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张桂梅调任华坪县民族中学。
这是一所差劲的学校,教育资源落后,学生基础薄弱。但只用了一年时间,这幅烂牌就被张桂梅打出王炸:1998年中考,民中在华坪县名列第一;1999年中考,民中更是名列全区第二。

2008年,张桂梅创立全国第一所全免费的女子高级中学。来就读的都是贫困人家的女孩儿,她们没有绝佳的天赋、没有舒适的学习环境,甚至,需要边做农活边学习。但张桂梅带着她们杀出高考重围:2011年,华坪女高一本上线率94%、本科上线率73%;2015年,女高本科上线率高达99%;2020年,女高一本上线率44%、本科上线率94%。
这份比许多重点学校都要漂亮的成绩单,得益于张桂梅学不死就往死里学的”疯狂“。
张桂梅接受采访
张老师的“疯狂”,与她的人生经历息息相关。
1957年,她出生于牡丹江一个农民家庭,因为家境贫困,从小吃尽苦头。十多岁时 母亲病逝,她跟着姐姐去了边境。辗转云南各地,直到1990年,她才得到心仪的工作,也遇到了契合的另一半。
不幸的是,1996年厄运再次降临,她的丈夫突发癌症、不治身亡。还未走出失去挚爱的伤痛 ,一年后,她自己也查出患有子宫肌瘤,且肿瘤已经有五个月的胎儿那么大。
张桂梅不被命运眷顾,却不曾颓废堕落,而是选择与命运抗争。即便是身患23种病,几次濒临死亡,她都没想过放弃。
也正是这些经历,让她比常人更加坚强,也更明白拼搏的意义。
调任民中后,张桂梅就成了最“凶狠”的老师。看着这群又傻又天真的孩子,她直白地告诉他们:你们都是一无所有的穷孩子,如果不好好读书,你们没有任何出路。就算是进入社会了,也只能做最辛苦的活,拿最少的钱。
学生们被真相打击得蔫头耷脑,但张桂梅老师没有丝毫同情,她面无表情地实行“苦学”。她制定了严格的课堂纪律:不许开小差,认真听课,必须记笔记 。无
论是不是她的课,她都会在教室外盯着。一旦学生违规被抓住,就会被她严厉地处罚。即便是课间十分钟,她也会利用起来,不是拎几个学生出来抽查知识点,就是站在讲台上答疑解惑。周末,别人都忙着休闲放松,她却把所有的学生都抓去教室,免费为他们补课 。
六点进校、十点回宿舍、全年无休,是她的工作常态。为了不耽误教学进度,她一次又一次推迟肿瘤手术。
有五个月胎儿那么大的肿瘤,折磨得她直不起腰,走路都是一步步磨着走。其他老师都劝她先去治病,她却担心换老师后影响学生学习。一直硬撑着,直到全部学生都走进考场,她才去做手术,最后,从她身体里取出来的肿瘤重达两斤。
术后,医生要求她必须休息半年。然而为了新一届学生,休息了不到一个月,伤口还没有完全愈合的张桂梅,又回到讲台。由于过度疲劳,几次复发病情。领导、同事、学生都让她住院治疗,她却坚决不肯。
她说:我的事业是教书,我的希望是学生,不把他们送出学校我是不会先走的。
在她近乎“自虐般”的坚持下,第一届民中学生就逆袭成功。在生源杂乱的垫底学校,她的学生不仅从未出现过违犯规章制度的事,还打败全县十三所中学,在华坪县1998年中考中夺得桂冠。
凭借着优异的教育成果,张桂梅在民中扎下了根。本来想着打算就这么安安稳稳的过日子,然而几年后的一件事,让她做出了改变一生的决定。当地的女性因为被人摸了衣角,觉得没了清白,一回去就上吊自杀了。
张桂梅听说,十分心痛,她急得连连叹气:不过是一件小事,怎么就如此愚昧?
作为女性、作为老师,她想要帮助这群可怜的人。但是,她在农村生活过十几年,在最偏僻的山区工作几十年。她十分清楚,山区的女孩是被抛弃的群体,她们一出生就被原生家庭当成值钱的商品,长大后又被婚姻家庭当成有用的工具,从来没有告诉她们:你是一个人。
张桂梅知道,想要从根源上为这些女孩儿解决麻烦,必须让她们走出大山、走进大学。因为只有脱离原生家庭,她们才能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而在接受过高等教育后,她们才能成为清醒明智的真正的人。
可读书对山区女孩来说并非易事,读高中对她们来说更是妄想。为了送山区女孩儿走进大学,她写下《关于创办华坪县贫困女子高中的设想与计划》,她决定为女孩儿们建立专属的高中。
建立全免费的高中,对张桂梅来说太难了。那笔庞大的建校经费,即便她不吃不喝工作几百年,都拿不出来。但为了女孩们的人生,她放下清高,抱着自己厚厚的一沓荣誉证书向各个部门募捐。五年里,她碰壁无数次,甚至因为太过狼狈被人认成乞丐。直到2008年,她才筹齐经费,建成全国第一所全免费的女子高中。
这所只面向女生的中学,是山区女学生的一束希望之光,为她们昏暗的人生照亮了一条路。
面对比民中学生更难的女高学生,张桂梅将苦学理念践行地更彻底。除了常规的教学管理,她还花大量的时间收集全国各地的优质试卷,在资金最紧张的那几年,孩子们没钱买复习资料,她掏出自己毕生的积蓄,给她们买来了练习题。这些试卷,学生们要做一遍又一遍,直到做会每一道题。
为督促学生学习,她甚至撑着病体亲自担任督学员。在华坪女高,时常都能看见张桂梅拿着大喇叭,催促学生的身影。
有学生进教室晚了,她的大喇叭立马传出声音:快快快,进教室了;有学生偷懒了,她又严厉地训斥:不许偷懒,立马学习;看见学生睡觉了,她会大吼:现在是睡觉的时间?晚上干什么去了?
更“疯狂”的是,为节省时间,她只给学生十分钟的吃饭时间。
这些举动在有些人看来,太过极端。甚至有人批评说题海战术不科学。但是张桂梅不以为然,笨鸟想要飞向蓝天,就只有努力这一条路。
她说:我不管科不科学,能考走一个好学校算一个。
苦学是真的很苦,但没有一个学生抱怨。因为她们知道,如果没有张老师拼尽全力推她们一把,这一辈子只怕会更苦。
身体上的劳累对张桂梅来说倒不算什么,因为最让她心累的,是这里落后的思想观念。
一年秋季开学,有个女生没来报道。张桂梅十分惊讶,虽然知道这个学生家里条件不好,但华坪女高本来就是免费的,而且这个学生还是班里的尖子生,按理说不应该不来的啊。
思来想去,张桂梅觉得只有一个可能:她家里出问题了。张桂梅赶紧跑去那位学生的家中。让她又气又叹的是,她家里竟然因为缺人干活,就不许她读书了!
眼看就要高考,学生少学一分钟,张桂梅都心痛,怎么愿意学生浪费几个月的时间做农活?她当即就向学生家长提出让孩子回去读书,不想他们却坚持不肯放人。张桂梅无法,只得拿出几百块钱“买走”学生。
这样的闹剧,在女高不算新鲜事,许多学生都曾有过类似的困境。也正是因为知道读书的机会得来不易,在老师们苦教时,学生们都拿出了十二分的精神苦读。
为学得更扎实,她们选择了最笨、也是最实用的方法——背,背错题、背知识点、背老师讲解的笔记。即便是课本上无关紧要的内容,她们都背下来。
需要背的东西太多,时间不够用,就在晚自习后再读到十二点,所有的假期、寒暑假,全都被她们用来学习。
虽没有百分之一的天赋,但她们用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补齐了短板。她们得到的成果也非常显著。办学以来,华坪女高走出去的大学生有2000多个。这样的升学率,比许多有最好的教育资源的重点高中都高。
逼学生苦学的同时,张桂梅也看到这些学生的特殊性。
她们都是贫困家庭出生,并且被父母视为商品。她们听到最多的话就是:你一无是处。甚至连她们自己都觉得自己没用。
张桂梅看出学生心底的怯懦卑微,就写了一则校训,带着她们在清晨的阳光下大喊: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伟人之肩藐视卑微的懦夫。
喊着激烈昂扬的口号,自信的种子也在女高学生们的心里发芽,这份自信,支撑她们走过许多难关。
也是张桂梅的鼓励,让这些女高学生能认识到,自己是个完整的人,而不仅仅是,为父母任劳任怨的女儿,被丈夫随意打骂的妻子,为儿女奉献一生的母亲。
正因为想要学生们做独立自强的人,所以当知道有一个学生毕业后做了全职太太,一向爱护学生的张桂梅罕见地发火了。
她说:她送学生出去是想让她们做出自己的事业,让她们摆脱只能依附别人的命运。
那个学生好不容易走出去,却选择回到困境,让张桂梅痛心疾首。不仅拒绝见她,她丈夫的捐款也不肯要。
德智体美劳,德在前。张桂梅教授了她们知识,更重要的是,她为这些一无所有的女学生们,树立了正确的三观。
为回馈张老师,许多学生走出去后,第一笔工资就打回学校;也有学生在毕业后想要回到母校任教。爱心代代相传,张老师的付出,她们记在心里,也想为同病相怜的学妹们做出一点贡献。
然而张桂梅却不许。有学生捐款她就退回,有学生想要回来她就劝阻。
她说:背那么重的包袱干什么,一走不回头才好,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去,别老想着我。
为让孩子们飞得更高 走得更远,张桂梅再次变成逼学生苦学的凶恶老师,她制定了一则校规:毕业以后不准回校。
学生们没有回去,他们在人生舞台上绽放出自己的光芒。
这时,若有人问他们:你怎么看待苦学?他们也许只会说:永远忘不了拿着大喇叭催促自己学习的张老师。
合适的地方做合适的事,张桂梅老师的理念让许多温室里的孩子无法接受,但对没有资源、没有天赋、没有背景的贫困学生来说,苦学恰恰是他们唯一的路,也是最好走的路。
而更重要的是,这条路上除了有孩子们的“苦学”,还有张桂梅数十年如一日的“苦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