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淮安蝸牛人工養殖技術要點
飛翔東
蝸牛,是一種軟體動物門、腹足輪廓、中腹足、田螺、環螺螺屬,俗稱蝸牛,其味道鮮美,營養豐富,具有較高的食用和藥用價值。近年來,江蘇省淮安市洪澤區江壩鎮大力打造"江壩蝸牛"品牌,連續5年舉辦蝸牛節。"江壩蝸牛"是蝸牛中最好的産品,一直被農業農村部有機蝸牛認證證書,它的身體瘦弱,滿滿的新鮮,肋骨飽滿,被譽為"民用鮑魚"的美譽。2020年,江壩鎮采用"公司、基地、養殖戶"的經營模式,建立了以"江壩蝸牛"為核心産品的江壩小洞湖蝸牛養殖示範基地,實施了池塘、稻田等多種養殖模式,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1 水況
基地引用洪澤湖洪錦灌區水源,水質清新,水量充足,周圍無污染源。養殖水質符合漁業水質标準(GB 11607-1989)的要求。
2 池塘條件
蝸牛對生長環境具有很強的适應性,如溫暖冬季和涼爽的夏季生長環境和柔軟的底部,對池塘條件的要求不太高,可以是淺水池和排水溝,也可以是稻田,一般都有泥和水來生存。小東湖蝸牛養殖示範基地池塘和稻田的水環境和底質符合《有機食品生産環境技術條件》(NY/T 391-2000)的要求。
2.1 池塘改造
利用小洞湖現有的淺水塘窪地,池塘土壤為粘土,池塘面積為0.1~4 hm 2。小池塘的寬度不超過20米,大池塘選擇在池中建造一座簡單的橋梁,供育種者四處走動和覓食,或者在池中每20米挖一條寬2米、深0.8米的船環溝,以友善船餌。幾個小型螺旋池可并排梯形改造,堤岸坡度比為1:2.5~1:3,池深0.8~1.2米,底部保留10~15厘米淤泥,池塘末端對角線設定,排水,并安裝逃生網。
2.2 稻田改造
利用東湖小段低窪稻田進行改造,稻田軟泥,田間開挖寬度和深度均為50厘米環形溝,或"井""靶"和"田"字形溝,稻田深度15~25厘米,田間高度40厘米,進水口、排水口安裝逃生網。
3 清池化肥水
改造後的池塘或稻田需要用生石灰或漂白劑徹底消毒,其中生石灰是最好的。當沒有水時,池塘或稻田澆水後以每667 m27 m27 75 kg生石灰的标準噴灑,有水時,在667 m2的深度和每1 m150 kg的生石灰中使用,水後噴灑水以達到除雪效果, 殺菌,增加pH值和增加鈣。7天後施用青塘,施用發酵熟畜肥作為肥料的基肥,每667米2施用200~400公斤,如果用底泥肥,可減少用量,使底泥變薄,可增加用量。
放養4棵樹苗
4.1 繁殖模式
目前,小東湖蝸牛養殖示範基地主要有池塘養殖、稻田養殖等模式。與該物種有關的主要是草魚、鲭魚、蛞蝓等草食性物種或蛞蝓、蛞蝓、泥蛞等。水生植物,如白風草,蓮花或水葫蘆可以種植在池塘中以躲避熱量,使它們易于攀爬并提供誘餌。
4.2種螺絲
螺杆種類的選擇标準是健康無病,無寄生蟲,蝸牛的尖端短而小,殼表面光滑有棱柱形,殼口靠近卵圈,坩埚闆調節為黃褐色,當受到驚吓時螺絲頭可以快速縮回殼,蝸牛規格約為150/kg。蝸牛在養殖前應放少量蝸牛或魚苗試水,主養殖池養殖時間最好在蝸牛養殖前完成,每667 m2的蝸牛養殖量為20~30公斤,每1 m2放養的幼魚螺絲數為1000隻, 蛞蝓的一組 鲭魚種類的放養能力為每667 m 2 150尾,蛞蝓與鲭魚的比例為2:1,或與草魚、鲭魚、鲭魚、蛞蝓一起,每667 m2放置的魚苗數量為30萬至50萬尾。稻田可設定成幼蝸牛直接投産後将幼蝸牛的幼苗重新投産後,放養密度為主種池塘放養密度的一半。
4.3 蝸牛繁殖的種類
排卵方式類似,即批量排卵,蝸牛每年4月開始繁殖,5-9月為繁殖季節,幼崽數量與年齡的種類和環境條件有關,一般每個孩子可以生産3~7隻蝸牛。幼蝸牛一般在出生2~3周後開始覓食,浮遊生物不能完全滿足蝸牛的生長需要,此時應人工輔助飼喂,使用豆漿,用飼料或菜餅碎片進行飼喂,喂養原則是少量,并盡量保持池水微流狀态。
5 日常管理
5.1 飼料
蝸牛的飼料來源比較廣泛,在主要養殖池内蝸牛除了投餌天然外,還可以适當投喂豆粕或人工飼料,餌料要求新鮮營養,符合《無污染食用用飼料安全限值》(NY 5072-2002)的規定。喂食時間和方法:當水溫為20~28°C時,蝸牛覓食力強,可一日喂食兩次(早晚一次),每次喂食量為體重的>1%~3<%;由于蝸牛作用緩慢,覓食不強,建議均勻地喂養整個池中一個以上的點。在采用粗犉種法時,可以每隔一段時間适度施用發酵有機肥或生物肥,以滿足蝸牛的生長需要。
在生産中,如發現蝸牛進入殼内較深,這是由饑餓引起的,說明餌料不足,此時應提高餌料蛋白的含量,增加餌料數量。如果發現蝸牛的薄片不規則,收縮時有肉溢出現象,說明蝸牛缺鈣,此時應加入其餌殼粉和骨粉以增加鈣質。
5.2 水質管理
蝸牛池的水質應保持新鮮和新鮮,定期補充新水,池水最深處不超過80厘米,水體的透明度為25~30厘米,溶解氧應>4毫克/升,PH值在7.5左右最适合蝸牛生長, 當泳池水pH值低時,應用原石灰進行改善,一周後噴灑EM菌,保證水質良好。
5.3 疾病預防和治療
預防蝸牛病,一般用生石灰、殺菌藥或餌料進行防控,防治藥應符合《有機食品漁業用藥使用指南》(NY/T 755-2013)的規定。生石灰能有效防治蝸牛病害,同時增加水體中的鈣質,促進蝸牛的生長。在治療蝸牛毛蟲等疾病時,避免使用硫酸銅,硫酸銅對蝸牛有殺傷作用。稻田耕作應避免農藥和化肥造成的危害,按規定使用藥物和劑量,以免影響蝸牛的生長。加強池塘巡邏,發現蛇、老鼠、鴨、鳥等天敵入侵,及時處理。
5.4 冬季管理
進入冬季前應加強養殖,使蝸牛健壯,當水溫<10°C時,蝸牛會進入淤泥中冬眠,在淤泥表面留下小洞供呼吸。過冬後會加深到60厘米以上的保溫,并到池塘裡撒上一些切碎的稭稈,幫助蝸牛過冬,冬天的蝸牛不吃,不投餌,而是要保持池塘的深度,定期換水,保證水中溶解的氧氣量充足。
6 次收獲
人工養殖的蝸牛可達到4~8克食用螺杆規格,按照大、小的原則,3-4月,第一批大型蝸牛(種)被市場捕獲出來,7月以後逐漸捕獲,以滿足食用規格的蝸牛。根據蝸牛生長情況30天左右分池圓放生,注意選用部分雌螺杆,以達到自然再植。
6.1 捕魚方法
更有效的釣魚方法:首先,選擇一定網用的圓形或方形網眼做成網袋,周圍用竹片等支撐,網袋周圍靠近池塘底部的泥漿放置,中間餌料,引誘蝸牛入網,捕捉大小大小;
6.2 運輸和儲存
用草袋、編織袋、轉盤等貨件,運輸工具應嚴格消毒處理,無異味。裝載可以根據運輸時間和機艙保溫,每層之間加一層碎冰,提高運輸的成活率,避免堆積過高,擠壓壞殼,在運輸過程中保持濕潤,嚴格防風、防日、防雨。蝸牛适用于4至7攝氏度的儲存溫度。
7 效益分析
2020年,江壩鎮蝸牛池和稻田面積近700萬平方米,每667平方米養殖面積增加約2000元,主蝸牛池塘每667平方米産量3000公斤,蝸牛生産産業化成為漁民緻富的重要途徑。将低産魚塘和稻田合理改造為蝸牛可以促進漁業,提高效率。從江壩小洞湖蝸牛養殖示範基地的幾大面積池口養殖分析,大面積養殖蝸牛不僅能起到蝸牛淨水的功能,還能充分利用水資源。
蝸牛的繁殖能力比較強,當蝸牛捕獲時,選擇保留适量的蝸牛親本進行繁殖,并加強養殖期管理和養殖幼蝸牛,可以做好保留品種的工作,明年就不需要買苗來重新種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