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同樣是投降,關羽和于禁有啥不同?一個受人尊敬,一個被人貶低

關羽和于禁當然是投降的典型。但要搞清楚問題,需要多找幾個版本才能摸清其規律。首先要剔除的,是諸如呂布、甘甯等這樣主動跳槽的“叛将”。隻是從“被迫”的角度出發,來看看成為“降将”之後,如何才能獲得對手的尊敬。

三國時期,投降後受到優待的:關羽、張遼、黃權、龐林,嚴顔、潘睿、張郃、姜維、羅憲、孟達。又可區分,明顯被困逃不了組:關、遼、嚴、潘。本勢力弱雞無可奈何組:黃、龐、郃、姜、羅、孟。于禁則屬于第1類。

但了解第2類的被俘事迹,亦能幫助我們從側面印證規律,豐富投靠技巧。譬如:黃權和龐林。正是劉備亂來,導緻負責江北防務的他倆成為了孤軍。被曹、吳兩大重兵集團所圍,沖不出去。是以沒轍,又不願意向東吳屈膝,隻好雙雙北投。

同樣是投降,關羽和于禁有啥不同?一個受人尊敬,一個被人貶低

這兩人在原先集團的地位就很高,黃權是劉備的鎮北将軍,四川阆中人,益州土豪;龐林則是龐統的親弟弟,時任荊州從事,或為荊州大族的代言性人物。曹操吸納這樣的人給予優待,也确有政治上的考量。

張郃。衆所周知,為郭圖構陷,在袁紹那裡被整得很慘。最後被逼無奈,隻好投了曹操。屬于“你待我不仁休怪我不義”的類型。到曹老闆這邊反而得到重用,不斷成長,終成了一代名将。

姜維。與張郃類似,從小就是愛國青年,任軍事參謀期間主動建言獻策·。但大敵目前,頂頭上司司馬遵不思保家衛國,反而搞“辦公室權謀”。窮途末路之際,小甜姜隻好投向武侯懷抱,雖有些曲折,總算成就了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

同樣是投降,關羽和于禁有啥不同?一個受人尊敬,一個被人貶低

羅憲。本是學文出身(老師還是帶路代表:谯周),後又成長為一員猛将。劉禅宣布“無條件投降”後,在家傷傷心心哭了3天,結果遇上東吳來收編。羅憲說:我不可能在同一天投降兩次,敢問貴軍番号多少?又或是痛恨盟友的落井下石。

宣布隻向曹魏投降。面對陸抗、步協組成的東吳晚期最強陣容,以及5、6萬吳軍的圍攻,餘自嵬然不動,枯守白帝城近半年,終于等到了“中央軍”的到來。後來,羅憲在魏晉兩朝皆受重用。晉滅吳時,亦出力頗多,生生出了一口惡氣。

孟達。一半是自己作,對内被劉封欺淩值得同情,可對外不聽關羽号令。裡子面子都沒了,隻好卷鋪蓋走人。值得一提的是,孟達的戶籍在司隸,其父為涼州刺史孟佗,也就是讨好十常侍,鬥酒搏涼州的那位。

同樣是投降,關羽和于禁有啥不同?一個受人尊敬,一個被人貶低

是以,孟氏在中央也算是有名有姓的大戶人家。降魏期間,曹丕為了惡心劉備,對他頗為重用。孟達自己也與夏侯尚、桓階等有不錯的私交。是以,他和張郃的情況有些類同。綜上,本勢力弱雞被逼無奈組,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其一,事情搞砸了責任不在我,或者是上司自己掉鍊子。其二,上司不要我了,還要把我往死裡整,我當然不能坐以待斃。其三,該負的責我已經負了。如姜維前期血拼諸葛亮,羅憲後期死扛東吳。連孟達也敢打劉封,可見之前被欺負得有多慘。

然後就是被困跑不了組。潘睿,武陵人氏,蔣琬的表弟。是劉備荊州班底的潛力明星。關羽被害後,在家閉門痛哭。後面孫權來了,又是牽手又是溫言安慰的,遂降。日後在東吳官拜太常,亦受到江東上下的尊重。這明顯就是武裝力量被滅了,本人是手無縛雞之力的文官,奈之若何?

同樣是投降,關羽和于禁有啥不同?一個受人尊敬,一個被人貶低

張遼。耳熟能詳的事迹,也就不再啰嗦了。呂布兵敗被俘,文遠亦步亦趨随之。這個沒啥可說的,老大自己都在求饒求寬恕,我也順帶一起改庭換戶吧。

嚴顔。重慶忠縣人。從老嚴頭身上,你能看到益州人獨有的豪氣與诙諧。被張飛生擒後,勸降。老頭馬上開怼:老子重慶崽兒,從來隻有斷頭将軍,沒得投降将軍得。于是張飛毛了,暴跳如雷:行,你牛啤!左右,拉出去,砍啦砍啦。

同樣是投降,關羽和于禁有啥不同?一個受人尊敬,一個被人貶低

嚴顔昂首闊步就往外走,順帶還咕哝一句:“何為怒邪?”(潛台詞:砍就砍嘛!冒啥子火嘛,寶搓搓的)。這下可把張飛逗樂了,又上前去把人拽了回來,親手釋放,接着好酒好肉款待,遂降。這便是不怕死,臨死靠戰術碎嘴帶來的好處。

關羽。事迹無人不知。但或許大家都沒有留意,二爺的投降堪稱古今第一人。在劉備不知生死的情況下,選擇投降曹老闆,立下足夠的功勞并得知劉備所在後,又轉而回歸。來去皆随本心。硬是把”投降“改成了”借調,”降将“改成了”客居“。

啥功勞?兩軍陣前,當着幾萬人的面,把對方主将的腦袋砍下來了。——《三國志關羽傳》: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與萬衆之中。“斬其首還”。也就是:視若無睹的下馬、換刀、枭首、打包、上馬,再悠哉悠哉得回營。

同樣是投降,關羽和于禁有啥不同?一個受人尊敬,一個被人貶低

你試試,自己從10000個阿根廷球迷裡面,找出梅西并捅他一刀。論愛崗敬業水準,有一說一。當時曹營裡有哪1個能做到這一點。試想,如果當初關羽選擇守義而自裁。官渡之戰時,曹操要達到相同的效果得死多少人,付出多大的代價?

綜上,被困逃不了組:首先,老大作死,我未參與主謀,至多一個從犯。其次,本質上還得不怕死,就沒想要活,愛殺不殺。最後,舊主生死未蔔,我選擇投降,是為了報答你待我的恩情。待報答完畢,我要去哪兒誰也攔不住。

是以,綜合以上2種情況,我們能發現如下相同點。如果你不幸被俘,想要活命,甚至是有尊嚴的活命:一、不是戰敗的主要負責人。二、為了挽回失敗,你曾做過無可挑剔的努力。三、不怕死。

同樣是投降,關羽和于禁有啥不同?一個受人尊敬,一個被人貶低

拿情況與于禁差不多的嚴顔來說,嚴顔是力戰被擒,沒死在沙場上純屬運氣。在面對張飛的威脅恐吓時,沒慫。張飛勸降,嘲諷。張飛要殺,轉身就走。一系列的言行,盡到了一個臣子對主公的名節。

哪怕以後再遇見劉璋,也可問心無愧。随後張飛親手松綁,表明的是張飛的态度(赦免)。那麼從此時開始,事情則進入另外一個層面。因為嚴顔對劉璋的忠誠已經得到了檢驗。

同樣是投降,關羽和于禁有啥不同?一個受人尊敬,一個被人貶低

張遼投降時,呂布已經選擇屈膝。此時的張遼實質上是自由身。他當然可以像高順那樣為呂布死節,但呂布亦無資格再向張遼要求什麼。隻不過從自身的角度出發,張遼最後選擇了更有前途的投曹罷了。

關羽則是脫離了普遍意義上的投降,展現的是江湖兒女般的快意恩仇。如果把關羽和曹操比作是武林人物,那就比較清晰了。關二俠被曹教主等一衆圍捕,曹教主不僅饒了他性命,還一直施以禮遇。于大義上,二俠對教主是頗為不齒的。

但處小節,關某行走江湖,過不了的,無非一個“情”字而已。于是,順手替曹教主滅了袁幫主手下的顔長老,解曹教主之危局。在厘清了這番糾葛之後,關某拂手而去,尋他的義兄去了。這本當是發生在俠義道上的事情,就偏偏發生在曆史之中,躍然與陳壽這位惜字如金的史官筆下。關雲長,真神人也!

同樣是投降,關羽和于禁有啥不同?一個受人尊敬,一個被人貶低

與以上三位比較。于禁主要犯了三個大忌。其一,作為支援部隊的主将,不僅沒有發揮一丁點作用,還使軍隊陷入了全軍覆沒的境地。屬于戰役失敗的主要負責人。絲毫不值得同情。不說投降了,僅僅是作戰失利也配上軍事法庭。

其二,《于禁傳》:羽乘大船就攻禁,禁遂降。和嚴顔的“城破生擒”是有差別的。啥差別?非力戰不敵,而僅僅是看見關羽的大船靠近了,在還未交戰的情況下,面對敵人的威逼,琢磨片刻,遂降,基本上沒有什麼抵抗的過程。

同樣是投降,關羽和于禁有啥不同?一個受人尊敬,一個被人貶低

與之相比,面對生死抉擇,嚴顔是迎面而上,是以才得到大家的尊重。哪怕他遇到的是像張飛這樣的暴脾氣。一個火氣上來就敢抽人的主,你知道硬氣之後的結果到底是啥?沒有那句碎嘴賣萌,或許那個彎張飛就轉不過來。

在昂首走向刑場的那一刻,嚴老頭就已經死過一次了。之後,是張飛給他的新生。相較于張飛,關羽算是有規律可循的一類。可即便是這樣,于禁還是慫了。面對一次忠誠度的考驗,他連賭一把的勇氣也沒有。至于同樣是不慫,龐德為何被殺。私以為,那不過是他在刻意挑釁罷了。

對于于禁來說,曹老闆待他不薄,是五子裡唯一封假節钺的。或許比不上關羽和劉備的關系。但比起龐德區區一個亭侯,食三百戶的雜号将軍,他的表現實在太過拉跨。事實上,曹操也确實值得他為之死節。

同樣是投降,關羽和于禁有啥不同?一個受人尊敬,一個被人貶低

從現代人的價值觀來說,或許除死無大事。好死不如賴着活。但在那個人命如草芥的亂世,長命百歲并不是一個人值得追求的。當你身處一群輕死重諾、以名垂青史為志的人之間,“以苟活而不是殉節”來作為人生注腳,實在是令人遺憾。

即使是放到現代,一個世受國恩、又處相應級别的上司幹部。在面對生死考驗時,也是沒有資格用普通老百姓标準來要求自己一樣。因為那樣的标準實在是太低。呂布待張遼如衆人,張遼以衆人的标準來報呂布。

劉備待關羽如國士,關羽則以隐忍之後的回歸作答。劉璋一手提拔了嚴顔,嚴顔以死節回報。曹操30年來待于禁的厚意,确實令人心寒。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