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希區柯克誕辰120周年:他對這個世界的真實性沒有興趣

作者:Beiqing.com

拜倫曾經說,這個世界上有兩種人:一種人寫自己的生活,一種人寫自己的幻想。很顯然,這個定律适用于所有藝術創作。無疑,希區柯克屬于後者,他對這個世界的真實性一點興趣都沒有,他用他的攝影機為我們創造出了另一個懸念疊生的世界。

希區柯克誕辰120周年:他對這個世界的真實性沒有興趣

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1899年8月13日-1980年4月29日),導演、編劇、制片人、演員。

今天,是希區柯克誕辰120周年紀念日。他是舉世公認的懸念大師,他影片中的無數片段依舊是很多人心中的夢魇。任憑歲月更疊,在數不盡的電影人向他緻敬的同時,他所創造藝術作品依然無人能及。

如果說在當今英格瑪·伯格曼的時代裡,大家都能接受這樣一個觀念——“電影不亞于文學”,那麼我認為,希區柯克應列入像卡夫卡、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愛倫堡等一類所謂的“焦慮”藝術家(artistes inquiets)之林。這些處于焦慮中的藝術家,顯然無法為我們的生活提供幫助,因為他們的生活工具不過是藝術形式。

然而,他們的使命正在于讓我們和他們一起分擔煩擾。在這點上,不管自願與否,他們的确能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自己,而這正是所有藝術作品的基本目的。

——《希區柯克與特呂弗對話錄》

撰文+整理 | 蘇拉 張晨之

關于希區柯克的人生敏感、觀察、輝煌

少年希區柯克内向羞澀、孤獨敏感,他曾對特呂弗回憶小時候——坐在家中的角落,獨自一人,一言不發,仔細地觀察着大人們講話。他喜歡獨自走在倫敦街頭,閱讀各種地圖、列車時刻表和旅行手冊。他總是覺得,有一個黑暗恍惚的生活在遠處召喚他。

希區柯克并沒有受過任何正統的電影或戲劇訓練,如果非要在他的學習履曆找到和藝術相關的部分,那大概也就是1913年他在倫敦大學選修藝術課程的一段時光。1914年底,他的父親去世,希區柯克進入了工程航運學校接受短期教育訓練,次年,他成為亨利電訊公司的一名技術員。

希區柯克誕辰120周年:他對這個世界的真實性沒有興趣

希區柯克與艾爾瑪·蕾維爾的婚禮

最初希區柯克嘗試的是寫小說,1919年6月,他在公司創辦的企業雜志上發表了短篇小說《麻醉劑》。第二年,他自薦來到美國拉斯基明星公司設在伊林斯頓的一個制片廠,開始從事設計字幕的工作,不久即被正式聘用,正是在這裡,他與電影剪輯師艾爾瑪·蕾維爾相識了,在他們出生20年之後。

1922年底,他第一次嘗試以導演身份介入電影的制作,那部影片名為《皮博迪夫人》,此後他又在《女人對女人》等影片中擔任導演或是藝術指導。

希區柯克誕辰120周年:他對這個世界的真實性沒有興趣

年輕的希區柯克在片場

39歲時,希區柯克舉家離開倫敦遷往洛杉矶,隔年他在美國結識了托馬斯·曼和歐内斯特·海明威,這一年的秋天,他指導了來到好萊塢後的第一部作品——《蝴蝶夢》,并一舉拿下奧斯卡最佳影片獎,這是他奔向成功大門的第一步。此後他的影視之路繼續戰果輝煌,并以《驚魂記》等影片五度被奧斯特提名最佳導演獎。他于1955年加入美國籍,1972年因《狂兇記》獲得金球獎。1979年3月,他被美國電影藝術學院授予終身成就獎,但與此同時,他的健康狀況卻越來越糟糕,最終被迫放棄了電影工作。

希區柯克誕辰120周年:他對這個世界的真實性沒有興趣

1968年希區柯克獲得奧斯卡獎

關于希區柯克的電影人性、階級、時代

一部典型的“希區柯克式”電影應該是怎樣的?驚聲尖叫,女主角瞪大的雙眼還是詹姆斯·史都華?不,也許是巧妙的鏡頭移動,也許是精心布置的空間和各種各樣看似無意義的細節。抑或是“麥格芬”,流轉的交換客體和想象的客體。長久以來,我被告知,希區柯克是一位作品從任何角度去剖析都能被合理化的導演。

希區柯克誕辰120周年:他對這個世界的真實性沒有興趣

對普通觀衆來說,希區柯克可能意味着一些制作精緻的好故事——愛情、偷情、謀殺、戀母、同志。對評論家來說,希區柯克是一張能同時赢得好萊塢票房和知識分子好感的通票,既代表鈔票,也代表榮譽。學院派一把搶過胖大叔的電影,用刀細細切成兩萬張圖檔,每一張都要在放大鏡下巨細無遺地接受研究。而在精神分析學者的眼裡,這兩萬張圖檔全部有關性、性、性。

衆聲喧嘩,希區柯克的電影究竟意味着什麼?

也許我們已經被《電鋸驚魂》式的好萊塢驚悚片狂轟濫炸了太久,彩色攝影的出現和特效技術的日新月異讓懸疑或驚悚的氛圍越來越多地向着視覺沖擊靠近。與希區柯克費盡心力創造出的似乎毫無意義的浴室謀殺相比,我們在看見一隻血淋淋的、逼真的3D斷腿時,顯然受到了更多驚吓。

但誇張的畫面和震撼的音效對高手希區柯克來說并不重要。失控的世界,絕望的人生,這種黑暗而壓抑的氛圍是希區柯克電影的主要環境。人們不願表達内心深處的想法,總力圖從對方的眼中探尋蛛絲馬迹,交流甚至變得無關緊要,因為希區柯克已用他的攝影機猜測出每個角色内心最敏感、最細微的情感與欲望。

希區柯克誕辰120周年:他對這個世界的真實性沒有興趣

電影《驚魂記》經典劇照

希區柯克的電影将凝視放大到極緻,讓觀衆不得不同時瞪大現實的眼睛和想象的眼睛,目不轉睛地觀察着畫面中的一舉一動,這使得電影中人物最細微的心理變化也得以被發覺,在這個過程中實作了觀衆在電影院中成功的偷窺。

電影誕生110年來,其偷窺藝術的本質并未改變。人們圍着篝火講故事的時代早已過去,影像技術的發展讓我們更好地、更私密地去觀察甚至參與别人的生活故事,我們可能是《驚魂記》中從洞眼中觀察房客的諾曼,我們也同時是在浴室中被諾曼謀殺的女人。

希區柯克誕辰120周年:他對這個世界的真實性沒有興趣

電影《奪魂索》海報

早年在英國創作拍攝,之後遠走好萊塢,作為導演的希區柯克呈現的不僅是一間屋子裡的閑言碎語,還有人性、階級、時代。正如前文所展現的電影《奪魂索》中的場景,他描述着資産階級的日常,卻絕對禁止那些平庸的方式。希區柯克的探尋之路走得愈遠愈深、愈加詭異也愈發迷人。隐藏在這一幀幀畫面下的,是希區柯克不竭的創作夢想。他在給予這個無情無聊的社會緻命一擊的同時,不忘交還給我們一個更加不可思議的幻想世界。

希區柯克誕辰120周年:他對這個世界的真實性沒有興趣

那麼,被譽為“驚悚懸念大師”的希區柯克有哪些常用的固定懸疑元素呢?哪些标志可以幫你從茫茫片海裡一眼認出希式佳作呢?

懸疑元素1:樓梯

樓梯是希區柯克電影中經常使用的懸疑元素,據說這與希區柯克兒時的經曆有關。小時候的他對黑暗特别敏感,十分害怕上樓梯,他始終認為家中樓梯拐彎處的黑暗裡一定藏有可怕的東西。

影片《迷魂記》和《狂兇記》中都使用了樓梯元素,希區柯克在此借鑒了表現主義的方法,壓抑的光影和昏暗的基調很好地渲染了恐怖的氣氛。在《迷魂記》中,樓梯表現了男主人公的眩暈和恐高心理,讓觀衆也有置身其中的迷失感。《狂兇記》中的樓梯則更多地使用了空鏡頭的表現手法,在緊張時刻來臨之前,讓觀衆自行想象未知空間,制造了最大的懸念。

希區柯克誕辰120周年:他對這個世界的真實性沒有興趣

《迷魂記》劇照

懸疑元素2:陰影

希區柯克影片中的陰影随處可見,且呈現效果極佳。陰影一般用來烘托黑暗壓抑、呼之欲出的恐怖氛圍,在《驚魂記》、《西北偏北》和《群鳥》等影片中都有所表現。

尤其是影片《群鳥》,這是一部非典型的懸念電影,單以它的故事情節甚至夠不上真正的懸念驚悚電影。在希區柯克的攝影機下,每一隻鳥都是恐怖片中的黑暗生靈。在群鳥開始襲擊人類之前,影片的整個色彩基調并沒有特别多的運用陰影,它呈現的是一個日常的随處可見的生活場景;但當隐藏在身邊的災難爆發之時,陰影成分明顯增多,群鳥黑壓壓地向人類襲來,驚恐的面龐上印着陰影,所有的恐怖都變成了現實,并永無光明。

希區柯克誕辰120周年:他對這個世界的真實性沒有興趣
希區柯克誕辰120周年:他對這個世界的真實性沒有興趣

《群鳥》劇照

懸疑元素3:金發美女

希區柯克對金發美女的鐘愛有目共睹,他自己也絲毫不掩對金發美女的熱衷:“金發美女是最适于作為謀殺對象的,當紅色的血液從她們雪白的皮膚上流出,是多麼美麗啊!”

在希區柯克幾乎所有的影片中,女主人公都是金發碧眼的标準美女,她們美豔動人,卻也暗藏危機,幾乎每一位金發美女都難逃在影片中被兇殺的悲劇。

希區柯克誕辰120周年:他對這個世界的真實性沒有興趣

《驚魂記》劇照

希區柯克誕辰120周年:他對這個世界的真實性沒有興趣

《後窗》劇照

懸疑元素4:電話

電話的設定在希區柯克的影片裡非常常見,在《後窗》、《驚魂記》和《火車怪客》等電影中均可看見電話的影子。電話在影片中已不單純是簡單的生活道具,它還在整個故事叙述中承擔着聯絡知情人、發現重大資訊線索、推動劇情發展的作用。在影片《電話謀殺案》中,這一進制素的運用達到極緻,電話甚至出現在最關鍵的兇殺時刻。

希區柯克誕辰120周年:他對這個世界的真實性沒有興趣

《電話謀殺案》劇照

懸疑元素5:兇手就在身邊

《奪魂索》是希區柯克電影拍攝過程中的一次大膽實驗,同時這部影片也最顯著地概括了希區柯克“兇手就在身邊”這一懸疑元素。

在《奪魂索》中,希區柯克把長鏡頭的運用發揮到極緻,幾乎一鏡到底。這顯示了希區柯克強大的場面排程能力,它完全打破了蒙太奇的叙事規則,電影演員的表演堪比舞台劇。由于此片的懸念非常早就被抛出,觀衆在電影開篇已經知道了兇手是誰,後半段長時間的電影叙事更讓觀衆有如置身其中,對觀衆心理施以的壓力和挑戰達到極緻。

希區柯克誕辰120周年:他對這個世界的真實性沒有興趣

《奪魂索》劇照

本文為獨家原創内容,原發于新京報書評周刊2015年4月29日。作者:蘇拉 張晨之;編輯:方格 西西。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