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五點催學生起床,隻留十分鐘吃飯,張桂梅的“瘋狂”值得學習嗎?

1997年,張桂梅調任華坪縣民族中學。

這是一所差勁的學校,教育資源落後,學生基礎薄弱。但隻用了一年時間,這幅爛牌就被張桂梅打出王炸:1998年中考,民中在華坪縣名列第一;1999年中考,民中更是名列全區第二。

五點催學生起床,隻留十分鐘吃飯,張桂梅的“瘋狂”值得學習嗎?

2008年,張桂梅創立全國第一所全免費的女子進階中學。來就讀的都是貧困人家的女孩兒,她們沒有絕佳的天賦、沒有舒适的學習環境,甚至,需要邊做農活邊學習。但張桂梅帶着她們殺出聯考重圍:2011年,華坪女高一本上線率94%、大學上線率73%;2015年,女高大學上線率高達99%;2020年,女高一本上線率44%、大學上線率94%。

這份比許多重點學校都要漂亮的成績單,得益于張桂梅學不死就往死裡學的”瘋狂“。

五點催學生起床,隻留十分鐘吃飯,張桂梅的“瘋狂”值得學習嗎?

張桂梅接受采訪

張老師的“瘋狂”,與她的人生經曆息息相關。

1957年,她出生于牡丹江一個農民家庭,因為家境貧困,從小吃盡苦頭。十多歲時 母親病逝,她跟着姐姐去了邊境。輾轉雲南各地,直到1990年,她才得到心儀的工作,也遇到了契合的另一半。

不幸的是,1996年厄運再次降臨,她的丈夫突發癌症、不治身亡。還未走出失去摯愛的傷痛 ,一年後,她自己也查出患有子宮肌瘤,且惡性良性腫瘤已經有五個月的胎兒那麼大。

五點催學生起床,隻留十分鐘吃飯,張桂梅的“瘋狂”值得學習嗎?

張桂梅不被命運眷顧,卻不曾頹廢堕落,而是選擇與命運抗争。即便是身患23種病,幾次瀕臨死亡,她都沒想過放棄。

也正是這些經曆,讓她比常人更加堅強,也更明白拼搏的意義。

調任民中後,張桂梅就成了最“兇狠”的老師。看着這群又傻又天真的孩子,她直白地告訴他們:你們都是一無所有的窮孩子,如果不好好讀書,你們沒有任何出路。就算是進入社會了,也隻能做最辛苦的活,拿最少的錢。

學生們被真相打擊得蔫頭耷腦,但張桂梅老師沒有絲毫同情,她面無表情地實行“苦學”。她制定了嚴格的課堂紀律:不許開小差,認真聽課,必須記筆記 。無

論是不是她的課,她都會在教室外盯着。一旦學生違規被抓住,就會被她嚴厲地處罰。即便是課間十分鐘,她也會利用起來,不是拎幾個學生出來抽查知識點,就是站在講台上答疑解惑。周末,别人都忙着休閑放松,她卻把所有的學生都抓去教室,免費為他們補課 。

五點催學生起床,隻留十分鐘吃飯,張桂梅的“瘋狂”值得學習嗎?

六點進校、十點回宿舍、全年無休,是她的工作常态。為了不耽誤教學進度,她一次又一次推遲惡性良性腫瘤手術。

有五個月胎兒那麼大的惡性良性腫瘤,折磨得她直不起腰,走路都是一步步磨着走。其他老師都勸她先去治病,她卻擔心換老師後影響學生學習。一直硬撐着,直到全部學生都走進考場,她才去做手術,最後,從她身體裡取出來的惡性良性腫瘤重達兩斤。

五點催學生起床,隻留十分鐘吃飯,張桂梅的“瘋狂”值得學習嗎?

術後,醫生要求她必須休息半年。然而為了新一屆學生,休息了不到一個月,傷口還沒有完全愈合的張桂梅,又回到講台。由于過度疲勞,幾次複發病情。上司、同僚、學生都讓她住院治療,她卻堅決不肯。

她說:我的事業是教書,我的希望是學生,不把他們送出學校我是不會先走的。

五點催學生起床,隻留十分鐘吃飯,張桂梅的“瘋狂”值得學習嗎?

在她近乎“自虐般”的堅持下,第一屆民中學生就逆襲成功。在生源雜亂的墊底學校,她的學生不僅從未出現過違犯規章制度的事,還打敗全縣十三所中學,在華坪縣1998年中考中奪得桂冠。

憑借着優異的教育成果,張桂梅在民中紮下了根。本來想着打算就這麼安安穩穩的過日子,然而幾年後的一件事,讓她做出了改變一生的決定。當地的女性因為被人摸了衣角,覺得沒了清白,一回去就上吊自殺了。

張桂梅聽說,十分心痛,她急得連連歎氣:不過是一件小事,怎麼就如此愚昧?

五點催學生起床,隻留十分鐘吃飯,張桂梅的“瘋狂”值得學習嗎?

作為女性、作為老師,她想要幫助這群可憐的人。但是,她在農村生活過十幾年,在最偏僻的山區工作幾十年。她十厘清楚,山區的女孩是被抛棄的群體,她們一出生就被原生家庭當成值錢的商品,長大後又被婚姻家庭當成有用的工具,從來沒有告訴她們:你是一個人。

五點催學生起床,隻留十分鐘吃飯,張桂梅的“瘋狂”值得學習嗎?

張桂梅知道,想要從根源上為這些女孩兒解決麻煩,必須讓她們走出大山、走進大學。因為隻有脫離原生家庭,她們才能擺脫封建思想的束縛;而在接受過高等教育後,她們才能成為清醒明智的真正的人。

可讀書對山區女孩來說并非易事,讀高中對她們來說更是妄想。為了送山區女孩兒走進大學,她寫下《關于創辦華坪縣貧困女子高中的設想與計劃》,她決定為女孩兒們建立專屬的高中。

建立全免費的高中,對張桂梅來說太難了。那筆龐大的建校經費,即便她不吃不喝工作幾百年,都拿不出來。但為了女孩們的人生,她放下清高,抱着自己厚厚的一沓榮譽證書向各個部門募捐。五年裡,她碰壁無數次,甚至因為太過狼狽被人認成乞丐。直到2008年,她才籌齊經費,建成全國第一所全免費的女子高中。

五點催學生起床,隻留十分鐘吃飯,張桂梅的“瘋狂”值得學習嗎?

這所隻面向女生的中學,是山區女學生的一束希望之光,為她們昏暗的人生照亮了一條路。

面對比民中學生更難的女高學生,張桂梅将苦學理念踐行地更徹底。除了正常的教學管理,她還花大量的時間收集全國各地的優質試卷,在資金最緊張的那幾年,孩子們沒錢買複習資料,她掏出自己畢生的積蓄,給她們買來了練習題。這些試卷,學生們要做一遍又一遍,直到做會每一道題。

五點催學生起床,隻留十分鐘吃飯,張桂梅的“瘋狂”值得學習嗎?

為督促學生學習,她甚至撐着病體親自擔任督學員。在華坪女高,時常都能看見張桂梅拿着大喇叭,催促學生的身影。

有學生進教室晚了,她的大喇叭立馬傳出聲音:快快快,進教室了;有學生偷懶了,她又嚴厲地訓斥:不許偷懶,立馬學習;看見學生睡覺了,她會大吼:現在是睡覺的時間?晚上幹什麼去了?

更“瘋狂”的是,為節省時間,她隻給學生十分鐘的吃飯時間。

五點催學生起床,隻留十分鐘吃飯,張桂梅的“瘋狂”值得學習嗎?

這些舉動在有些人看來,太過極端。甚至有人批評說題海戰術不科學。但是張桂梅不以為然,笨鳥想要飛向藍天,就隻有努力這一條路。

她說:我不管科不科學,能考走一個好學校算一個。

苦學是真的很苦,但沒有一個學生抱怨。因為她們知道,如果沒有張老師拼盡全力推她們一把,這一輩子隻怕會更苦。

身體上的勞累對張桂梅來說倒不算什麼,因為最讓她心累的,是這裡落後的思想觀念。

一年秋季開學,有個女生沒來報道。張桂梅十分驚訝,雖然知道這個學生家裡條件不好,但華坪女高本來就是免費的,而且這個學生還是班裡的尖子生,按理說不應該不來的啊。

思來想去,張桂梅覺得隻有一個可能:她家裡出問題了。張桂梅趕緊跑去那位學生的家中。讓她又氣又歎的是,她家裡竟然因為缺人幹活,就不許她讀書了!

五點催學生起床,隻留十分鐘吃飯,張桂梅的“瘋狂”值得學習嗎?

眼看就要聯考,學生少學一分鐘,張桂梅都心痛,怎麼願意學生浪費幾個月的時間做農活?她當即就向學生家長提出讓孩子回去讀書,不想他們卻堅持不肯放人。張桂梅無法,隻得拿出幾百塊錢“買走”學生。

這樣的鬧劇,在女高不算新鮮事,許多學生都曾有過類似的困境。也正是因為知道讀書的機會得來不易,在老師們苦教時,學生們都拿出了十二分的精神苦讀。

為學得更紮實,她們選擇了最笨、也是最實用的方法——背,背錯題、背知識點、背老師講解的筆記。即便是課本上無關緊要的内容,她們都背下來。

需要背的東西太多,時間不夠用,就在晚自習後再讀到十二點,所有的假期、寒暑假,全都被她們用來學習。

五點催學生起床,隻留十分鐘吃飯,張桂梅的“瘋狂”值得學習嗎?

雖沒有百分之一的天賦,但她們用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補齊了短闆。她們得到的成果也非常顯著。辦學以來,華坪女高走出去的大學生有2000多個。這樣的升學率,比許多有最好的教育資源的重點高中都高。

逼學生苦學的同時,張桂梅也看到這些學生的特殊性。

她們都是貧困家庭出生,并且被父母視為商品。她們聽到最多的話就是:你一無是處。甚至連她們自己都覺得自己沒用。

張桂梅看出學生心底的怯懦卑微,就寫了一則校訓,帶着她們在清晨的陽光下大喊:我生來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視平庸的溝壑;我生來就是人傑而非草芥,我站在偉人之肩藐視卑微的懦夫。

五點催學生起床,隻留十分鐘吃飯,張桂梅的“瘋狂”值得學習嗎?

喊着激烈昂揚的口号,自信的種子也在女高學生們的心裡發芽,這份自信,支撐她們走過許多難關。

也是張桂梅的鼓勵,讓這些女高學生能認識到,自己是個完整的人,而不僅僅是,為父母任勞任怨的女兒,被丈夫随意打罵的妻子,為兒女奉獻一生的母親。

正因為想要學生們做獨立自強的人,是以當知道有一個學生畢業後做了全職太太,一向愛護學生的張桂梅罕見地發火了。

她說:她送學生出去是想讓她們做出自己的事業,讓她們擺脫隻能依附别人的命運。

那個學生好不容易走出去,卻選擇回到困境,讓張桂梅痛心疾首。不僅拒絕見她,她丈夫的捐款也不肯要。

五點催學生起床,隻留十分鐘吃飯,張桂梅的“瘋狂”值得學習嗎?

德智體美勞,德在前。張桂梅教授了她們知識,更重要的是,她為這些一無所有的女學生們,樹立了正确的三觀。

為回饋張老師,許多學生走出去後,第一筆工資就打回學校;也有學生在畢業後想要回到母校任教。愛心代代相傳,張老師的付出,她們記在心裡,也想為同病相憐的學妹們做出一點貢獻。

然而張桂梅卻不許。有學生捐款她就退回,有學生想要回來她就勸阻。

她說:背那麼重的包袱幹什麼,一走不回頭才好,想幹什麼就幹什麼去,别老想着我。

為讓孩子們飛得更高 走得更遠,張桂梅再次變成逼學生苦學的兇惡老師,她制定了一則校規:畢業以後不準回校。

學生們沒有回去,他們在人生舞台上綻放出自己的光芒。

這時,若有人問他們:你怎麼看待苦學?他們也許隻會說:永遠忘不了拿着大喇叭催促自己學習的張老師。

五點催學生起床,隻留十分鐘吃飯,張桂梅的“瘋狂”值得學習嗎?

合适的地方做合适的事,張桂梅老師的理念讓許多溫室裡的孩子無法接受,但對沒有資源、沒有天賦、沒有背景的貧困學生來說,苦學恰恰是他們唯一的路,也是最好走的路。

而更重要的是,這條路上除了有孩子們的“苦學”,還有張桂梅數十年如一日的“苦心”。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