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水浒解讀13:公孫勝。從牛頓晚年信奉神學到公孫勝在梁山上的作用

網上經常有一種言論:牛頓、愛因斯坦晚年都信奉神學。說什麼科學的盡頭是神學。

今天就來侃一侃。首先得承認,神學是科學之母;起碼是近代科學之母。

科學和神學,同樣擁有着嚴密的邏輯過程。神學旨在證明神的存在;而科學是利用這種方法,去解釋現象界并加以證明。一個是停留在理念,一個付諸實踐。那麼,結果肯定是,在現實面前,神學不得不低頭。中世紀以來的經院哲學,為現代科學提供了肥沃的土壤。這一點,我們是不得不承認的。

水浒解讀13:公孫勝。從牛頓晚年信奉神學到公孫勝在梁山上的作用

宗教僅僅是在方法上有助于科學嗎?那麼,牛頓們就不會繼續去研究神學了。神學提出了很多問題,并且用神學的方法去解釋它。牛頓之是以研究神學,或者叫涉及神學更為妥當,是為了發現神學解釋的不合理處,進而用科學做出更準确的解釋。神學在自然科學方面,自然是失敗的。但是在道德上,對人們的幫助卻是非常大的。至今,仍影響着整個世界。

水浒解讀13:公孫勝。從牛頓晚年信奉神學到公孫勝在梁山上的作用

宗教起源于自然崇拜;自然崇拜,又起源于對自然的敬畏。從敬畏到自然崇拜,從自然崇拜到一神論,再到現在,用科學去解釋世界,這是一個認知的過程。黑哥講的好:“存在即合理。存在的本身,就包含了否定。”終有一天,科學也會被否定。物質與精神,必然要處于一個平衡的狀态。打破了這種平衡,人們将付出慘痛的代價。過度的物質化,所帶來的問題,現在也一一凸顯出來。這個問題,人們是需要重視的。

水浒解讀13:公孫勝。從牛頓晚年信奉神學到公孫勝在梁山上的作用

這有些跑偏了,今天講公孫勝。公孫勝是宗教分子。首先得承認,宗教是人類思想的明燈。這裡就不去解釋了。但是宗教世俗化,又不一樣了。世俗化宗教的本意,是導人向善的。人們需要工作,沒有那麼多的時間去學習神學,去論證它。那是極少數人幹的事情。那麼,形式宗教就必然産生。戒律與禮拜自然就生成了。這是對信衆的要求,能夠真正做到的人,必定是個合格的良好公民。這展現出了宗教的積極作用。但是,事物有兩面性;那些笃信者,必定對神堅定不移,必會恪守自己的操守;而那些信仰不堅定者,或者是被裹挾的群眾,就會去找漏洞。随之而來的,就是宗教,惡的一面。社會上很多招搖撞騙的,都是打着宗教的幌子,去欺騙群眾。

水浒解讀13:公孫勝。從牛頓晚年信奉神學到公孫勝在梁山上的作用

公孫勝就是這樣的一個神棍。當然,中國的神棍太多太多了。因為中國沒有宗教。在周天子時期,就已經是政教合一了。天子就是上天的兒子,也就是上天的代言人。中國隻有王權,沒有神權。但這并不妨礙執政者,利用宗教去教化世人。誰不希望擁有良善的群眾呢?但這也造成了,普通群眾被忽悠的現實。劉邦斬白蛇起義,号稱赤帝之子;反之就有“蒼天已死,黃天當立”的黃巾起義。這種例子不勝枚舉,不過是愚弄百姓罷了。

公孫勝這個神棍,在劫生辰綱的團夥中,就是起到了愚民的作用。

一個道士,不好好的修行,跑到世俗界去幹什麼?一看就是個假道士。但這并不妨礙,公孫勝去忽悠晁蓋。抱着“甯可信其有”的想法,更借着“上應七星”的說法,晁蓋成功的被公孫勝忽悠到了。他得到來,就是堅定了,晁蓋劫生辰綱的決心。其次才是忽悠群眾,讓群眾跟随他們去對抗政府。

水浒解讀13:公孫勝。從牛頓晚年信奉神學到公孫勝在梁山上的作用

晁蓋一個土豪,他有必要去劫生辰綱嗎?完全不必要。如果晁蓋不出面,剩下的七人,能辦成這件事嗎?那結果是,提前散夥。劉唐和公孫勝之是以找上晁蓋,就是因為晁蓋好忽悠。一般人不會受他們的忽悠。

公孫勝也是倒黴,碰上了個吳用。吳用根本就不吃他那套。

正說之間,隻見一個人從格子外搶将入來,揪住公孫勝說道:“好啊!明有王法,暗有神靈,你如何商量這等的勾當!”吓的公孫勝面如土色。

看好了,王法、神靈這是公孫勝的七寸。吳用這種人,才不會相信神棍呢!隻會利用神棍。吳用有“三阮”為助力,又成功壓制住了公孫勝,自然而然的就排在了第二位。這也間接造成了,以後公孫勝出走梁山。

水浒解讀13:公孫勝。從牛頓晚年信奉神學到公孫勝在梁山上的作用

晁蓋好忽悠,宋江、吳用可不會上你公孫勝的當。隻把你公孫勝當國師供着,一點都不給你興風作浪的機會。他沒得發展,不出走還能幹什麼呢?但是梁山,還得靠這個神棍去忽悠别人。什麼“九天神女”呀,什麼“忠義堂石碣受天文”呐,這些都得靠公孫勝去造勢,是以還得拉上他。公孫勝也知道自己的位置,是以也就出工不出力,反正就這麼着吧!

水浒解讀13:公孫勝。從牛頓晚年信奉神學到公孫勝在梁山上的作用

神棍騙不到人反而被别人利用。這就是公孫勝真實的處境。

那些個什麼法術,完完全全就是古典文化的糟泊。小說家往往利用這些名目,來提高知名度。是以小說,往往也不被主流文化認同。

《漢書.藝文志》記載:“小說家者流,蓋出于稗官、街談巷語,道聽途說者之所造也。”

看四大名著,無不籍神怪之名。也難怪,作者連名字都不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