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是我國最大的島嶼,也是我國東南沿海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據《三國志》記載,東吳黃龍二年(230)時,皇帝孫權曾經“遣将軍衛溫、諸葛直将甲士萬人浮海求夷洲及亶洲”,也就是派遣衛溫、諸葛直兩位将領率領士兵萬人出海尋找夷洲、亶洲。此處的夷洲便是如今的台灣,而這也是目前已知最早有關于大陸與台灣交往的史書記載。

出海之後,衛溫、諸葛直二人成功尋找到了夷洲,并且從當地俘獲了數千百姓,于第二年春天傳回國都建業複命。時至今日,衛、諸葛兩人因為首次以官方政府身份到達台灣的功績被永載史冊,但許多人并不知道的是,他們回到東吳後很快便因為“違诏無功”的罪名被孫權下令處死了。那麼,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黃龍元年(229),孫權在江東稱帝,正式建立了東吳。然而,此時的他已經年近知命之年,是以他也和從前的秦始皇、漢武帝一樣,開始迷信神仙之術,打算利用東吳正好占據東部沿海地區,且水軍強大的優勢派人出海前往夷洲和亶洲尋訪仙人,找到能夠令人長生不老的方法。就是在這一背景之下,衛溫和諸葛直被授予了出海尋訪的任務。
不過,史書稱衛溫、諸葛直于黃龍二年(230)春正月出發,而第二年的春二月便“皆以違诏無功,下獄誅”。從字面上看,衛溫、諸葛直之死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違诏”,二是“無功”。首先說違诏,上文提到孫權是讓衛溫、諸葛直“浮海求夷洲及亶洲”,要求可謂相當直白簡練。我們已經知道,夷洲就是今天的台灣,那麼亶洲又在哪裡呢?其實,關于這一點,史書當中已經有了比較詳細的記載。
據《三國志》載:“亶洲在海中,長老傳言秦始皇帝遣方士徐福将童男童女數千人入海,求蓬萊神山及仙藥,止此洲不還。世相承有數萬家,其上人民,時有至會稽貨布,會稽東縣人海行,亦有遭風流移至亶洲者。”也就是說,當時流傳着方士徐福受秦始皇委派率領數千童男童女出海,最終定居在亶洲,而且經過多年傳承發展,如今亶洲已經擁有數萬戶人口的說法。甚至,還有人表示曾有亶洲人來到會稽郡貿易,或是會稽郡有人被海風直接吹到了亶洲。
根據這段文字,我們可以得到兩個可能。其一,亶洲其實并不存在,它和《史記》當中所謂的三座海外仙山蓬萊、方丈、瀛洲一樣,都隻是神話虛構的聖地,與之相關的傳聞也是編造的;其二,如果結合流傳甚廣的徐福東渡日本的說法,以及如今已經佚失的《外國圖》中“亶洲去琅琊萬裡”的記載,那麼亶洲則有可能就是位于如今日本列島西南部的主要島嶼九州島。
不管是哪種可能,總之衛溫與諸葛直由于路途未知且艱險而沒能找到亶洲,最終隻是在夷洲掠奪了數千人便回到東吳複命了。很顯然,孫權的诏書是要求他們找到夷洲及亶洲,但衛溫、諸葛直隻完成了一半,确實是違背了要求。以今天的眼光看,要求他們在不知道具體方向、航程和路線的情況下渡過東海到達九州島無異于天方夜譚,但作為一國之君的孫權并不知道其中的困難,自然就難以體諒。
接下來說說第二點,無功。上文提到,孫權之是以興師動衆派出萬人的隊伍出海,主要是因為自己年歲漸長,是以想要找到長生不老的辦法。長生不老藥并不存在,衛溫、諸葛直自然也就不存在滿足孫權要求的可能。或許會有人說,他們不是從夷洲帶回了數千人口嗎?這樣就算沒有功勞,也算是有些苦勞吧。
說到這裡,就不得不再補充一條重要的資訊了。據《資治通鑒》記載:“衛溫、諸葛直軍行經歲,士卒疾疫死者什八九,洲絕遠,卒不可得至,得夷洲數千人還。溫、直坐無功,誅。”也就是說,衛溫、諸葛直率領的萬人部隊由于感染瘟疫而損失了十之八九。從數量上說,死亡的士兵要比他們帶回的夷洲人口多得多;而從品質上講,經過訓練的東吳将士和夷洲本地原住民也無法相提并論。
盡管當初孫權準備出兵時,陸遜、全琮就曾經全力反對,認為勞師遠征不但士兵容易水土不服、感染疾病,還沒法得到什麼實實在在的好處。孫權沒有采納正确意見,導緻了巨大的損失,但他又不願自己承擔後果,于是衛溫、諸葛直自然而然就背下了這口黑鍋。綜上所述,到達台灣的“功臣”衛溫、諸葛直之是以被扣上“違诏無功”的罪名處死,一是因為确實沒有實質上的功勞,二是被孫權當作了自己錯誤決策的替罪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