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李清照一生苦戀,半老時卻隻能改嫁,凄苦情詞成就了宋代第一才女

作者:丁香花環1

宋代第一才女是誰?毫無疑問,就是李清照。李清照不僅詞作堪稱絕代,她的愛情,也被後世所不斷演繹,遂成為傳奇。事實上,李清照一生都苦戀着趙明誠,然而半老之時,卻被迫再嫁,個中凄楚與悲涼,真讓世人扼腕長歎。無怪乎,李清照的詞,總是難覓片刻的歡愉,而是沁潤着凄清與愁絕的相思之苦。

恰如一曲《聲聲慢》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将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着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靖康之變後,李清照國破,家亡,夫死。清麗之風轉而為沉郁凄婉,對亡夫的追念,對國破家亡的痛惜,遂成為詞作的主旨。起句七組疊詞極富音樂美。恰如大珠小珠落玉盤,婉轉凄楚。而乍暖還寒天氣,更覺分外凄涼。

一杯淡酒,天暗雲低,冷風正勁;孤雁的一聲悲鳴,哀怨斷腸。

此時節的李清照,頭白鴛鴦失伴飛。那凄涼幽怨的大雁,莫非正有一樣的傷悲嗎?而滿地黃花堆積,與當年的“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相比,簡直讓人不忍卒讀。

獨對着孤雁殘菊,更感凄涼。手托香腮,珠淚盈眶。

隻有點點滴滴的愁悶像那鐘漏聲,點點敲打在心房。好容易到了黃昏,卻又下起雨來了。絲雨細如愁,屋外那兩棵梧桐,雖然在風雨中卻互相扶持,自己孤苦無依,反而更覺得凄苦了。趙明誠給了李清照前半生幸福。而丈夫趙明誠撒手人寰,李清照孤苦無依,四處流浪,凄凄慘慘戚戚。而讓人覺得可悲的是,年過半百的李清照孤苦無依,隻能委身他人。

而回想當年,李清照初遇趙明誠時候的嬌羞場景,真讓人感慨人生若夢,似真亦幻:

點绛唇·蹴罷秋千

蹴罷秋千,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

見客入來,襪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此時節的李清照尚是天真爛漫的少女,大家閨秀,晨起秋千,慵懶可愛。而心愛的人來了,撩動了她的心弦,害羞的逃走了。或許是因為怕情郎看見自己慵懶沒有梳妝的樣子吧,慌忙中連金钗都滑落了。

雖然說害羞的走開,然而忍不住回首多望一眼,偷偷的倚着門,卻把青梅嗅。可愛調皮,天真活潑,嬌嗔羞赧,然而卻難以掩飾内心的幸福之感。

而如果未見情人,則:

點绛唇·閨思

寂寞深閨,柔腸一寸愁千縷。惜春春去。幾點催花雨。

倚遍闌幹,隻是無情緒。人何處。連天衰草,望斷歸來路。

梨花帶雨,怎不叫人可憐。最終有情人終成眷屬,18歲的李清照與21歲的趙明誠成婚。婚後他們的興趣相投,旨趣相近,研究金石古玩,甚為有趣,《減字木蘭花》是她婚後生活的最佳反映:

賣花擔上,買得一枝春欲放。淚染輕勻,猶帶彤霞曉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雲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這首詞作于建中靖國年間,其時詞人與夫君趙明誠新婚燕爾。上片主旨是買花。宋朝都市常有賣花擔子,一肩春色,串街走巷。“春欲放”三字,既指春色、春光、春意和春天,也可以借指花兒本身。“春” 字境大,給人以無窮的遐想。“淚染輕勻”則賦予花兒生命,表達了李清照内心的軟款和悲天憫人的真性情。“猶帶彤霞曉露痕”,清新絢麗,恰到好處地烘托了新婚的歡樂與甜蜜。  

下片主旨寫戴花。“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自矜的小女兒家情态呼之欲出。而這份揣度郎心,曲筆表達,輕靈有緻。上片以花拟人,這裡是以人比花,調皮的新娘子非要讓丈夫說一說自己和花兒,哪個更嬌豔,哪個更可愛。然而卻終未說出誰強,含蓄蘊藉。“雲髻斜簪”,豐神如畫。閨房的樂趣韻緻深沉。  

然而好景不長,李清照的父親是元佑黨人;趙明誠的父親卻是改革派的代表。公公與父親,水火不容!“炙手可熱心可寒”,“何況人間父子情”,希望公公為自己的父親開脫和幫忙。然而最終,公公趙挺之被蔡京擠出朝野。趙明誠兄弟三人甚至被誣陷入獄,李清照離開汴京。不久趙明誠被釋放,也來到青州。

青州十年,是李清照一生最甜蜜的時光。李清照寫下了大量名篇詞作。

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後世有“吞梅嚼雪、不食人間煙火氣象”(梁紹壬《兩般秋雨庵随筆》),或贊賞其“精秀特絕”(陳廷焯《白雨齋詞話》)。“紅藕香殘”寫戶外之景,“玉簟秋”寫室内之物,清麗,蘊藉。上阕共六句,“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以“獨上”暗逗離情。下面“雲中誰寄錦書來”一句,盼望錦書到達,望斷天涯、神馳象外。“花自飄零水自流”一句,暗喻人生、年華“無可奈何花落去”。“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極言詞人的細膩的情思。

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這首小令,有人物,有場景,還有對白,語言清新,詞意隽永。短短六句三十三言,卻寫得曲折委婉,極有層次。詞人因惜花而痛飲,因情知花謝卻又抱一絲僥幸心理而“試問”,因不相信“卷簾人”的回答而再次反問,如此層層轉折,步步深入,将惜花之情表達得搖曳多姿。

而這種悠然自得,傷春悲秋,惜花之舉,如果不是短暫的安甯生活,是很難表達的。然而這一切,随着趙明誠再次出仕,而告終止。趙明誠甚至蓄養起了侍妾和歌姬。最令李清照感到不安和隐痛的,是他們老無子嗣。“靖康之變”之後,趙明誠的母親病逝于江甯,然而此時處處兵災,曆經磨難,一家人在江甯得以團聚。然而已經做了江甯知府的趙明誠卻因為兵變,偷偷逃跑了。不過這反而給了李清照一個更單純的丈夫。可是沒想到,僅僅一年之後,四十九歲的趙明誠撒手而去,留下李清照一人和大堆的文物,此時李清照四十六歲。

被迫改嫁張汝洲,或許,也是李清照一生最大的無奈和錯誤。這個人隻是為了騙取李清照僅存的文物。李清照憤懑不已,狀告自己的丈夫,甚至是以下獄;最後含恨結束了僅僅維持了3個月的第二次婚姻。從此孤獨終老。而她的詞作也有青年時代的清麗婉約,中年時代的悲涼苦悶,轉而為枯寂凄清。

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薄霧濃雲愁永晝”,這一天從早到晚,天空都是布滿着“薄霧濃雲”,窺見女詞人的内心苦悶。“瑞腦消金獸”一句,百無聊賴,天氣驟涼,睡到半夜,涼意透入帳中枕上,對比夫婦團聚時閨房的溫馨,真是不可同日而語。

下片寫重陽節這天黃昏賞菊東籬、借酒澆愁的情景。“有暗香盈袖”一句,化用了《古詩十九首》“馨香盈懷袖,路遠莫緻之”句意。以“人比黃花瘦”作結,取譬多端,含蘊豐富。此詞“物皆著我之色彩”,蘊藉含蓄。所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語不涉及,若不堪憂。”(《詩品·含蓄》)

令人唏噓不已的是,雖然這首詞作充滿了相思和苦悶,然而趙明誠仍沒有永遠離開他。随着丈夫趙明誠的離世,李清照真的就如一葉扁舟,風雨飄搖,搖飏無主。

紹興二十五年,七十二歲的李清照與世長辭,唯有那剪不斷理還亂的淡淡愁緒,随着滿地堆積的黃花随風而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