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美在新時代——中國美術館典藏精品特展(第二期)”在京開幕。澎湃新聞在現場看到,此次展覽以紅色背景為主色調,表現了山水有大美、萬物皆可愛,呈現了近300件中國美術館藏作品,包括繪畫、雕塑、影像作品。
展覽分為“以美表現新時代”“以美獻給新時代”兩個篇章。其中,第二篇章展出了齊白石、黃賓虹、徐悲鴻、林風眠、劉海粟、潘天壽、傅抱石、李可染等近現代大師名家作品。展覽呈現在中國美術館一層1至9号廳展出,展至3月30日。

展覽現場
從黃賓虹、李可染看起:山水有大美
據介紹,此次展覽為“美在新時代”的第二期,中國美術館曾在2017年冬天舉辦“美在新時代”首期展覽,曾備受關注,此次展覽展品數量和品質均較高,涵蓋近現代諸多大師作品,現場觀衆也多駐足流連于這些作品前。
如主要展陳于中央展廳和側翼的兩個展廳中的林風眠、齊白石、傅抱石、吳冠中等的作品。
黃賓虹《栖霞山居》中,樹木、房屋落墨活潑灑脫,遠山則墨色氤氲,迷蒙厚重。黃賓虹早年受“新安畫派”影響,以幹筆淡墨、疏淡清逸為特色,為“白賓虹”;八十歲後以黑密厚重、黑裡透亮為特色,為“黑賓虹”。其所作重視章法上的虛實、繁簡、疏密的統一,用筆如作篆籀,有所謂“黑、密、厚重”的畫風。
黃賓虹《栖霞山居》
中國美術館曾多次展覽李可染的作品,此次呈現的是其《山靜瀑聲喧》,李可染開創着山水畫新的審美境界,墨染河山,厚重壯麗,他也常喜歡畫山中瀑布,在沉郁的山體中制造一隙通透。關于畫瀑布,他曾介紹:“我以前畫過一個瀑布,瀑布是主體,是第一位的;亭子是第二位的;樹是第三位的;岩石、灌木是第四位的等。從明暗關系講,瀑布,最亮的,亭子次之,然後才是樹、岩石,按一、二、三、四排下去,明暗層次很清楚。如果在岩石部分留出空白,就會使主體瀑布不突出。為了突出主體,次亮部分都要壓下去,色階不亂、層次分明、整體感強,主體就能明顯突出。”
李可染《山靜瀑聲喧》
描繪江南風光是畫家喜歡創作的主題之一,尤其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很多緻力于改革國畫創作技法的名家紛紛都把變革的突破口放到了描繪江南題材上。一方面是由于江南風光秀美,白牆黑瓦,處處是風景;另外一方面江南特有的濕潤蒼郁适合融入西畫中表現光影的技法。有記載顯示,李可染描繪江南水鄉的作品,在各種畫冊中有著錄的就達十餘幅。李可染喜歡實景寫生,積累了大量寫生稿件。
李可染《春雨江南》
李可染《巫峽帆影》
吳湖帆與溥心畬并稱“南吳北溥”。晚年于上海中國畫院專事創作。吳湖帆的繪畫由古法入手,先“四王”而後融合南北宗法,造型工謹,筆墨精妙,色彩奇巧,自成一格。創作上于山水、花鳥、人物均有所涉獵,并精于書法、詞章。其山水主要是改造古法為己所用,亦深得清新俊雅之意境。《廬山東南五老峰》為水墨青綠結合的山水畫,為理想與現實結合之佳作。
吳湖帆《廬山東南五老峰》
傅抱石同樣擅山水,中年創為“抱石皴”,筆緻放逸,氣勢豪放,尤擅作泉瀑雨霧之景;晚年多作大幅,氣魄雄健,具有強烈的時代感,人物畫多作仕女、高士,形象高古。此次呈現了他的《待細把江山圖畫》。
傅抱石《待細把江山圖畫》
齊白石、劉海粟:萬物皆可愛
齊白石擅長發現身邊最尋常的事物的美,他的《櫻桃》,遠看就鮮亮奪目,飽滿的櫻桃以厚重的紅點染,富有濃淡變化,櫻桃梗和盛放櫻桃的容器都顯得憨稚可愛,墨色疏朗、寥寥幾筆。雖然畫的是櫻桃,但是題畫詩卻寫的是佳人:佳人常在口頭香。辛卯年四月畫于京華鐵屋。白石老人。
齊白石《櫻桃》
林風眠《夜枭》
“神州盡在彩霧中”,提到色彩的濃厚,就要提到劉海粟。劉海粟的油畫創作大膽借鑒中國畫中的勾勒法、留白法、皴染法以及潑墨、潑彩法的表現特點。他喜用普藍、赭石等重色直勾對象,粗放拙樸,他還善于将紅與綠,棕與藍,橙與紫等具有補色關系的色彩進行并置。劉海粟曾說:“大紅大綠,亦绮亦莊。神與腕合,古翥今翔。揮毫端之郁勃,接煙樹之微芒。僧繇笑倒,楊昇心降,是之謂海粟之狂。”
劉海粟《紅荷翠羽》
饒宗頤《玉井蓮》
謝稚柳《烏猿》局部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展覽特設兩個展廳呈現紀錄老一輩藝術家們作畫過程的影像,如6号展廳放映的《畫家齊白石》,攝制于1955年,還原齊白石作畫過程,從他養在筆洗中的蝦開始講起,介紹他如何通過細緻的觀察完成繪畫作品。
影像中的齊白石
畫中“春意”
今天是植樹節,在中國美術館,也有許多春意。
蘇天賜在創作實踐中,大膽融會中國傳統繪畫的形神精髓,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油畫表現風格。他的風景油畫取材江南自然景物、抒發對自然的感懷,油畫語言清新、色彩明快、表現出濃郁的東方意蘊和中國的審美情調。
蘇天賜《桃花簇擁的山村》
吳冠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後期那些抽象化的作品,他的畫面中出現了很多點、線、色塊,通過聚散、重複、排列群組合,構成極為單純、和諧的視覺關系,讓觀畫者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藝術家的純真之心。吳冠中的風景畫創作着重于形式韻味的表現,諸如線與線、塊面與塊面之間的節奏關系,使畫面中有一種和諧的律動。吳冠中的色彩柔和,畫面上大多不會用很厚的顔料層,而是将油彩調和的比較稀薄,筆觸無滞澀感,用筆酣暢。相較于實,吳冠中在繪畫中更為注重虛的東西,這種創作觀念應該得益于其水墨畫的創作經驗。
吳冠中《江南春》
龐熏琹作為早期遠洋留學的藝術家,也是當時新興美術啟蒙運動的組織者之一。他将中西方藝術特色相融合,在借鑒了西方現代派美術的基礎上進行藝術創新,并且對中國古代裝飾紋樣和民間藝術進行廣泛的搜集。傅雷曾經評價龐熏琹:“夢有種種,薰琹的夢卻是藝術的夢,精神的夢。他把色彩作緯,線條作經,整個的人生作材料,織成他花色繁多的夢。他觀察,體驗,分析如數學家,他又組織,歸納,綜合如哲學家。他分析了綜合,綜合了又分析,演進不已。”
龐熏琹《養殖》
另外,此次展覽中的相當體量的作品是關于生态文明、脫貧攻堅、抗擊疫情以及教育、科技、體育等内容的作品,具有強烈的現實關懷。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表示,展覽中展出的作品閃耀着思想和智慧、反映民族品格和時代内涵,既是當時、當代的反映,又以其超越性透溢出曆久彌新、與時俱進的精神魅力。
展覽由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和中國美術館共同主辦,中央新聞紀錄電影制片廠(集團)協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