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傅抱石的藝術觀與畫風流變——如何了解傅抱石的筆墨

10月28日上午,江蘇藝術基金2021年度藝術人才培養資助項目《藝術評論人才教育訓練班》精彩繼續,江蘇省國畫院傅抱石紀念館副館長黃戈以筆墨為切入點,以小見大,闡述了傅抱石的藝術觀與畫風流變。

傅抱石的藝術觀與畫風流變——如何了解傅抱石的筆墨

傅抱石的生平和畫風演變大緻可分為四個階段:青年時期,主要是對傳統藝術和理論的積澱;留日時期,日本的留學經曆拓展了他的美術理論視野,同時藝術風格收到新日本畫風的影響;重慶金剛坡時期,他的個人畫風到達成熟和高峰;新中國時期,藝術逐漸融入政治因素,開始描繪新時期的“山河新貌”。

其後,黃戈從三個方面着重分析了傅抱石書畫藝術的筆墨特征。

傅抱石的藝術觀與畫風流變——如何了解傅抱石的筆墨

一、對筆墨的了解

筆墨是中國畫技法的總稱,泛指中國畫用筆用墨的基本方法。傅抱石結合傳統和個人經驗體悟創造了“抱石皴”,将散鋒筆法的妙用推向了極緻。前人在使用散鋒筆法的時候,大都還局限于使用筆鋒(毛筆毫毛的筆尖部分),至多用至筆腹,即毛筆毫毛部分的一半。傅抱石則将整個毫毛部分都利用起來了,即一直用到筆根,用的是“全筆”,最大限度地調動了中國毛筆的一切優勢,把散鋒的長處發揮得淋漓盡緻,其中除了傳統用筆的中、側、逆、轉各種筆法之外,還包含了多少不可名狀的皴、擦、點、囤的行筆軌迹。傅抱石的散鋒筆法全然不見起落筆的痕迹、全無筆鋒可言的筆根揉、按、點、劃,由此産生的似亂非亂的大塊皴擦,極盡毛筆之能事,有如天籁渾成而絕無人工斧鑿痕迹。但細看畫面,傅抱石的散鋒有極強的規律性,甚至沒有任何脫離傳統皴法的規範。

二、筆墨與傳統

黃戈比較了傅抱石和潘天壽的山水風格,二人有着相似的藝術成長經曆和學術背景,都研習中國傳統書畫藝術和理論,卻衍生出風格迥異的藝術風格。如果說潘天壽是一種傳統文人寫意精神的提純和凝鑄,而傅抱石在山水畫的建樹方面則更加具有雅俗共賞的特質,在充分加入寫實因素之後把山水畫的寫意精神以更加具有可讀性、審美力的形态展示出來,在社會宣教與藝術本體之間找尋到一種平衡和妥協,為世人打開一條能夠自由駕馭主題性創作而又能抒發文人情懷、充滿古典詩意境界的山水畫新風格。

三、筆墨與寫生

傅抱石關于寫生的思考繼承了中國畫“師造化”傳統,對“真”、“性”、“理”等傳統畫論中概念的釋義作全面而深刻的消化吸收,探究描繪對象的本質特征和内在規律。同時,受留學日本的影響,他把客觀景物的“性理”概念歸咎到唯物的科學的“地貌學”範疇,并以此反過來驗證傳統山水畫程式的合理性與有效性,也為傳統形态的時代轉型提供有力的理論支撐。傅抱石強調要“把自己感受到的蘊藏在自然界中的優美情趣,用筆墨反映出來,表現出來”。他将中國畫的寫生特點總結出“遊、記、悟、寫”四個步驟,它是傅抱石畫學思想中“寫實”觀念的直接反映和實踐表現,不僅重視客觀景物的選擇和描寫,更重視主觀思維對景物的認識和反映,強調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作用。在整個山水畫寫生過程中,必須貫徹情景交融的要求。雖然傅抱石把寫生作為從自然中直接“醞釀創作構思,吸取創作題材”的主要手段,但他面對自然客觀的取舍必然不會依賴古人的畫譜,也不會照抄客觀現實。他擅長把握時代風向,除了藝術本體創新的需要外,其個人的藝術取向已然被濃厚的政治、社會需要所包裹,因而傅抱石通過“寫生”方式及其個性化的了解而使傳統的山水畫意趣在新的社會環境下完成被承認的價值轉向,這使他筆下的山水畫既滿足社會宣教的功用又親近于對中國畫抱有最深切眷戀的欣賞者。

講座中,黃戈展示了傅抱石大量的山水、人物作品,做了詳細的圖像解讀,并和日本畫家的作品進行了分析比較,讓學員們對傅抱石的藝術風格和審美有更為直覺地了解。最後,黃戈老師強調學術理論要開闊視野,不要狹隘地局限于本專業,而要多學習各學科知識,拓寬知識層面,做到跨學科研究。同時,也要拿起畫筆實踐,親自感受筆墨氣韻,多與藝術家溝通,将其個人化的、不成體系的經驗與體會用文字整理總結出來。當然,最重要的是要永遠保持批判性、獨立性和懷疑的态度,才能推動學術不斷前進。

通訊員 耿中蓓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沈昭

來源:紫牛新聞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