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探訪沈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東莞烈士英名萬古流芳

作者:東莞日報社i東莞

沈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已然成為全國志願軍烈屬的精神家園和心靈的祭台。近日,記者來到此地,瞻仰莞籍烈士遺迹,緬懷先烈精神。

抗美援朝戰争爆發後,從1950年至1954年間,東莞每年都有500多人應征入伍,共有30多人犧牲在北韓戰場。他們的名字镌刻在英名牆上,萬古流芳。

英名牆上烈士英名熠熠生輝

9月15日,沈陽,秋高氣爽,萬裡無雲。

位于沈陽市皇姑區金山路50号的沈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微風徐徐,松濤陣陣。正門處牆壁上醒目的“1950”“1953”數字,提醒着抗美援朝的起止時間。

陵園内,碧草青青,松柏蒼翠,莊嚴肅穆。在陽光的映照下,董必武同志親筆題寫的“抗美援朝烈士英靈永垂不朽”閃閃發光。紀念碑左、右、後面的墓區裡,安葬着有抱着炸藥包沖向敵群的特級戰鬥英雄楊根思,有用胸膛堵住敵人機槍口的特級戰鬥英雄黃繼光,有烈火燒身也不暴露潛伏目标的一級戰鬥英雄邱少雲,還有一級戰鬥英雄孫占元、楊連弟及團職以上123位抗美援朝烈士。

在紀念碑後面百米遠處,是2014年國家修建的下沉式烈士紀念廣場的烈士英名牆。在這面高3米、長達130多米半圓形烈士英名牆上,174449個烈士名字按照姓氏逐一排列,密密麻麻地銘刻在黑金沙花崗岩石上。這裡還有23246位烈士因重名而沒能被全部銘刻上。東莞烈士英名镌刻在英名牆上,萬古流芳。

沈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成為了全國各地志願軍烈屬們祭奠先烈、寄托哀思的場所。每天都有烈屬們不遠萬裡前來,沈陽的市民們也總有人帶着孩子前來參觀祭拜。

莞籍英烈犧牲時都二十多歲

翻閱抗美援朝英名錄,記者發現東莞籍英烈犧牲時都二十多歲,留下的絕大多數都是不足百字的履曆,有的甚至于不知道所屬部隊番号,更不知道具體犧牲時間,多數都沒有标注埋葬之所。沈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從業人員透露,目前,陵園内除了埋葬了123名英烈外,還埋葬了近年來南韓移交歸來的800多名烈士遺骸。其他英烈特别是英名牆上的那19萬多名英烈絕大多數都安葬在北韓,沒有埋葬在沈陽。

梳理英烈名單,記者發現參加革命最早的是鄒德全,1942年參加東江遊擊隊,職務最高者為連長陳中嶽、張志明、鄒德全,其次是排長鐘袁進,班長有李玉棠、肖忠明、鐘華生、萬麗森、陳池、陳滿棠,還有參謀李玉祥、文化教員陳翊。其他英烈除了盧洪疇為汽車司機外,其他人員均為戰士。

通過網絡搜尋,記者發現在其他英烈子女前往北韓尋親過程中,在北韓開城、安州志願軍烈士陵園掃墓期間發現四名東莞烈士陳鹹恩、李秀南、李玉棠、方培的墓碑。

/ 相關連結 /

書信裡憶峥嵘歲月,電影中看英雄熱血

1952年10月5日,中秋節第三天,東莞英烈李雲祥犧牲在了北韓鐵原白馬山281.2高地。為了争奪這處高地,無數英雄倒在了這裡,包括高呼“向我開炮”《英雄兒女》中王成原型于樹昌也犧牲在這裡。

1951年6月下旬,坦克第2師3團與高炮營、工兵營率先入朝參戰,為裝甲兵首批赴朝參戰部隊,先後配合43、39軍作戰18次,殲敵1180人,擊毀坦克2輛,擊傷1輛。

1952年6月25日,李雲祥在日記中寫道,“今天是北韓發動了戰争兩周年紀念日……兩年來的戰事來回反複的發展,現在保持了相持的勢态。我們就在這樣的今天,在淮海展開抗美援朝的宣誓大會,在會場上,每個同志都表現了雄赳赳氣昂昂的英武氣慨,每個同志都表現(達)了誓死奮戰的決心。我們祖國是世界和平堡壘之一,我們祖國一切的軍隊完全有援助北韓、保衛世界和平的責任。特别我們共産黨員們,更應以國際主義精神,來完成黨、世界上千千萬萬的勞動人民交給的自己的責任。關于這,是會場每一個出征的同志,都很明白的。午後散會,每個人整理自己個人的一切事務。有給家裡寫告别信,有的将剩餘的物資向家裡寄或打包留守……總之,每個同志都表現十萬分的愉快,慶幸自己能接受這抗美援朝的偉大任務。晚上,天氣清朗而悶熱,是以大家都很難以入睡,談論着不久将至的行程。”

兩天後,李雲祥随坦克第2師4團和其他部隊作為第二梯隊從江蘇徐州出發向遼甯進發。6月30日,李雲祥所在4團抵達遼甯安東(今丹東)。7月7日,4團進入北韓境内抵達鐵原,與坦克第3團交接防務。

志願軍裝甲兵進入北韓後,首先遇到空中威脅和地面難行兩大難題。美國空軍掌握北韓戰場的制空權,其飛機肆無忌憚地在我後方狂轟濫炸,由于志願軍防空力量薄弱,白天行軍危險性很大,隻能利用夜暗或不良天候開進。而北韓地形山多,道路崎岖狹窄,不便于坦克部隊快速機動。志願軍裝甲兵克服了重重困難,最終按時到達集結地域。

李雲祥給家人書信中曾寫道:“從新義州到平壤是有鐵路的,由于戰争的艱險,雖然能行車,但是随時都有被轟炸的可能,是以我們沒有鐵路行軍,西經新義州、泰川、博川這條三級公路(應是抗美援朝才修建成的)。這條路是非常險要,都是爬山越嶺……一面是懸崖,走得彎彎曲曲的,人在車上都不敢向下俯視……現在這樣夏天的北韓真和廣東一樣,松林陣陣,溪水潺潺,真是山清水秀,在山腳下都是稻田。在稻田的中間,就是高粱田……這裡的老百姓對我們志願軍很好。當我第一次和北韓老百姓接洽的時候,使我回憶起了1944年第一次到客家地方一樣。”書信中,他還詳細介紹一戶北韓人家情況。

此後,李雲祥還多次給家中寫信,詳細記述了他在北韓戰場上的見聞。

李雲祥所在部隊進入一線後,并沒有匆忙地與敵坦克部隊正面交鋒,而是首先熟悉戰場環境,掌握敵情。在此基礎上,循序漸進、穩紮穩打逐漸進入角色。以連、排為機關隐蔽地将坦克配置有利的位置,實施遮蔽射擊,以壓制敵人的炮兵群,消滅敵人淺近縱深内集結的預備隊,摧毀敵觀察所、指揮所和通信樞紐,以支援步兵進攻,或破壞敵人的進攻。

1952年10月5日,中秋節後的第三天。281.2高地的反擊戰,從17時30分打響,擔任攻擊281.2高地的是113師339團2連、9連和3連的兩個排,從西和北兩個方向向281.2高地撲去,西、北兩路進攻均不太順利,敵人的炮彈采取空爆方式,将我突擊分隊成片擊倒在地,傷亡慘重。部隊為敵人炮火所阻,打得十分頑強,前仆後繼,反複沖鋒,浴血奮戰,指揮部下達死指令:淩晨3時前坦克一定要進入預定掩蔽陣地。

李雲祥主動向團參謀長請求,讓他率領4、5名工兵到前沿陣地,用投擲手榴彈、炸藥包的響聲掩蓋坦克的轟鳴,以利坦克秘密進入預定陣地。經同意後,李雲祥立即帶領人員爬上山頂,将手榴彈、炸藥包陸續投出,此舉有效引誘敵人轉移攻擊方向,掩護了坦克的前進。

掩護坦克前進的任務完成了,李雲祥卻光榮犧牲在我軍的前沿陣地上,時年22歲。在李雲祥戰友給李家的書信中寫道:李雲祥是在1952年10月5日晚十二時許,在前線指揮所完成指揮聯絡任務中不幸而犧牲的。

在10月6日的突擊戰中,我軍一舉殲敵九千餘人、擊毀敵坦克四輛、擊落敵機三十餘架、擊傷二十餘架。此次戰鬥中,我軍取得了輝煌的勝利,是和千百個李雲祥同志們英勇犧牲精神分不開的。

昔日之日記,滿是回憶。在北韓鐵原白馬山281.2高地,李雲祥犧牲在這裡,無數英雄倒在了這裡。一直打到停戰的前一刻,電影《英雄兒女》王成的原型73師218團的于樹昌就犧牲在281.2高地的争奪戰中。

“敵人離我50米……30米……20米……對着我的碉堡開炮!為了祖國,向我開炮!”面對兇惡的敵人,于樹昌砸碎了步話機,拉響了手榴彈,與敵人同歸于盡,年僅22歲。

記者 付碧強;特約記者 沈陽晚報 王立軍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