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讀書計劃·耳畔書香
經典文學,你不能隻是路過
李敖,台灣作家,思想家,詩人。2018年3月18日,李敖在台北過世,享年83歲。
淡泊以明志,甯靜以緻遠。時代的偉人們從不會懈怠對自身的修養。每日的生活忙忙碌碌,但我們總能在時間海綿中擠出一些來,或者看看喜歡的書,或者運動鍛煉、強身健體。但人生在世,必須要對過去的事複盤。回望過去的自己、學習他人的經曆,能讓我們更加堅強。

在我成長的過程中,我曾花了許多氣力來把自己鍛煉成鋼鐵。鍛煉的方法,不論是東海聖人的,還是西海聖人的,我都一網兜收,從摸索和試驗中,求得安身立命。我這種自我煉鋼,是很用心的。我今天能有一些個性、一些獨來獨往的氣魄、一些“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決絕,追溯起來,都跟我早年的刻苦自勵有密切關系。
第一等人
躺在床上冥想“第一等人”的境界(如富蘭克林見到伏爾泰,胡适見到羅素),的确使我胸懷宏偉,多想想“第一等人”自處與對人的态度,會使我心中長存着第一等念頭,而把第二等以下的思想、言論與行為全抹去了。凡是屬于“第一等人”的人,他們應付歡樂與不幸的态度幾乎都是一樣的。
老羅斯福總統曾說他每逢遇着困難的問題時,就擡起頭來望着挂在牆上的林肯的相片,并且問自己道:“倘若林肯遇到這個問題時,他将怎樣做呢?”這是給自己去從取舍的一個好标準。遇事能學得用“第一等人”的觀點去看事情,不但是一種偉大的作風,并且還會給自己帶來許多自慰與安靜。
亞裡士多德說:“氣度寬宏的人無論遭遇命運為善為惡,皆能适度以應之。成功不以為喜,失敗不以為悲,外界的毀譽褒貶,一不介懷,隻是為所當為,為所可為而已。”這是何等恢弘的胸襟與素養!
英雄之氣的意志
我做人在方法上的兩大元素:理智與意志。理智為常,為體;意志為變,為用。
錢思亮說:“胡博士雖然一身有好幾種病,但畢竟是一個意志非常堅強的人,他之能夠吃苦耐勞,向為朋友們所最欽佩。”但是胡适的意志是長者化了的,未免缺乏英雄之氣,如今我所要求自己的是一種有“英雄之氣的意志”。
有條件地回想
事情過去了就總算是過去了,我雖不願遺忘,但也的确不願再回想,一切歡樂、眼淚與名分都已逐漸成為往事。既然都成為往事,“我們該不要回頭望,除非是要從過去錯誤中吸取有用的教訓,和為了從經驗中獲得益處”(華盛頓),否則對既往的緬懷與回想都将是我目前的戕賊與毒素,我為自己訂了一個嚴格的标準:凡是對“現在”有害的回想與想象,我都要一律不去想它。
毒蛇喻在你意想不到地突然被一條毒蛇咬了一口的時候,你該立刻用各種辦法去解毒,而不該繼續震撼于這種意外,以緻擴大你中毒的程度。你要告訴你自己說:不要研究你為什麼會被咬了,也不要研究你怎樣被咬了,也不要感慨你被咬得如何重……這些都是無益之舉,它們除了拖延你中毒的時間,使你中毒更深以外,對你一點好處都沒有。
論懶惰
我發現我若用蘇格拉底的标準來衡量自己,我也和這些男人們無異———也是一個五十步笑百步的懶蛋。蘇格拉底的标準是:“不單隻是不做事的人,還有那些原可做得更好的人,也算是懶惰的。”直到今天午後,我才真正地發現自己的确是一個懶惰習慣甚深的人!追想起來,我的讀書生活,即使有許多地方我還是比别人高明,可是我還是非常不滿意的,因為我“原可做得更好”。詹姆士說:“若拿我們應當成就的标準,我們隻是半醒着,我們隻用了我們自己身體和智力的富源的一小部分。廣泛地說,人們現在的生活距他們的限度尚遠,我們具有許多力量平常不會利用。”……是以懶惰不是一種清福而是一種不安和不幸(對内心說來是不安,對事業說來是不幸),内心的快樂與事業的成功,都不是懶惰所能造成的。呂坤說:“體懈、神昏、志消、氣沮,天下事不是這般人幹的。”
好逸惡勞、怕吃苦、貪容易,都不是成大事者的氣象。
甯靜
自圖書館做工回來,心中真是恬靜極了,這可說全是“不做自了漢”的胸懷與志願帶給我的安甯,養成一種恬靜安甯的習慣,對我來說這漫長的生活将是一個十分必要的事。彌爾頓說“甯靜是克己的王冠”,克己的功夫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時,我便會得到一個永遠平穩和諧的心境了。
“甯靜的人,雖然遇到人生的大恐慌,心底也是一波不起。他們在日常生活中,蓋已培養了一種偉大的定力,任何刺激,可以不為所動。”
圖檔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