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齊時期
1.齊太公至齊獻公

公元前11世紀:太公望呂尚,是東海邊上的人。他的遠祖曾做過管理諸侯的官,幫助大禹平治水土,建立了不少功勞。在虞舜、夏禹時代,其先祖被封到呂地(今河南省南陽市),有的被封到申地(今河南省南陽市),姓姜。夏、商兩代,申、呂兩地封給姜姓的旁系子孫,有些子孫成了平民,呂尚就是他們的後代,本來姓姜,又以其祖先封地為姓,是以叫呂尚。
呂尚曾經很窮困,年紀也大了,利用釣魚的機會求見周西伯姬昌(周文王)。西伯準備外出打獵,進行占蔔,結果說:“獵獲物不是龍也不是螭,不是虎也不是罴,而是将獲得一位成就霸王大業的臣子。"于是周西伯出獵,果然在渭水北岸遇到太公望呂尚,同他談話後大為贊賞,說:“從我們先君太公時就說,将有一位聖人到周國來,周國要靠他興旺發達。您就是那位聖人嗎?我們太公盼望您很久啦!”西伯請他同車歸來,立為軍師,是以稱他為“太公望”。
周西伯姬昌從羑裡(在今河南省湯陰縣北)出獄歸來,同呂尚密謀施行德政收攏人心,以推翻商朝政權,那些事多屬于用兵技巧和奇謀異策,是以後代人談論兵法和周朝的計謀都承認太公是謀主。周西伯政治開明,評斷虞(姬姓,古城在今山西省平陸縣東北)、芮(姬姓,在今陝西省大荔縣)兩國的争端後,世人都稱頌西伯是接受天命稱為文王。後來周國讨伐崇國(在今陝西省戶縣東)、密須(姑姓,在今甘肅省靈台縣西南)和犬戎(北方少數民族,商周時稱鬼方、昆夷,戰國以後稱胡.匈奴),大規模修建豐邑(與鎬京同為西周國都,在今陝西省長安縣西南),天下的三分之二都歸周國等等,其中大多是由太公望謀劃的。
周文王死後,周武王繼位,周武王尊呂尚為師尚父。封師尚父為國師,周公旦作為副手。周武王想完成文王開創的大業,準備向東進軍以觀察各諸侯是否都來會師。周武王九年,軍隊出發,師尚父号令全軍說:“統率起你們的部下,準備好你們的舟船,遲到誤事者斬首!”于是到達盟津(古黃河津渡名,在今河南省孟津縣東北,孟縣西南)。未經召集,前來會師的就有八百諸侯。諸侯們都說:“可以讨伐纣王了!”周武王說:“現在還不行。”于是撤軍回國。
過了兩年,商纣王殺了王子比幹,囚禁了箕子。周武王準備伐纣,進行占蔔,龜骨顯示的預兆不吉利,又有暴風驟雨突然降臨,群臣都恐懼起來,隻有師尚父堅決勸周武王出師,于是周武王決定東征。周武王率領三百輛戰車,勇猛的精兵三千人,全副武裝的戰士四萬五千人,向東讨伐商纣王。周武王.十一年正月甲子日,在牧野(在今河南省淇縣西南)誓師,讨伐商纣王的諸侯軍隊有四千輛戰車。商纣王派出七十萬軍隊抵禦周武王。周武王派師尚父帶領百名士兵去挑戰,接着大隊兵馬向商纣王的軍隊沖過去。商纣王的軍隊雖多,可無心打仗,期盼着周武王的軍隊攻入商朝都城。商纣王的軍隊紛紛倒戈,為周武王的軍隊開路,商纣王的軍隊完全瓦解。商纣王逃回都城,登上鹿台自焚。周武王追擊商纣王到鹿台,斬下商纣王頭顱。第二天,周武王站在社神祭壇前,群臣捧着淨水,衛康叔姬封鋪開彩席,師尚父牽着祭祀用的牛羊,史佚誦讀禱文,向天地神祇報告讨伐商纣王罪行成功。散發鹿台的錢财,發放巨橋的藏糧,赈濟貧苦百姓。重修比幹陵墓,釋放箕子出獄。遷走禹鑄的九鼎,整頓周朝的朝政,同天下人一起開創出新的太平局面。所有這些多是出自師尚父的謀劃。
周武王分封諸侯,分封神農氏的後代到焦地(在今河南省陝縣),封黃帝的後代到祝地(在今山東省萊蕪市),封堯帝的後代到薊地(在今北京市大興縣),封舜帝的後代到陳地(在今河南省準陽縣),封大禹的後代到杞地(在今河南省杞縣)。又分封功臣謀士,首先封的是軍師師尚父,國名叫齊,都營丘(今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弟弟周公旦封于魯,都曲阜(今山東省曲阜市);召公奭封于燕(在今北京城西南);弟弟叔鮮封于管(在今河南省鄭州市);弟弟叔度封于蔡(古城在今河南省上蔡縣)。其餘有功的人也按等次進行了分封。
呂尚封于齊國,尊為齊太公,又稱姜太公。齊太公向自己的封國進發,路上行進得很慢。旅館的主人對他說:“我聽說時光難得而容易流逝。我看您睡得很安穩,不像是趕赴自己封國的樣子。"齊太公聽了這話,夜裡穿上衣服就趕路,天亮時趕到了齊國。這時,萊人的首領帶兵攻打齊太公,争奪營丘。營丘與萊國(今山東省龍口市東南有萊子城,即古萊國)接壤。萊人屬于東夷族,其時正是商纣王亡國之後,周朝剛剛打下天下,還未來得及安定邊遠之地,是以他們來同齊太公争奪地方。太公打敗了萊人。
齊國東鄰大海,土地多鹽堿貧瘠,缺少五谷,人口稀少。齊太公修明政治,尊重當地風俗,簡化禮儀,發展工商之業,開發魚鹽之利,群眾多來歸順齊國,齊成了強大的諸侯國。各諸侯國的商人都願意帶着物資到齊國來貿易,趕往齊都臨淄的車輛馬匹不絕于道,是以齊國富甲天下。
齊太公和周公旦十分友善。他們在一起議論靠什麼治理國家。齊太公說:“尊敬賢人,崇尚功業。”周公旦說:“親近親人,崇尚恩愛。”齊太公說:“照這樣,魯國從此就要削弱了。”周公旦說:“魯國雖然會削弱,但後世占有齊國的,也肯定不是呂氏了。”
周武王去世,太子姬誦繼位,是為周成王。周成王年幼,周公擔心諸侯背叛周朝,他就代理君王管理國家大事。周公的弟弟管叔﹑蔡叔懷疑周公要篡奪王位,就和武庚聯合東夷發動叛亂,周公發兵進行征讨,經過三年才完全平定。
為了穩定東方,周成王派召康公到齊國對齊太公下令:“東至海濱,西至黃河,南至穆陵(在今山東省臨朐縣南),北至無棣(在今山東省無棣縣),五等諸侯,九州長官,你都有權征讨他們。"齊國從此有了征伐其他諸侯的特權,成為大國。
淮河流域的夷族也背叛了周朝,周成王以召公為太保,周公為太師,親自率軍東進讨伐,打敗了奄國(嬴姓,在今山東省曲阜城東),把奄國的國君遷到薄姑(齊國地名,在今山東省博興縣東北)。
齊太公去世時已有一百多歲,葬于畢地周文王的墓旁。
齊太公去世,其子姜伋即位,是為齊丁公。
齊丁公去世,其子姜得即位,是為齊乙公。
齊乙公去世,其子姜慈母即位,是為齊癸公。
齊癸公去世,其子姜不辰即位,是為齊哀公。
齊太公至齊癸公皆葬于畢地。
紀侯在周王面前說齊哀公的壞話,周王烹死了齊哀公,立齊哀公的弟弟姜靜為諸侯,是為齊胡公。齊胡公遷都薄姑,這是周夷王時期。
齊哀公的同母小弟姜山怨恨齊胡公,率領營丘徒衆襲殺齊胡公,自立為諸侯,是為齊獻公。齊獻公元年,把齊胡公的兒子全部趕走,遷都于臨淄(遺址在今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
齊獻公九年(前851),齊獻公去世,其子姜壽即位,是為齊武公,齊武公是齊太公五世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