小說裡的男人和女人,在對話時基本上用的都是南陽方言,其中很多方言的流行範圍,就在南陽周邊,流行半徑可能超不過300裡。這些方言固然增加了外地讀者的了解難度,但南陽人和河南人讀起來卻感到特别親切。我想,對本書感興趣的外地讀者,隻要稍加琢磨,也是不難了解的。文字的使用法子,牽涉到作家的寫作風格,讀這本書能看出作者在有意追求自己獨特的書寫風格,這一點兒值得點贊。

(轉載都市情懷 如有侵權聯系删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