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道德評判之外的齊襄公——讀《史記.齊太公世家》

齊襄公,是齊國第十四位國君。在齊襄公之前,齊莊公以及齊僖公時期,齊國國力上升,已經有小霸的說法;在齊襄公之後,是九合諸侯的春秋首位霸主齊桓公。比較之下,齊襄公的形象就有些不堪了,從《史記》上的記載來看,此君好像除了“八年,伐紀,紀遷去其邑。”這件正事外,其他事件都在忙着和自己妹妹的不倫之戀、對付情敵魯桓公、暗殺年少時争鬥的鄭國國君、報複有私怨的堂兄弟公孫無知,并且因為最後這件事還被人政變殺死。

道德評判之外的齊襄公——讀《史記.齊太公世家》

齊襄公

但齊襄公除了這些荒唐事外,就對齊國的霸業一點貢獻都沒有嗎?根據《左傳》等其他史料的記載,顯然并非如此,隻能說我國有史以來已經習慣于道德評價為先,齊襄公如此德行,恐怕早已在文人心目中打下了昏庸的烙印,一個昏庸的人即便有什麼英明之舉不免也會被習慣性忽略掉。

其實除了這些事情外,齊襄公還是有一些值得書寫的正面事迹的。

首先,是讨伐紀國,為先祖報仇。

在齊襄公之前,齊國曆史上已經有過一次混亂的局面,胡公、獻公、厲公沒有一個善終的,國家幾次遷都,公室互相攻伐,直到文公才安定下來。

這次分裂的源頭一直可以追述到齊哀公被周天子烹殺,而之是以發生這樣的事情,就是因為紀國君主的誣陷。

道德評判之外的齊襄公——讀《史記.齊太公世家》
哀公時,紀侯谮之周,周烹哀公而立其弟靜,是為胡公。

襄公即位時,齊國的實力經過莊公、僖公時的積累,已經有擴張的實力了。齊襄公估計早就有替祖先報仇雪恨的想法,一開始掌握權力,就開始尋找對付紀國的機會。

在齊襄公五年(前693年)時,各項準備工作就緒,齊襄公開始動手,三年後終于滅亡了紀國。

前面《史記》上關于齊襄公唯一記載的正事就是這件事,但沒有前言後語,很容易被人忽略。

這件事,在《春秋公羊傳》裡,作者是給予了正面評價的,漢武帝也認為他報了齊國的“九世之仇。”

另外衛惠公的事也是襄公的功勞之一。

按照史書記載,衛惠公并不是什麼好人,得位也不正。齊襄公的另一位妹妹宣姜以卑劣的手段殺害衛國原來的賢明太子,扶持衛惠公當上國君,确實過分,但從襄公的角度來看,作為惠公的舅舅,外甥因衛國内政變流亡,無論出于國家角度、還是私人角度都是應該挺身而出的。

道德評判之外的齊襄公——讀《史記.齊太公世家》

五國伐鄭

在衛惠公複位後,衛國多次聯合其他國家對準霸主鄭國發動攻擊,嚴重削弱了鄭國的國力,事實上為後來齊桓公的稱霸掃清了障礙,至于這一切是否在襄公的謀劃之中,就不得而知了。

總之,雖然襄公此人畢生視倫理道德于無物,毫無敬畏之心,做事肆意妄為,自私自利,但對于國家的前途,還是有野心的,也在切切實實地為國家前途謀劃、努力,隻是個人的私德太差,弄的天怒人怨,根本不可能實作心中的宏願而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