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涼入秋,磐安縣玉山鎮,綿香可口的玉山炒米糕即将随秋收“歸來”。
玉山鎮素有“茶鎮玉山”之美名,茶曆史源遠流長,茶文化底蘊深厚,故而這裡的茶點十分豐富。玉山茶點第一是香榧,其它還有炒米糕、花卷、炒米茶、花糕、花生、苦楮、米炮糖等。
作為玉山茶點之一,炒米糕自有一番風味。當地人說,炒米糕是從前農村收割稻米後慶豐收、孝敬老人的主要糕點之一。在成為糕點之前,這種食物原本是“炒米粉”,由出嫁的女兒孝敬給年長者。後來為了友善,人們就将炒米粉加糖水、芝麻等佐料制作成糕,并做成菱形、方形、圓形、動物形等各種樣式,亦象征着平安吉祥、年年有餘、風調雨順。
“十多年前,玉山地區過年時節家家戶戶都要做。”記者相識的一位長輩說,随着時代的發展,玉山的炒米糕味道越來越好,但因制作過程繁雜,會做的人越來越少。因為一些契機,炒米糕也走向了商業化的道路。
今年40歲的葉麗君是一名玉山媳婦,老家嵊州,她做的炒米糕在玉山地區小有名氣。
三年前,葉麗君偶然吃到鄰居老太太做的炒米糕,十分喜歡,便在朋友圈裡發了照片。沒想到這條朋友圈收獲了一大波點贊,留言一條接一條。“很多年沒見到這個糕了。”“童年的回憶,真想再嘗嘗。”看到這個糕點如此受歡迎,葉麗君決定跟婆婆學做炒米糕。
炒米糕小小巧巧,表面看不出“炒”的痕迹,像是經過壓模自然烤制而成。恰是這不太起眼的外貌,制作過程并不容易。葉麗君做炒米糕嚴格遵照老一輩的做法,純手工制作、炭火烤制。
“先把米做成炒米,磨制成粉,攤開放置半個月。”葉麗君說,之後炒米粉,加糖水混合揉成面團,用模具壓制成型。制糕的過程要用炭火慢烤,火極小不能見明火,否則易焦。經過24小時的烤制,炒米糕成型。
傳統手藝制作而成的炒米糕,外觀通體雪白,棱角分明。拿一塊放入口中輕輕一咬,一抿,炒米糕就變成細膩的粉末,味道甜而不膩,夾雜着淡淡的炒米香氣,用以佐茶再适合不過。
随着天氣轉涼,葉麗君的不少友人已經向她預約了炒米糕。《鄉土美食人間至味》一書中,有作者把這個糕點譽為:那個年代的“小餅幹”。那些分布在天南海北的玉山人告訴葉麗君,時候一到,他們就想念這個味道。“我打算等天氣再涼些就動手做。”葉麗君說。
來源:金華市人民政府
申明: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