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是根據美籍波蘭裔作家耶日·科辛斯基創作的長篇小說改編的電影,于1965年出版于美國。電影描寫的是二戰背景下東歐國家的一位小男孩流落、漂泊的悲慘成長故事,沒有直接寫戰場場面,而是集中于戰時後方的普通群眾生活、精神狀态,影片是黑白色調,也象征着人性的灰暗。

被塗污的鳥是一種東歐民俗,一種殘忍的娛樂活動,抓住一隻鳥,把羽毛塗成彩色,然後放歸鳥群,這隻被塗色的鳥會被同類視為有威脅的異端,而被攻擊緻死。小說的作者就是用這樣的名稱暗示自己因為膚色原因(接近棕色人種)被定義為異端、少數,誤認為吉普賽人(當時是小偷的代名詞)。小男孩經曆了非人的悲慘遭遇,不斷地被嘲弄、被毆打、被歧視、甚至被猥亵、被性侵,各種人間的醜惡競相上演,邪教的巫婆、僞善的宗教分子也穿插其中,人性的愚昧、暴力的泛濫、各處的不公,讓人看得十分壓抑,幾乎會對人類失去信心。
小男孩在這種壓抑的環境中,開始了他微弱的反抗:第一次是一位性欲極強的婦女甯可與羊媾和,也不接受小男孩的愛撫,讓小男孩感到遭受了莫大的嘲弄,他忍無可忍,殺掉了那隻羊将羊頭隔窗扔進了婦女的房間,開始由暴力的被動承受者變成了暴力施與者;第二次是在紅軍殺掉了一群土匪式的哥薩特人後,小孩看着倒懸的屍體露出了微笑;第三次是在收到紅軍軍官“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的鼓勵下,槍殺了歧視他為猶太人的小商販。
經過悉心的教導,小男孩随着久别的父親走上了回鄉之路,當他看到父親手腕上的标記數字時,意識到了父親曾身處集中營的情況,原來并不是父母主動抛棄了他,是以心生諒解,在窗戶上寫上了自己的名字“JOSKA”,也意味着走上了回歸家鄉、回歸人性的道路。
該片獲獎情況:第76屆威尼斯電影節 (2019)主競賽單元 金獅獎 (提名) ,第33屆歐洲電影獎 (2020)最佳影片(提名),第24屆金衛星獎 (2020)電影部門 最佳外語片(提名),第41屆波士頓影評人協會獎 (2020)最佳外語片(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