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以筆為武器的“孤島赤子”:王韬烈士

作者:上觀新聞
以筆為武器的“孤島赤子”:王韬烈士

在國家公祭日(12月13日)來臨之際,為緬懷那些為國家獨立和民族解放而獻出寶貴生命的先烈們,小編特别整理了青浦籍烈士王韬的生平事迹。

以筆為武器的“孤島赤子”:王韬烈士

王韬烈士(1921-1943年)

王韬烈士(1921-1943年)原名瑞鵬,青浦城廂鎮人(城廂鎮現已撤并)。他自幼勤奮好學,特别是國文課、算術課,時常得到老師的稱贊。進入高中,王韬已成為班上學習的佼佼者。

在讀書期間,王韬經常閱讀魯迅、郭沫若、茅盾等著名作家的文章,認識了很多進步的同學和朋友,受到了大量革命進步思想的熏陶。1937年7月7日,抗日戰争爆發後,他回到青浦參加旅外學生會,投入抗敵後援工作。這年秋天,他與同學丁景唐一起創辦了名為《蜜蜂》的文藝刊物。

以筆為武器的“孤島赤子”:王韬烈士

王韬和同學一起創辦的《蜜蜂》半月刊

(圖檔來自網絡)

這是一份公開出版發行的文藝刊物,十六開本,三十二頁,半月刊。為了能正式出版,同學丁景唐在啟蒙老師陳起英先生的幫助下,辦出了一張出版許可證。陳老師還熱心介紹丁景唐、王韬到牯嶺路去找一位姓張的報社編輯,向他請教有關編輯、排版方面的業務知識。接着又介紹他們兩人到泥城橋新閘路口的一家印刷廠學習印刷技術。這樣一爿僅五六人的簡陋弄堂小廠,卻派了兩位印刷業務熟練的老勞工,手把手地教導他們,直到《蜜蜂》誕生。1938年創辦的《蜜蜂》雖隻出版兩期,但效果很好。之後,《亦報》又聘他為副編。在編輯《蜜蜂》《亦報》期間,王韬撰寫和編發了很多富有戰鬥性、感染力的文章,對喚醒人民、教育人民起來抗戰,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時隔不久,租界的局勢動蕩不安,險惡莫測,刊物被迫停辦。王韬在朋友的幫助下,找到了一份國小國文教師的工作。可王韬仍頑強地不停地握着筆,寫一些令侵略者、漢奸害怕的文章。從1938年底到1940年7月,王韬先後在《申報》的“自由談”“遊藝界”“春秋”、《大晚報》的“剪影”“兒童周刊”,《華報》的“星期文藝”“結實”、《大美晚報》的“夜光”,《中美日報》的“集納”、《大美周報》的“早茶”、《文彙晚刊》的“燈塔”、《導報》的“晨鐘”等副刊上發表了雜文、散文、詩歌、小小說、政論文等各類作品一百二十篇,成了當時“孤島”文壇上的一個較有影響的青年作者。

以筆為武器的“孤島赤子”:王韬烈士

王韬在《申報》的“自由談”發表雜文

他在《我們的筆》一文中寫道:

“我們的筆,是我們的武器,比槍炮更銳利。縱然蠻強的侵略者給槍彈打下去了,但我們是需要劃破敵人的肚皮,揭露它那隐藏在好聽名詞下的一切卑劣無恥和暴戾。不能遲緩,也不能猶疑;舉起我們的筆,向侵略者作英勇強烈的突擊!不能柔弱,也不能蒙昧;舉起我們的筆,像揚子江滔滔怒潮,激起我們憤怒的白浪。這白浪怒湧邁吼,将要淹沒每一個侵略者和強盜。我們的筆,是蘸着數千萬忠勇戰士的鮮血,像烈士燃燒般的顔色,寫出我們苦難的民族,從艱苦的牢獄中困争出來,争得最後的勝利。拍合着抗戰的旋律,不斷在血的哺養中鍛煉我們的筆,要替祖國捍衛!奮起罷!英勇的我們的筆。”

王韬極力主張上海的作家們寫一些通俗讀物,深入開展通俗化運動。擔負起時代的責任,隻有用通俗的筆調,寫出通俗的文藝作品,來教育大衆,才是最優良的方法。通俗并不庸俗,通俗絲毫不能減低優秀作品的成就和價值。王韬自己身體力行。如發表在“大家談”上的《讨汪蓮花落》、“大美周報”上的《田班長》、“大晚報”上的《夜半歌聲》等,都是語言淺顯,通俗易懂。有的作品還吸收了民間俚語,看似粗俗,實際上有很強的感染力,很适合當時一般百姓的閱讀和傳講,有着極強的戰鬥性。

1940年7月,王韬與戰友一起穿過敵人的封鎖,到達蘇北解放區,進入阜甯魯迅藝術學校學習。不久,加入了中國共産黨。結業後,他被配置設定到新四軍任文化教員。翌年12月,太平洋戰争爆發,日軍進駐上海租界,王韬奉命輾轉回滬,開展抗日地下鬥争。他置個人安危于度外,在十分險惡的環境中出色地完成黨交給的任務。

1943年4月20日晚,因叛徒出賣,王韬不幸被捕。在獄中,他受盡折磨,不為強暴所屈,表現出一個共産黨員的崇高氣節。6月6日,日寇詭計施盡後,殘酷地将王韬秘密殺害于江灣,王韬時年23歲。上海解放後,出賣王韬烈士的叛徒,被人民司法機關拘獲處決。

資料:青浦檔案

責編:陳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