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西安頭條#七十感言(雜談)文/李秋生(江蘇)2022年元旦,第一束陽光投入我的工作室,整個房間頓時變得溫暖、明亮和舒适

作者:李先生的學堂

#西安頭條#

七十感言(雜談)

文/李秋生(江蘇)

2022年元旦,第一束陽光投入我的工作室,整個房間頓時變得溫暖、明亮和舒适起來,沐浴着陽光,品嘗着新茶,我的思緒漸漸活躍,似乎一下子有很多話要說。

新年對我個人來說,有特别的意義,我跨入了七十歲人生裡程,心中多少有點“儀式感”。随着物質生活水準的提高、醫療條件的改善,人均壽命的延長,“人生七十古來稀”的概念基本“廢除”了,但按國内、國際标準,七十歲的人是被公認為老年人的,這個“底線”沒有突破。

德國漢學家、翻譯家、作家顧彬曾任中國海洋大學外國語學院德語系系主任,他七十歲時在《羊城晚報》發表文章《人生七十才開始》,他不認為七十已進入老年,他照例每天四點起床寫詩,每天騎自行車二十公裡,每天參加文學活動,中青年時代的生活方式沒有改變。他還幽默地尋找老年人,自問“老年人在哪裡?”他找到了,他所在的辦公大樓下有一片空地,一群五十多歲、六十多歲的人在跳廣場舞,做保健操。這個顧彬看起來有點“狂狷”,但在對待老年的态度上,我是欣賞顧彬的,人骨子裡要有一點昂揚向上的精神。有人對年齡專門作了研究,認為人有生理年齡、心理年齡、外貌年齡等多種年齡,而且一人一體,差異很大。有些人到了六七十歲好像真的老了,老态龍鐘,步履蹒跚,而有些人盡管七十、八十,依然腰杆筆直,步伐有力,精氣神不見得比年輕人差多少,與一些“躺平”的年輕人相比,就更不用說了。

怎麼說,七十歲畢竟是踏入高齡門檻了,這是客觀事實。我覺得,到了這個年齡段的人,既要有樂觀向上心态,又要有遵從現實精神。人生是一種設計,到了七十,有必要對人生有一個重新設計。

要把握順。一切順其自然。“老夫聊發少年狂”的想法要有,但要适而可止了。一些作家在交流寫作心得時認為,寫作的最高境界是自然而然。老人活着的最高境界恐怕亦是如此,到一定年齡,行事要符合自己的身體、精力和心情,凡事講力所能及,“浪遏飛舟”那種事應該是年輕人所為。英國有個名叫多琳.尼克爾的老太太,70歲成功地完成了特技跳傘,受到追捧,我隻能向她老人家表示緻敬,但沒有能力也不願意向她學習。俗說,不怕一萬,就怕萬一,萬一摔倒了骨折怎麼辦?自己癱下遭罪不說,還要累及兒女,安全意識還是要有,要“顧全大局”,不能隻顧滿足自己的好奇心。

要注意質。做事情不再追求數量,要有品質,根據自己的特長和可能做一些對個人對家庭對社會有意義的事情。

要知道靜。心要靜,凡事不要急。想一想,你有不少老同學、老同僚、老戰友、老朋友都不“線上”了,你急什麼?心要靜,還有一層意思,不要受社會上任何名利的幹擾。平劇《沙家浜》中有一句唱詞:“心靜自然少憂煩”,老年人更應講一個靜。攀比心理應該淡化,不再滿腔熱情地去比房子,比車子,比票子,要知道哪些東西與老年人關系不大了,就是有關系,“保存期限”也不長了。名譽心理應該淡化,有的老同志滿頭白發,奔八甚至奔九年紀,寫了一點東西,還參加什麼文學獎項評比,要文友為他站台“投票”。此時此刻,我真的為他們感到難受,活到這麼一大把年紀了還不懂得人生,不懂得放下,你評上那個獎就能提高你的人生價值了嗎?就能子子孫孫傳頌,萬古流芳了嗎?真的不要想那麼多,中華文明史,上下五千年,能達到李白、杜甫、蘇東坡級别的人廖若晨星,你寫的東西行不行讀者一目了然,即使評上獎人家也不會“多望你一眼”,而且有些獎項是否規範都十分可疑,弄得不好就是在“圈錢”。

要重視動。有個前輩說過,“活動,活動,想活就要動”。有個小視訊提倡老年人多喝水,多睡覺,多走路,我認為這是務實的養生,我很贊同,尤其要注意多走路。但不能搞激烈運動,那樣反而适得其反。我有個部隊老首長,身體素質很好,但他不考慮自己年齡大了,每天堅持長跑十公裡,結果運動過量,匆匆過世了。負荷量不大的走走路,做做操,打打拳,應該沒問題。

要不改信。有些人年紀大了,學習少了,信仰變了,不信馬列信預測人生的“大師”了,這樣算不上“叛黨”但無異于“脫黨”。精神狀态不好同樣會影響健康。要不忘初心,不信鬼不信神,不信延年益壽保健品,不信一夜緻富發财夢,做一個“陽光老年”。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