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和意外,你永遠都不知道哪一個會先來。
眼下,世界正經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全球疫情形勢持續嚴峻的背景下,不确定不穩定因素顯著增多。
關鍵時刻,世界又發生了3件值得關注的事,事關美英法印。每一件背後,都凸顯出當下局勢的動蕩與不安。

第一件,沖突更新!法國扣押英國漁船。
28日,法國海事部門表示,兩艘在法國水域捕魚的英國漁船受到法方警告,其中一艘目前被扣押在法國港口。
法國方面表示,被扣押的英國漁船可能被沒收,英國船長還可能面臨法律訴訟。
自脫歐以來,英國一直與歐盟,特别是與鄰居法國之間龃龉不斷。兩國在漁業問題上的争端不斷激化。
去年年底,英國與歐盟達成的脫歐協定中明确規定,在獲得英國發放的捕撈許可證後,歐盟國家漁船可以進入英國水域捕魚。
然而,脫歐之後,英國卻耍起了“滑頭”。
自今年年初以來,英國在沒有任何正當理由的前提下,拒絕了數百份法國和歐盟漁船的申請。
就拿最近的一次來說。9月底,歐盟漁船向英國遞交的47份捕撈申請中,隻有12份得到準許。而英屬澤西島方面,更是一口氣拒絕了75份申請。
脫歐協定中白紙黑字寫得很清楚,英國人怎能出爾反爾?法國人很生氣,誓言要做出反擊。
早在本月上旬,法國就聯合其他13個歐盟成員國,發表了一份聯合聲明,指責英國對其漁業區造成“重大經濟和社會損害”,并敦促英國遵守脫歐協定。
而這一回,法國扣押英國漁船,顯然是巴黎對倫敦的又一次“報複”。
不僅如此,法國政府已經撂下狠話稱,鑒于英國此前的“不友好行為”,法方将從11月2日起實施首批反制措施,其中包括禁止英國漁船停靠法國港口。
法國還預告,第二輪制裁方案中可能包括切斷英屬澤西島的供電。
幾百年來,英國和法國一直是對“老冤家”。當英國還是歐盟成員國時,雙方多少還有所顧忌。而随着英國的脫歐,兩國沖突日益激化,甚至不惜撕破臉。
俗話說得好,“打斷了骨頭連着筋”。雖然英國離開了,但地理位置是無法改變的,英國依然是歐洲的一份子。
再者說,英國目前正面臨嚴重的勞動力短缺和供應鍊危機。在這樣的背景下還要與歐盟交惡,豈不是在自斷後路?
第二件,美國衛生部大樓遭到炸彈威脅,美國會大廈一度被封鎖。
28日,美國國會大廈附近3棟大樓受到“炸彈威脅”,其中包括美國衛生部。
出于謹慎考慮,警方緊急疏散了大樓内的人員,并封鎖了國會道路。随後,國會警察和華盛頓特區警方展開聯合行動,進入樓内搜尋“可疑包裹”,拆彈小組也抵達現場待命。
好在最終隻是虛驚一場——經過警方幾個小時的排查,并沒有發現“炸彈”。危險随後解除,人們傳回大樓。
對于這場鬧劇,專門負責國内安全的美國土安全局表示,雖然沒有檢測到直接威脅,但将繼續調查這一威脅的來源。
值得注意的是,這已經不是國會山今年發生的首次“炸彈威脅”事件了。
今年8月,一名中年男子駕車行駛在國會圖書館前的人行道上,聲稱自己車上放置了炸彈,并揚言要發動“革命”。
為防止出現意外,國會警察緊急疏散了國會圖書館、最高法院大樓和國會辦公大樓内的人員,封鎖國會附近的道路,并與羅斯伯裡展開談判。
經過長達5個小時的規勸後,羅斯伯裡最終下車投降。然而,警方将他的車搜了底朝天,也沒有找到他所聲稱的“炸彈”。
若是把時間線再往前推,4月初,一名年輕黑人男子駕車強闖國會大廈北側入口,造成一名警察死亡,另一名警察受傷。這起嚴重的暴力事件也導緻國會大廈一度被封鎖。
算上1月6日的國會騷亂,不到一年的時間裡,作為美國民有、民治、民享政權最高象征的國會大廈,就已經四度被封鎖。這樣的美國,怎麼能不混亂?
事實證明,美國沒有像拜登所說的那樣“回來了”,相反正在陷入更深層次的危機。
與其滿世界制造混亂,華盛頓真的應該多花點心思處理國内危機了。
第三件,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召開在即,印度拒絕作出承諾。
本月底,第26屆聯合國氣候大會(COP26)将在英國召開。然而,就在這一時間點,印度卻要和全世界“唱反調”。
28日,印度拒絕響應設立淨零碳排放目标的呼籲。
當天,印度氣候變化部秘書古普塔表示,宣布淨零排放并不是解決氣候危機的辦法——“重要的是,在達到淨零之前向大氣中排放多少碳。”
所謂“淨零排放”,是指包括二氧化碳在内的的所有溫室氣體,與人為吸收達到平衡。
在此之前,包括美國、歐盟在内的多個國家和地區,都已承諾到2050年實作“淨零排放”。
由于人口極速增長,再加上對高污染化石燃料的嚴重依賴。近年來,印度的碳排放量如同“坐火箭”般急速上升,目前已成為全球第三大溫室氣體排放國。
長久以來,印度心中一直有一個“大國夢”,希望能成為全球性大國,甚至還想跻身安理會常任理事國行列。
一個真正的大國,不但要擁有強大的軍事、經濟和國際影響力,更重要的要有責任與擔當。
而現在,印度拒絕淨零碳排放目标,這顯然不是一個真正大國應該有的作為。
不難想象的是,莫迪出席COP26期間,将會“享受”怎樣的待遇。依十一處來看,一場“圍攻”恐怕是少不了的。
最後,還是不免多說幾句。
外面的世界,其實并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精彩。對于我們而言,唯有不斷發展,強化自身,才能“以不變應萬變”。
且繼續砥砺前行吧。更美麗的風景,更浩瀚的星辰就在前方等着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