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和張飛的悲慘結局既是性格使然,又是在面對複雜軍事政治鬥争所不得不付出的代價,但歸根結底是兩人的性格缺陷,關羽的傲氣,張飛的急躁都是他們各自的性格的緻命缺點。下面,具體分析一下兩人因性格導緻悲慘結局的過程。
關羽“大意”失荊州。諸葛亮在離開荊州入川幫助劉備奪取戰略根據地之前,曾給關羽留下了八字戰略方針,即“北拒曹操,東和孫權”。關羽口頭稱是,心裡根本就不認可,也許“分兵拒之”才是關羽心中理想的抗敵之策,是以當後來荊州之戰爆發前,孫權主動派人向關羽提親,關羽居然說出了“你家的狗兒子怎麼能配得上我家的虎丫頭”這樣瘋狂的話,可見,關羽是何等的狂傲,眼中根本沒有在乎當時的一方霸主孫權。人家主動來求和,關羽都不理不睬,這就難怪曹操聯系孫權給荊州來了夾擊,孫權欣然接受了。最終,關羽在與曹操軍隊戰鬥時,荊州守備空虛,東吳的呂蒙乘虛而入,一舉拿下荊州各郡縣,關羽被俘,最終身首異處。

張飛急躁送人頭。關羽死後,劉備集團陷入了極大的悲恸情緒之中,劉備更是揚言起兵80萬,為二弟關羽報仇。張飛在知道關羽的死訊之後,更是悲恸欲絕,嚴令手下必須在幾天之内造好武器裝備和白衣兵甲,張飛一邊借酒消愁,一邊等待裝備制造完畢,但他沒想到他說要求的是手下根本完成不了的,面對手下交不出任務,張飛拿出了平時的懲戒辦法,鞭笞、怒罵手下,手下的兩個副将挨了走,受到了羞辱,心裡便發了狠,于是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兩人進入醉酒的張飛的帳中,殘忍地割下了張飛的人頭。
關羽和張飛兩兄弟就這樣一前一後悲慘地走了,人們常說性格決定命運,看來還是很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