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城南——南京明清曆史的象征,傳統文化的标志,也是南京人眼中最南京的代表。
第一次來到南京的人,看到夫子廟、中華門、老門東之後,就覺得自己徹徹底底地和南京城南來了一個“親密接觸”,然而邊上的南京大蘿蔔們隻能不屑地笑笑,然後拎着一碗糖芋苗跟幾塊酥燒餅,走進那細窄蜿蜒的小巷。
在秦淮河邊的景點之外,老城南還隐藏着不少名人故居等待你的發現~
1
蔣壽山故居
蔣壽山故居,一個處在老門東遊客眼皮子底下,卻依舊默默無聞的“富翁舊宅”。
蔣壽山又名蔣士權,回族,是晚清時南京富商。傳說他是以趕毛驢發家的,人稱蔣驢子。
他在南京有多處房地産,現知有三處:一處位于太平巷口,今太平商場新大樓處。原有房屋三路四進,有門廳、大廳、後宅、花園等,大廳梁柱粗大,鬥拱飛檐紋飾雕刻精美細膩。三路院落有門相通。後因建商場,将建築構件編号拆除,以便今後複建。一處在今剪子巷49号,今已不存。還有一處就在城南老門東的三條營。
蔣壽山故居三處中最有代表性的一處就是城南門東三條營18、 20号。此處為南京民居典型的多進穿堂庭院式建築群。南京民居最常見的是三進至五進;每兩進之間是庭院或叫天井,有的兩側還帶有廂房,大戶望族可達七進、八進。蔣壽山故居共有二路七進,坐北朝南,占地4500平方米。
平面布局依次為門廳、轎廳、大廳、正房,有四進。臨街房屋下部約1.5米以青條石砌築,外觀凝重堅實。門廳外牆有栓馬石,山牆帶有高大的封火牆,既起封閉端頭梁架檩條,又起防火作用,同時也是民居的一個顯著标志。整體建築給人以深宅大院之感。此處建築院落完整,結構無損,是南京晚清建築群儲存較好的一處。現為江蘇省文物保護機關。
2
程先甲故居
本來就很少有人知道百花巷,是以一定隻有更少的人聽說過程先甲。
大百花巷、小百花巷,南京最好聽的巷子名。相傳巷内有明代的一個王府,兩位閨秀名為“大百花”、“小百花”,滿清攻入南京後,大百花與小百花姐妹倆先後投井。這條巷子也流芳百世。
程先甲故居坐落于中華門西大百花巷11号,該故居房屋縱深七進,其中軸線與街巷呈垂直狀,一眼望去,展現出一道古樸雅緻的晚清民居建築的風景線。
程先甲(1872—1932),字鼎丞,又字一夔,江甯人。因居住大百花巷,其筆名欣然自稱“百花仙子”。
光緒十七年(1891年),經鄉試,中舉人。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全國開經濟特科,共選27人,他以才識通博入選。清朝末期,他任江南高等學堂教授,又任簡字學堂總理(即校長)。他對訓诂、音韻之學,研究殊深。在清末文字改革運動中,尤其在漢語拼音方面,他是我國南方的先驅者。民國以後,任職于蘇、隴、蒙、鄂等地,仍以書冊相随,積稿滿箱。
統年間,程先甲購置百花巷11号為私人邸宅。當年第一進為門廳,兩側為大轎停放和轎夫休息處。第二進為大廳,窗格下镌以“二十四孝圖”,至今仍能依稀可辨。
如今,七進房屋雖已住滿了城南居民,但從房屋的架構結構,庭院中殘存、散落的石鼓、條石,居民中濃郁的鄉土方言等方面來看,仍能折射出一幅金陵古城晚清民居的風情畫。遠方之人置身其中,更顯得古趣盎然。
3
王伯沆周法高紀念館
沒有人會想到,蜷縮在邊營和老虎頭交界處的這棟土黃色建築,是東南大學一位老教授的故居。
準确地說,是老教授和他女婿的居所。
王伯沆,名瀣,一字伯謙,晚年自号冬飲,又别署沆一、伯涵、伯韓、無想居士等等,是清末至民國年間著名的國學大師。曾先後執教于兩江師範學堂、南京高等師範學校、金陵女子大學、中央大學(49年更名為南京大學)等院校。
王伯沆先生由清末入民國,曾作過嶺南學者陳寅恪先生昆仲的家學業師,與當時的著名學者和社會名流均有往來。1871年生于南京。幼聰穎,曾學于端木采、高子安。後入鐘山書院,師從文廷式、陳三立、俞明震等人,以才氣見長,博學洽聞。
王伯沆故居坐落于南京中華門東側邊營98号,建于清道光年間,距今有百年以上的曆史,是典型的江南穿堂式三進院落。
4
愚園
愚園位于南京市秦淮區老門西,地處夫子廟秦淮風光帶,前臨集慶門鳴羊街、後倚花露崗,又稱胡家花園,是晚清著名的江南園林,有“金陵獅子園”之稱。
愚園曆史最早可追溯至明中山王徐達後裔徐傅的别業,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曆史,後幾經轉手。清光緒二年,胡恩燮為奉養母親,辭官築園,取名愚園,既有表明其不仕歸隐“自以為愚,更其名為愚園”,“以愚名者,樂山水而自晦于愚也”之心迹,又寓“大巧如拙,大智若愚”之意。
2016年5月經過5年時間的修繕,愚園正式對外開放。在複建過程中,秉承全面性保護、原真性保護的理念,以著名建築學家童寯教授所著《江南園林志》中《愚園》手繪圖為藍本,保持院内原有的結構布局、曆史風貌、空間尺度。園内花牆、假山等處嚴格按照曆史照片重建,全力還原愚園曆史風貌。
5
芥子園
胡家花園名聲在外,而芥子園知道的人可能不多。實際上,芥子園也是響當當的金陵私家園林的代表,它的主人是清代“玩家”李漁,流傳甚廣的國畫必修教材《芥子園畫譜》就在這裡誕生。
芥子園是清初名士李漁的居宅别墅。李漁移家金陵,先居住于金陵閘附近,後來于康熙七年戊申七夕之前建築芥子園。芥子園雖不及三畝,但經李漁苦心經營,達到“壺中天地”的意境。
曆史上的芥子園是李漁在南京親自營造的私家園林,也是他一生中居住最久的地方。令人遺憾的是這一代名園後來幾易其主,疊經洗劫,終于湮沒,至民國初期已是一片菜園。
THE
END
轉自:融達秦淮,文字來源:記當下憶過往
僅供交流分享,不涉及商業用途,版權屬于原作者,如果分享内容侵犯您的權益,或所标來源并非第一原創,請聯系背景,我們會在第一時間稽核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