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代狂人,言而不幸的李敖

一代狂人,言而不幸的李敖

華語圈最知名的兩個墨鏡之一

李敖,首先是個中國人,其次是個文人,最後還是一個時代的符号。

讀中學的時候,我看過一本書,書的名字已經忘了,卻到現在還記得書的封面翻開,内頁寫的一段自我簡介:“500年白話文寫的最好的前三名,李敖,李敖,李敖”。

作為同樣年少輕狂的,那時還是一個國中生的我,他的這句話某種程度深深戳中了我。是彷佛打開新世界大門的那種。原來做人狂是應該的,做人為什麼不可以狂。

于是從此也就更留意了關于這位大師的消息以及作品。

一代狂人,言而不幸的李敖

寸土寸金的台北陽明山

北京胡同和台北陽明山

李敖一生待的最多的時間是台灣,是台北的陽明山,在那裡他鑽進了故紙堆,寫出了他的那一百多本大部頭,其中九十六本成了禁書。

一代狂人,言而不幸的李敖

李敖在清華演講

但李敖一生的視角,始終是站在大中國史觀,他說台灣是個鬼島,是美國人的看門狗,他還說我不是台灣人,我是台灣人的爸爸。他的這種站位不僅僅是所謂的政治正确,而是發自内心。

他自

一代狂人,言而不幸的李敖

重遊母校,北京新鮮胡同國小

己曾經直接說,台灣的國文教育跟北京比差太遠了,自己的國文修養,都是在北京新鮮胡同國小學到的。

是以,第二次看到李敖的新聞,是李敖的北京行,他重返大陸,到自己14歲以前小時候生活讀書的國小,到北京大學演講,因為是鳳凰衛視劉長樂一首牽線成行的,是以也稱之為“神州文化之旅”。

一代狂人,言而不幸的李敖

攜家人二度來大陸,遊杭州

這趟旅行來的姗姗來遲,但我想對李敖而言,也許這一趟最大的意義應該是,故國堪回首,多少樓台煙雨中。做了一輩子鬼島上的中國人,見了故人,踏了故土,終于落葉歸根了一回。

李敖出生東北,卻有北京人的高傲和認同感,李敖六十年隻有十二天離開台灣,大家卻說他是故園子弟。他的眼裡從來沒有那個他坐過牢,罵過戰,揮灑過愛恨情仇,同時又黏糊糊,軟綿綿的台灣。

一代狂人,言而不幸的李敖

李敖出生在滿洲國成立的東北

關于這種大中國情結,他曾經說,你們是沒嘗過亡國的滋味,我是見過日本人騎着高頭大馬從我身邊經過的。

胡茵夢和王小屯

其實,就算大部分沒看李敖的書的人,大多數也或有耳聞大師的風流。在勾女這件事上,甚至很多我輩引以為楷模。

一代狂人,言而不幸的李敖

胡茵夢,當時炙手可熱的女明星

原因有二,其一,大師的女友品質都很高,從女明星到才女,到女大學生,風華絕代的不少;其二,就像大師的學問一樣,是活到老,實踐到老。每一個人生階段都有豔遇,江山代有新人出。

李敖自己承認的,一生交往過的包括女友和配偶,超過十五位。

李敖曾經這樣總結“他的女人們”,“在我一生中,張敏英是最令我作夢的女人,君若是最慧黠多才的女人,尚勤是最有幽默感的女人。海蒂是最美麗的女人,小蕾是最可愛、最令我懷念的女人,Martha是最好的女人,胡茵夢是最風華絕代的女人,汝清是最惹我憐愛的女人。”

一代狂人,言而不幸的李敖

李敖最後一任妻子王小屯

但是戀愛大師不等于良人,風流也未必就不下流。在男女之事上,我選了兩個代表。一個是最短暫的胡茵夢,結婚三個月就離婚;一個是最長久的王小屯,最後一任妻子,直到大師故去。

一代狂人,言而不幸的李敖

李敖與莫文蔚

李敖的最後一任妻子,王小屯說,“李敖雖然曾經交往過一二十個女朋友,但從不腳踏兩隻船,而且每一個都很專情。”

胡茵夢卻這樣總結他的六大不是,“一、自囚、封閉,不抽煙、不喝酒、不聽音樂、不看電影、不打麻将,沒有娛樂,隻有寫作;二不敢親密,對最親近的人也防着一手;三、潔癖、苛求、神經過敏;四、寒冷恐懼;五、綠帽恐懼;六、歇斯底裡。”

這樣截然相反的評價裡,折射的是大師特立鮮明的人格。一方面,他追求對方的時候,是主動的,熱烈的,并且不惜金錢的,直接而霸道;另一方面他在與另一半相處的過程中,又彷佛保有某種距離和界限,甚至也不是外界光環展示的那樣無所畏懼。

一代狂人,言而不幸的李敖

青年李敖

不過唯一讓世人共譴,坐實了他“渣男”之名的,恐怕還是他數年如一日在自己主持的電視節目裡,數落胡茵夢。

離婚後還能說出,和胡茵夢離婚的原因,是因為有一次衛生間門沒關,看到這個大美女上廁所憋得滿臉通紅的樣子覺得“那麼美竟有如此場景,實在不堪。”

甚至到了胡茵夢五十歲生日,送了胡茵夢五十支玫瑰,胡茵夢很高興,他卻說這是在告訴她,你雖然很漂亮,但是你已經五十歲了。

一代狂人,言而不幸的李敖

胡茵夢

經年累日,如此下九流的攻讦方式,雖然是他的慣常手段,但用在自己曾經愛過的女人身上,不免讓人不屑。

晚年的李敖将萬千家财和豪宅都留給了王小屯,自己則躲在了陽明山的書房,整日與書作伴。或許那樣的李敖才是脫離了荷爾蒙,脫離了天人交幹,他對異性的真實态度。

沒有那麼愛别人,最愛還是自己。

裸照和催淚瓦斯

前些年,批評他的大陸學者不在少數。大多數除了是在說,李敖的文學價值不值一提之外,比較集中的意見,是說他陷入在了虛無,在一個新的大時代,找不到敵人開始胡攪蠻纏。

就我個人的意見,從來不否認李敖在文學上的價值,他的旁征博引,又僅僅是不掉書袋,力求用直白的語言,将事情講的栩栩生動。不啻為近代白話文史上一席搖旗呐喊的重要作者。

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透過網際網路的視訊片段,看到他在台灣立法機構,戴上防毒,狂噴催淚瓦斯的場景;看到他公開将自己的裸照在立法院大幅展示的場景;又看到他怼官員們怼到啞口無言,個人solo隻覺得很酷。

一代狂人,言而不幸的李敖

接受采訪的李敖

可以說在那個時代,他從一個台灣民主運動中的一個重要的推動者,到成了許許多多大陸人心中有血有肉的偶像。

是以說,裸照和催淚瓦斯,組合起來會很怪,但這恰恰就是李敖。唯有這種反差,才構成表演上的極富張力,構成大師就是大師的,橫眉冷對千夫的氣勢和雄偉。

以至于後來的台灣政治人物,多多少少都繼承了大師的這種表演手法。比如問世堅禽為何物的“王世堅”,這位小老弟在立法機構質詢的時候,給台北市長柯文哲每每送的禮物,總是充滿了笑點。

兩蔣時代,他是坐過牢,留過血的民主先鋒,是以相比那些批評他的“所謂公知”而言,李敖既不是他們能了解的,自然也是沒有資格評價的。

開先河這三個字,無論在哪個方面,去形容李敖也不為過。

2018年的3月18日,李敖去世。他的時代也就靜靜的合上了尾頁。迄今也已經有了三年多

的時間,在這個天氣微涼的秋天寫到他,僅僅是想到他說的一些有趣的話。

他說:“不交房租的人,不知道月有多短;不坐牢的人,不知道月有多長。”

他還說:“每當想找一個我佩服的人,我就去照照鏡子。”

大師的幽默,自信,從容,戲谑,解構,總是這麼令人印象深刻的。李敖之是以李敖,獨一無二。

很多人說,我們最終身不由己,活成了自己讨厭的樣子。李敖不一樣,他生前做到了快意恩仇,也做到了睚眦必報;做到了天理人欲,也做到了孤傲高潔。

生前事後人評。不過偏偏在生後卻也留下了遺憾和無奈。

一代狂人,言而不幸的李敖

李敖之子李戡

那個他引以為傲的兒子,李戡和自己同父異母的姐姐,就在他死後不久,因為遺産問題,互相攻擊,大打出手,官司和輿論戰場從台灣打到大陸。

而又正是,這個曾經被他送到北大讀書的兒子,年少輕狂因為一些小事,宣洩對大陸的不滿,一步步成為“逢中必反”的綠營側翼。作為一生隻認自己是中國人李敖來說,倘若泉下有知,不知作何感想。

古人雲,一語成谶。或許那個因言成名,天不怕地不怕的狂人,看到今時今日場景,也終會因為摯子的言行受傷。虎父有犬子,終是憾也。

李敖,是翺翔之翺;未必不是煎熬之熬。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