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群可憐之人,為死後能“萬古流芳”,費盡心機,最終又怎樣了?

作者:一姐曆史

北京城的“萬古流芳”太監墓

幾天前,我對一群古代北漂們的求生欲望深感震驚。原因是,最近幾天,為了寫一份曆史文案,我在查資料的時候,偶然發現了一條舊新聞,大意是2002年5月的一天,記者接到熱線電話,說北京西三環有一所大學正在建設中,貌似挖出了一座古墓。原來埋在這裡的不是什麼名人,而是一群太監。從1950年到2014年,中國科學院、八寶山革命公墓、香山飯店、青年政治學院、北京工商大學和地質力學研究所都是國有機關,都挖掘過大型宦官墳墓。根據史料記載,太監的墓碑大緻相同: 浮雕雲石,四楷書法漢字“萬古流芳”。

一群可憐之人,為死後能“萬古流芳”,費盡心機,最終又怎樣了?

根據北京市文物局的統計,這座城市至少有570座墓葬中有太監們“萬古流芳”夢想的墓穴,而且一半以上的海澱區和石景山區中密布着太監的墳墓。現在呢?為了京城的建設,這些墳墓或被被拆除或被填埋,目前貌似隻剩下了一個墓群——“田義墓”,這裡墓碑依舊是公公們最喜愛的“萬古流芳”同款。

一群可憐之人,為死後能“萬古流芳”,費盡心機,最終又怎樣了?

對于普通的中國人來說,“萬古流芳”是一個流行的墓志銘模闆,很少有偉人能真正“流芳”,大多數人都有孩子,也可以成為“流芳”,但對于太監來說,這個墓志銘總是有點令人尴尬。那麼,太監是怎麼“萬古流芳”的呢?根據曆史記載,一些太監或奸臣,傷害忠義,又或是到處搜刮油水的陰陽人,他們應該更接近于“遺臭萬年” ,但是,夢想必須得有,如果它成真了呢?是以,太監們就踏上了一生追求“萬古流芳”的道路。

為了夢想的得以實作,基于數千年的實踐,他們想出了一個完整的解決方案:

第一個方案: 将寶貝油炸(淨身後,将寶貝油炸長期儲存)。

太監們認為,隻有海綿的身體與他同葬,來世才能成為一個完整的人,一個完整的人才配得上“萬古流芳”這個稱号,但是他們卻為以下三種情況所困擾:

一,他們找不到一個普通的墓地,因為在古代他們的地位非常卑微,被世人瞧不起。

二,不能入祖墳

因為他們失去了傳宗接代的能力而不被家族認可,将來不能入祖墳。

三、在外面随便找一塊地方安葬,又怕被别人知道是太監而被刨掉。

外面的世界很無情,用今天的話來說,歸根結底,他們是一群無根的“北漂” ,為了謀生,背井離鄉,進入紫禁城打工,且無依無靠。幸運的是,太監們沒有放棄,當現實與夢想碰撞時,他們找到了對抗萬古流芳的新方法。

第二個方案:認幹兒子

大太監魏忠賢非常擅長這個,他認的幹兒子都是有頭有臉的人物,滿朝文武,有一小半的人都管他叫“爹”

一群可憐之人,為死後能“萬古流芳”,費盡心機,最終又怎樣了?

更牛的是東漢太監曹騰,他的幹兒子生了個幹孫子叫曹操。

可惜,喜當爹的大太監鳳毛麟角;為數衆多的基層小太監,别說認兒子,連認祖歸宗都不行…如果一輩子默默領那點死工資,出宮後,很可能隻能暴屍街頭了…面對險境,太監們使出了絕招——

第三個方案:出家

在寺廟裡,公公們抱團取暖,時間長了,寺院就成了公公的養老院。這裡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養老機制,這個養老院是這麼運作的:

大太監努力搞灰色收入,出巨資買地皮建廟,當養老院,小太監交一定的“養老保險”,退休後進廟打雜、養老,直至到死。

在明清兩代,北京建立2344座寺廟,其中有330座是公公建的“養老院”:如首都五環以内的大惠寺、法海寺、永濟寺、承恩寺、碧雲寺,善佛寺、興隆寺、白雲觀等等,都是一些大太監為祈福他們的丁丁出資而建。

一群底層人「萬古流芳」的心願,最終撼動了大北京!無聲無息間,太監們也逐漸放出了他們為“萬古流芳”的最大招:圈地留名。

以下這些地名,你可能聽說過,但你不一定知道這些地名皆因太監而起:

菜戶營、蘋果園、恩濟裡、定福莊、中關村。

中關村原名“中官墳”,所謂“中官”指的就是太監。

由此可見,當年太監「萬古留芳」的能量場,比海澱家長搶購學區房的勢頭更大。如今有錢人紮堆的萬柳一帶,時光倒流七十年,全是太監任性買下的680畝河山:從底層人到香火延綿,太監也算非常勵志的職業了。難怪宦官得勢的年代,這麼多成績不好的窮孩子,會在絕望之餘,振臂一搏!然而,太監們「萬古流芳」的理想,随着大清的衰落,永遠的畫上了句号。

中國最後一批太監,在1932年走出宮門。他們的大部分是面色蒼白的老人,沒有家人陪伴,也沒有什麼人在意,或者悄然坐上一輛公共汽車,或者彙入熙熙攘攘的人群裡,他們艱難的适應着外面的世界。中國最後一位太監孫耀庭,在北海廣化寺做會計,每天上午會練習書法,他活到了94歲,一直到香港回歸的頭一年。。。

一群可憐之人,為死後能“萬古流芳”,費盡心機,最終又怎樣了?

随着中國最後一位太監離世,曾經轟轟烈烈的「萬古流芳」,越來越氣弱遊絲。。。有時間去田義墓看看,這裡住着一群明清北漂,曾經很努力地活過。這也許是他們在世界上,最後的痕迹。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