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張鳴琦|齒頰生香的菊花糕-中山文苑

張鳴琦|齒頰生香的菊花糕-中山文苑

齒頰生香的菊花糕

文/張鳴琦

小榄的菊花糕,相信很多看官都不知道其曆史。小榄人愛菊,更喜歡吃菊花糕,早在清同治甲午年(1874年)的菊花會的鬥詩比賽,就曾以“菊糕”為題,餘錄一首李镛的詩以飨讀者:

九日蒸糕味倍鮮,招朋共慶菊花天。

賓筵一飽非容易,棖觸前塵六十年。

童年時,曾經品嘗過用糯米粉做的菊花糕,吃下去确讓人唇齒留香。到底是怎樣制作呢?我帶着一種好奇心,偷偷看奶奶如何做菊花糕。

滿頭霜雪的奶奶雖沒文化,但歲月壓彎了腰的她,對制作糕點可算是絕活,左鄰右裡都喜歡來求教她。隻見她麻利地取出兩種米粉,比劃着米粉的份量,她掉轉頭望到我這樣傻乎乎地看着她,似乎知道我的好奇,索性告訴我:

“糯米粉和粳米粉的比例保持在2:1,這樣出來的糕口感比較好,不喜歡太糯的保持1:1即可,但是糯米粉的分量一定要比粳米粉多。”

隻見她老人家把米粉拌勻成團後,同時加入菊花糠,“這樣才能保持好的口感和香味”,接着停下來靜饧一會,聽說這樣出來的才會比較勁道。然後,她在糕盆裡塗上一層油,據說這樣可友善脫模。她邊操作邊告訴我:蒸制時要用旺火沸水速蒸,中間除了一層層加粉外,其他時候就不要打開蓋子。

在蒸了約30分鐘,糕蒸後還不見她打開蓋子,她說:讓它焖一會可以保證蒸的更熟,且不會馬上回縮變硬。奶奶怕我還不懂,還傳經授道地說:“因為自己磨的粉,用的是幹磨法,是以還會有些米碎,這個沒有關系,不影響口感,反而更好吃。且自己磨的粉比買的水磨法出來的粉更粗,是以蒸制的時間需要更長一些。”

是的,奶奶雖唠叨,但從這蒸糕的過程,便可知經驗來自點點滴滴的積累;也許她鐘情菊花糕的制作,是守着花開的約定;那浮在菊花糕中的暖,多年以後依然有初逢的永恒;她把眷戀,藏在糕的每一層裡,為愛修行;她把簡單,注在糕的光陰裡,讓心底生長出如菊花樣婆娑的感動。

但時至今天,可能這種方法已失傳,加上現代人的味蕾有所改變,喜歡爽滑可口且提神,我又嘗過另一款涼糕做法。盡管如此,也算是菊花美食的傳承與創新吧。我帶着對菊花糕的回味,特意拜訪了對菊花糕較有研究的點心師潘師傅。潘師傅告訴我:“當我得知菊花美食在小榄人生活中的位置後,為适應現代人的味蕾,我便研究如何把這種糕點移植改造。做法簡單快捷,先将幹黃菊花(去芯)、冰糖、水放入炖鍋中。再将蒸架擺進氣壓鍋,放入适量的水,将炖鍋放進氣壓鍋(炖鍋不加蓋),用氣壓鍋炖30分鐘。後把炖好的冰糖菊花取出,趁熱加入魚膠粉攪拌至融化(确定完全融化)。最後一道工序就是倒入糕盆中,放入冰箱冷藏至凝固。(我用3度,一下子就凝固了,冰冰的很好吃)前題是魚膠粉一定要融化,不然涼糕就沒辦法凝固了。”

潘師傅果真對菊花糕很有研究,他還告訴我:“不管用什麼方法制作的菊花糕,不僅味道清甜可口,而且還有很好的營養功效,把菊花拌在米漿裡,蒸制成糕,或用綠豆粉與菊花制糕 ,具有清涼去火的效果。菊花羹将菊花與銀耳或蓮子煮成羹,加入少許冰糖食用,可去煩熱,利五髒,治頭暈目眩等症。菊花膏以鮮菊花加水煎熬,濾取藥汁并濃縮,兌入煉好的蜂蜜(蜂蜜食品),制成膏劑,具有疏風、清熱、明目之效用。”

說來也蠻有道理,菊花糕是菊城特有糕點之一,曆史悠久。菊花糕比一般糕點多了菊花的冷香和淡定,而且外形美觀,此糕甜軟酥松,入口即化,齒頰生香,有清涼去火的功用,是以格外受人喜歡。色澤青綠,食之清甜爽口,細膩柔潤,具有濃郁的菊花香味,清芬心田,在糕點中獨具一格。據實驗測定,内含多種維生素、果糖、核黃素、蛋白質、鞣質等成份,既是營養豐富食品,又有清心明目,鎮靜養神,降低血壓和改善心血循環等作用。

咀嚼着這冰凍的菊花糕,宛若在品嘗一片帶香的雲,攜一份袅娜輕盈的飄逸,拂一份婉約細緻的優雅;在東籬深處翩然而來,又向未來搖曳而去,那留在齒頰的菊香,牽動了一場脈脈生情的追思。奶奶的音容笑貌依然是那麼熟悉,布滿老繭而又溫熱的手掌,好象還停留在我童年的頭上。

光陰,正無情地推着我們向前走,如果我們不去做傳承,那僅有的菊香味,總有一天将走向遙遠,再不回頭。筆者有詩一首以記:

品糕還帶老籬東,嘗出花城别樣同。

緻囑詩人須咀嚼,來回秋徑挂春風。

張鳴琦|齒頰生香的菊花糕-中山文苑
張鳴琦|齒頰生香的菊花糕-中山文苑
張鳴琦|齒頰生香的菊花糕-中山文苑

各款菊花糕

張鳴琦|齒頰生香的菊花糕-中山文苑
張鳴琦|齒頰生香的菊花糕-中山文苑
張鳴琦|齒頰生香的菊花糕-中山文苑

菊花糕用的菊花品種

張鳴琦|齒頰生香的菊花糕-中山文苑

【作者簡介】 張鳴琦,号鳳山菊之子,廣東中山小榄人。中國楹聯學會、廣東楹聯學會、中山市作家協會、中山中華詩詞楹聯學會、中山市音樂家協會、中山網絡作協會員,中山詩社社員,菊城文學社副社長。詩詞、散文、小說作品發表在多個公衆号及報刊雜志,喜歡以詩寄情,以文交友。

本文審校:董 麗

本文圖檔:網 絡

本刊主編:張裕華(齊速)

中國-中山文苑公衆号(齊速啃書會)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