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會磨豆漿能說話!泸州這位大爺研發“豆漿西施” 機器人成網紅

從投币口投入3塊錢硬币,1名身着粉紅色上衣、系着紗巾、面容嬌好長發披肩的美女會先道一聲“歡迎光臨”,然後将右手銅壺裡的豆漿,倒進事先準備好的紙杯裡遞給顧客。這個會講國語的美女被稱作“豆漿西施”——她不是真人,而是75歲的泸州老人鄒屬民研發的第二代機器人。

會磨豆漿能說話!泸州這位大爺研發“豆漿西施” 機器人成網紅

四年前,71歲的泸州老人鄒屬民研發出第一代石磨機器人,引發了央視“我愛發明”的關注,從此就一發不可收拾。四年間,老人先後研發了能磨豆花、剁辣椒、搗糍粑、迎賓客等多種用途的人形機器人。過去兩年,銷售全國近100台,營收超過300萬元。如今,鄒屬民研制出最新版“豆漿西施”機器人已成“網紅”,再次引發關注。

一生與機械結緣,老來研究機器人

現年75歲的鄒屬民原是宜賓南溪縣人,因老伴是泸州人,鄒屬民後來遷到泸州居住,也把他的廠房建在了龍馬潭區迎賓大道二段。鄒屬民看上去比實際年齡要年輕得多,精神頭十足,他不但自己開車,還天天騎電瓶車。廠子裡的材料采買,訪客接待,全是他親曆親為。

據鄒屬民介紹,1963年他考上了成都科技大學,機械制造技術及裝置專業,1968年大學畢業後配置設定到了宜賓電聲器材廠。此後因為宜賓釀酒工業需要,鄒屬民被借調到了五糧液酒廠工作,先後從事過自動洗瓶機、自動灌裝機、自動貼标機等,此後還下海前往海南經商。

“我一生與機械結緣,家人都去了成都,我為了要搞發明創造,就一直留在泸州打理工廠。”鄒屬民告訴成都商報記者,自己搞發明,既不是為了賺錢,也不是為了晚年樂趣,而是為了實作年輕時許下的諾言。鄒屬明回憶,剛讀大學時,他與另兩個不同研究方向的同學結拜為三兄弟,發誓為要為國家和人民做出貢獻,立志為國家搞發明創造實作自動化,是以三人決定更改名字,以“從屬于民”立志,分别改為袁從民、鄒屬民和周于民。

會磨豆漿能說話!泸州這位大爺研發“豆漿西施” 機器人成網紅

鄒屬民和他第一代機器人的專利證書

鄒屬民稱,過去幾十年裡,他為了搞機械自動化研究,每天都要工作到深夜12點或第二天淩晨1點才會睡覺,一輩子從來沒有睡過中午覺。四年前,鄒屬民發現街頭的豆漿機,打出來的豆漿不是傳統的石磨豆漿不說,還沒有過濾,把豆渣和豆漿一起賣給消費者;而有些做機制豆漿的作坊,雖然按傳統制作工藝對豆渣進行過濾,但有些不法商販,又往豆漿裡添加米湯甚至冷水。

“我是搞機械自動化的,我就想能不能利用自己的專業技能,結合豆漿的傳統制作工藝,研究出可以磨制豆漿的機器人。”2014年10月,鄒屬民開始研發出第一台機器人。畫圖上千張,用時兩個月,第一代石磨機器人很快面市。他把機器人放進位于龍馬潭區的餐廳,辦了一個“機器人”餐廳,引來衆人圍觀不說,還引來了包括央視在内的媒體關注。鄒屬民從此一發不可收拾。

克服困難實驗百次,機器人開口說話

在龍馬潭,鄒屬民有兩個小型的加工工廠中的房間,勞工共有十多名。其中一個工廠中的房間加工第一代機器人,另一個工廠中的房間加工他剛研制出的第二代機器人。新工廠中的房間裡,石磨機器人和豆漿機器人并排陳列,兩個機器人外形酷似真人,推磨的是“男人”,賣豆漿的“西施”是系着紗巾的“女人”。成都商報記者注意到,機器男人長着一張娃娃臉,其實更像個少年;“豆漿西施”稍顯成熟,不過也是少女模樣。

鄒屬民上前啟動電源,在投币口裡投入三塊錢硬币,“推磨哥”和“豆漿西施”就開始工作了。隻見石磨機器人右手緩緩推着石磨,左手端水杯,不斷往石磨裡添加配好比例的水和豆。磨出的豆漿源源不斷流入蒸汽發生器。熱乎乎的豆漿燒開後,“豆漿西施”開口招呼客人:“歡迎光臨,請品嘗機器人現磨豆漿”,還取下盛豆漿的紙杯,為客人斟上滿杯的豆漿。

會磨豆漿能說話!泸州這位大爺研發“豆漿西施” 機器人成網紅

從磨豆子到喝上熱氣騰騰的豆漿,隻用了10多分鐘。據鄒屬民介紹,這對“夫妻”機器人,占地面積隻有0.5平方米左右,是第一代機器人的1/10左右。“第一代機器人一個推磨,一個添豆子,占地近6平方米。”第二代機器人不僅大大節約了空間,而且隻需投币就可以獨自售賣飲料、酒、茶等物品。

跟第一代機器人的差別,還在于他們能夠開口“說話”。“機器人說話時聲音和口形一緻,還有眼部動作。”鄒屬民告訴成都商報記者,研發中最難的就是讓機器人開口“說話”。為了讓機器人說話時語速和口形一緻,他試驗了近百次,才調試出滿意的效果。

會磨豆漿能說話!泸州這位大爺研發“豆漿西施” 機器人成網紅

為了盡量做到仿真,光是“歡迎光臨,請品嘗機器人現磨豆漿”這句話,鄒屬民就尋找了近十名大學生錄制才完成。錄音拿回來,鄒屬就需要在機械構圖上,實作口形、語速和聲音比對。這件事,他請的十多個勞工幫不上任何忙,隻有他自己設計圖紙,反複調試驗證。

“說話”的同時,機器人還會“擡眼皮”,轉動頭。這次鄒屬民為機器人裝上了“矽膠”皮膚,看上去更逼真。為了讓木讷的機器人表情更生動,鄒屬民還找來紋身師傅,給機器人“紋繡”了妝容,讓“豆漿西施”夫妻倆更加唯妙唯肖。

石磨機器人遠銷全國,幾天來訂單不斷

四年間,鄒屬民名氣越來越大,有不少客商慕名而來。為了保障有充足的貨源,鄒屬民要求勞工必須保證至少有五套庫存。同時根據各個客商的需求,鄒屬民又研發了迎賓機器人、剁辣椒機器人、搗糍粑機器人等多個品種的機器人。“這些機器人不僅能替代人工,減輕人類的勞動強度,又能保持一些傳統工藝的原汁原味,客商以及消費者都很喜愛。”

會磨豆漿能說話!泸州這位大爺研發“豆漿西施” 機器人成網紅

前來工廠參觀的綿陽客商王剛經營着一家傳統手工豆腐作坊,是綿陽市傳統手工豆腐的主要供應商。他采用傳統石磨工藝制作豆腐,家裡雇了3個人磨豆,每個人每月工資大約3000元,但人工磨豆太辛苦,勞工也嫌工資低。看到鄒屬民的石磨機器人,王剛決定用機器人替代人工,“不僅能每天24小時工作,還不會累,成本也更低”。

鄒屬民告訴成都商報記者,第一代機器人研究成形批量生産,基本從2015年12月份才開始,過去兩年多時間裡,以“豆漿西施”為主打的各類機器人遠銷新疆、北京、福建等近二十個省,銷售近百台,營收超過三百萬元。“不是為了賺錢,也不是為了消磨時光,而是想實作自己年輕時許下的諾言。”

對于自己工廠裡的制作班組,鄒屬民采用總發包的方式,将機器人的生産制作交給承包勞工。“我負責材料、圖紙,他們依照圖紙制作生産,30天至45天就必須出一批産品。”據廠裡的勞工介紹,鄒屬民對機器人加工的精确度要求很高,此前來承包過的兩三個班組,都沒有生産出合格的産品,是以正式對外銷售,才基本推遲了一年。“有次我要去山東參展,他們也沒加工出來。”鄒屬民說。

會磨豆漿能說話!泸州這位大爺研發“豆漿西施” 機器人成網紅

鄒屬民的機器人不但省時省力節約成本,而且他還為客戶量身定做個性化産品,盡量友善客戶和消費者。“我們采用山東大青石石磨,磨子太重以至于一個人搬不動。而豆漿又是富含蛋白質的飲品,石磨使用後必須清洗,否則就會腐敗變質影響健康。”為了解決客戶的後顧之憂,鄒屬民在第二代機器人中加入了頂磨和沖洗裝置。使用完後,有千金頂直接将石磨頂起來,然後打開自來的沖水系統,就能輕松搞定。

前不久,北京和新疆來的客戶,稱自己的餐廳在樓上,而機器人太重需要八個人才擡得上去。鄒屬民連夜加班繪制圖紙,給機器人加裝了四個輪子,隻要一個人就能把機器人推到任何地方。

兒女心痛“老創客”,鄒屬民被強制休假

鄒屬民說,自他工作以來,從來就沒有真正休息過一天。青年時期在宜賓工作時,為了搞一個機械自動化的課題攻關,他曾經連續熬夜40個晚上沒回家,實在困得不行了就在椅子上打個盹,精神來了繼續工作。“幾十年來,我跑過全國所有的機場,也去過很多國家,海南島剛開始開發時,我就離職下海了。”鄒屬民告訴記者,實作機械自動化,減少人們的體力消耗,是他這個“老創客”的唯一目标。

“廠裡現在有15套機器人,但這兩天來看的人太多,根本不夠賣。”鄒屬民告訴記者,兩天來他先後接待了近十批客商,其中至少有三批要拿省級代理權。“這讓我很為難,因為這次推出的第二代機器人,很可能是我研制的最後一款機器人了。”

原來,鄒屬民的兒子在成都從事房地産開發,女兒是一家保險公司的财務負責人,家境優越的兒女擔心老人長期操勞,身體受不了。“我盡是白天買材料、接待客戶、驗收産品,晚上熬夜繪制圖紙。”鄒屬民說,老伴早已前往成都享受天倫之樂,但他實在放不下他一手研發出的機器人,而且定單也沒斷過,“我接了人家的單子,就要為人家負責。”

“兒女們評價我和老伴,說一個耍得太好了,一個累得太慘了。”鄒屬民最近跟兒女們産生了些意見分歧,孩子們要求他處理了泸州的工廠,去成都跟家人團聚。“兒子下了最後通諜,要麼把廠子賣了,要麼送給别人,反正就是不能做了。”鄒屬民說,孩子們是心痛自己,想讓他過上輕松日子。

20日下午,鄒屬民将從泸州趕往成都,雖然他内心十分不願意,但他已經被孩子們“強制休假”了。鄒屬民說,兒女們給他訂了去俄羅斯旅遊的旅行團,還買好了機票。“如果不去,浪費錢不說,也會寒了孩子們的心。”鄒屬民告訴記者,他将于29号從俄羅斯回國,到時侯還是要回到泸州。鄒屬民研制的第二代機器人,專利申請正在進行中,即使被強制退休,他也要“站好最後一班崗”。

成都商報用戶端記者 羅敏 宜賓新聞熱線 13550702929

受訪者供圖

編輯 楊渝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