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解缙:朱元璋晾他8年,朱棣棄他8年,蹉跎半生,卻給中華留下瑰寶一、被朱元璋冷落二、被建文帝忽視三、被朱棣棄用四、被時代所不容五、被曆史銘記

作者:博史通今

明朝有三大才子:解缙、楊慎、徐渭,這三人雖然不在同一個時代,但他們的名字都如雷貫耳。巧合的是,這三大才子都擁有一個悲劇的人生。其中,結局最慘烈的,莫過于解缙。

解缙生于明朝初年,在永樂時期曾一度坐上了“内閣首輔”的位置,朱棣曾直言道:

“天下不可一日無我,我則不可一日少解缙!”

意思是,明朝可以沒有我,但我不能沒有解缙的輔佐!

解缙:朱元璋晾他8年,朱棣棄他8年,蹉跎半生,卻給中華留下瑰寶一、被朱元璋冷落二、被建文帝忽視三、被朱棣棄用四、被時代所不容五、被曆史銘記

事實證明,帝王的話果然不可輕信。後來解缙被貶出京城,朱棣沒有解缙的輔佐,照樣還是一代英主。隻是,解缙失去了朱棣的信任,從此成為一代悲劇。

解缙曾被朱元璋晾了8年,被朱棣棄用了8年,本文,筆者将和大家分享解缙,希望通過此文,向大家展現一個不一樣的大才子。

<h1 class="pgc-h-center-line" data-track="11">一、被朱元璋冷落</h1>

明朝時期,江西有這麼一副對聯,上聯是:一碗清茶,解解解元之渴。

這副對聯妙就妙在一連出現三個“解”字,而且讀音和意義不同。而這副對聯的誕生,就和解缙有關。

明朝洪武二十年,18歲的解缙參加江西省鄉試,不僅中舉,還拔得頭籌,位列第一名(解元)。在解缙回鄉的路上,向一位老者讨杯水解渴。老者問解缙身份,解缙春風得意,自稱“解解元”。老者内心不悅,欲挫挫解缙的銳氣,便出了上述對聯。第一個“解”,讀[jiě],解渴的意思;第二“解”,讀[xiè],是解缙的姓;第三個“解”,讀[jiè],“解元”乃古代科舉鄉試第一名。。

解缙苦思冥想,一時竟對不出下聯。

解缙:朱元璋晾他8年,朱棣棄他8年,蹉跎半生,卻給中華留下瑰寶一、被朱元璋冷落二、被建文帝忽視三、被朱棣棄用四、被時代所不容五、被曆史銘記

解缙是江西吉水人,明朝時期,江西省人才輩出,明朝的前幾次科舉狀元都是江西人,而且,朱棣的首批7人内閣中,有5位是江西人,其中就包括解缙。

《明史·列傳第三十五》記載:

解缙,字大紳,吉水人。祖子元,為元安福州判官。兵亂,守義死。父開,太祖嘗召見論元事。欲官之,辭去。

解缙,字大紳,他的爺爺曾是元朝的官吏,解缙的父名叫解開,曾被朱元璋多次召見。解缙在家排行第二,他還有個哥哥叫解綸。

解缙和絕大多數大才子一樣,小時候就是神童,12歲時就将四書五經全部學完。洪武二十年,18歲的解缙中舉,第二年進京趕考,一舉考中進士。

解缙才華卓然,他的詩詞和文章在翰林院中首屈一指,許多文士不服解缙,最後都輸在解缙的盛名之下。正是因為解缙有“大才子”之名,是以養成了他孤傲、耿直的性格。

《明史·解缙傳》說“甚見愛重,常侍帝前”,朱元璋非常喜愛解缙,常常令解缙陪伴在身邊。

解缙:朱元璋晾他8年,朱棣棄他8年,蹉跎半生,卻給中華留下瑰寶一、被朱元璋冷落二、被建文帝忽視三、被朱棣棄用四、被時代所不容五、被曆史銘記

有一天,朱元璋對解缙說:“我和你父親相識一場,我們倆雖是君臣,卻如同父子,你若有什麼建議,應當知無不言。”

實際上,洪武晚期,朱元璋并不能過多地聽取别人的意見,他對解缙說的話,不能當真。

但解缙心無城府,他聽了朱元璋的話後,非常激動,回家立即寫了“萬言書”給朱元璋,勸朱元璋刑罰不可過重。

朱元璋接到解缙的“萬言書”,勉強表示贊賞,解缙以為自己找到了“捷徑”,回家再接再厲,又寫了一份《太平十策》,這下,引起了朱元璋的不悅。

正在這時,兵部尚書沈潛上書彈劾解缙,朱元璋借故将解缙貶出京城,擔任江南道監察禦史。

解缙:朱元璋晾他8年,朱棣棄他8年,蹉跎半生,卻給中華留下瑰寶一、被朱元璋冷落二、被建文帝忽視三、被朱棣棄用四、被時代所不容五、被曆史銘記

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長受胡惟庸案牽連獲誅,解缙從江南寫了一份奏疏為李善長辯護,這讓朱元璋非常不滿。次年,朱元璋召來解缙的父親解開,對他說:

“大器晚成,若以而子歸,益令進學,後十年來,大用未晚也。”

朱元璋的意思是說,你的兒子屬于大器晚成之人,年輕時不宜太過冒進。如果你現在帶你兒子回去,讓他在家中好好讀書,沉澱十年之後,方可大用。

從朱元璋的這句話來看,他對解缙此前一味耿直勸谏非常不認可。同時,也能看出朱元璋對解缙的性格比較了解,他認為解缙至少需要“沉澱”十年。

解缙:朱元璋晾他8年,朱棣棄他8年,蹉跎半生,卻給中華留下瑰寶一、被朱元璋冷落二、被建文帝忽視三、被朱棣棄用四、被時代所不容五、被曆史銘記

縱觀古代史,凡是有大才之人,在性格上總有特殊之處,他們憑借才華進入仕途,但官場卻不能容忍他的棱角。解缙,便是如此。

<h1 class="pgc-h-center-line" data-track="114">二、被建文帝忽視</h1>

朱元璋本打算晾解缙10年時間,遺憾的是,8年後,朱元璋就駕崩了,是以,解缙和朱元璋的“十年之約”沒有達成。

朱元璋駕崩後,建文帝召解缙回京,本打算重用。隻可惜,由于解缙之母的喪期未滿,在封建社會,守制不滿就入仕者,屬于不孝,私德有問題。是以,建文帝将解缙貶到河州。

古人雲,學而優則仕。解缙自恃有大才,希望在仕途上有大作為,不料被朱元璋晾了8年,本就一肚子牢騷。如今他再一次被建文帝貶谪,内心更是委屈,這種委屈,也給解缙接下來的選擇,埋下了伏筆。

解缙:朱元璋晾他8年,朱棣棄他8年,蹉跎半生,卻給中華留下瑰寶一、被朱元璋冷落二、被建文帝忽視三、被朱棣棄用四、被時代所不容五、被曆史銘記

解缙被建文帝忽視了3年的時間,直到建文四年,終于迎來轉機,這一年,79歲的禮部侍郎董倫對建文帝說:

缙率易狂愚,無所避忌,數上封事,所言分封勢重,萬一不幸,必有厲長……

不得不說,董倫不愧為兩朝老臣,他對解缙還是比較了解的,董倫的意思是說,解缙為人耿直狂傲,說話直接,實際上是可以重用之人。建文帝聽信董倫的建議,召解缙回京,擔任翰林待诏。

其實,所謂的“翰林待诏”,在當時是從九品的官職。也就是說,建文帝召解缙回京,很可能是為了給禮部侍郎一個面子,并不是認可解缙的能力。

解缙回到京城時,明朝的大環境已經非常嚴峻,當時燕王朱棣已經兵臨南京城下,南京城外炮火連天,城門失守已經隻是時間問題。那麼,等待解缙的隻有兩種出路,一種是為建文帝盡忠,另一種是擁護燕王朱棣,解缙如何選擇呢?

解缙:朱元璋晾他8年,朱棣棄他8年,蹉跎半生,卻給中華留下瑰寶一、被朱元璋冷落二、被建文帝忽視三、被朱棣棄用四、被時代所不容五、被曆史銘記

根據《明史·王艮傳》記載:

燕兵薄京城……解缙、吳溥與艮、靖比舍居。城陷前一夕,皆集溥舍。

燕王攻破城門的前一天,解缙和他的江西老鄉王艮、胡廣一起,聚在另一位老鄉吳溥家中飲酒。當天夜裡,解缙便收拾東西,親自迎接朱棣入城。

筆者此前寫過一篇關于方孝孺的文章,我對方孝孺十分尊重,對他的氣節也非常認同。但是,解缙和方孝孺不一樣。第一,解缙在建文時期得不到重用,他内心是極其委屈的,他希望改變現狀。第二,朱棣攻破南京,解缙并不需要承擔任何責任。這兩點,是解缙和方孝孺最不同的地方。是以,後人對解缙投奔朱棣,并沒有過多的指責。

解缙:朱元璋晾他8年,朱棣棄他8年,蹉跎半生,卻給中華留下瑰寶一、被朱元璋冷落二、被建文帝忽視三、被朱棣棄用四、被時代所不容五、被曆史銘記

也許,在小節上,解缙是愧對朱允炆的,但在大義上,他并沒有背叛明朝。

<h1 class="pgc-h-center-line" data-track="120">三、被朱棣棄用</h1>

朱棣入京時,當時和解缙一起投奔朱棣的翰林文臣有很多,包括後來“三楊”中的楊士奇和楊榮。

朱棣久聞解缙之名,現在解缙主動擁護自己,朱棣為了拉攏那些翰林文臣,對解缙也非常重視。《明史·解缙傳》記載:

成祖入京師,擢侍讀。命與黃淮、楊士奇、胡廣、金幼孜、楊榮、胡俨并直文淵閣,預機務。内閣預機務自此始。

意思是,朱棣命解缙、黃淮、楊士奇、胡廣、金幼孜、楊榮、胡俨七人入值文淵閣,幫自己處理朝政,參詳機務。

解缙:朱元璋晾他8年,朱棣棄他8年,蹉跎半生,卻給中華留下瑰寶一、被朱元璋冷落二、被建文帝忽視三、被朱棣棄用四、被時代所不容五、被曆史銘記

這就是明朝最早的内閣!

自朱元璋廢除宰相制度之後,六部九卿需要直接向帝王彙報工作,這不僅大大增加了帝王的工作量,也是對帝王處理朝政能力的考驗。朱元璋這樣的“天才”或許能應對,但朱棣并不想被繁瑣的朝政絆住自己,他需要助手。是以,解缙等7人組成的内閣就此誕生。

需要說明的是,朱棣時期内閣僅有參詳、輔佐之職,并沒有實權,當時的“内閣閣員”也隻有七品到五品的官銜,和明朝後期的内閣不可同日而語。盡管如此,解缙等7人為永樂朝初創時定下一系列制度,協助朱棣處理朝政,開創了一個時代!

當時,朱棣非常倚重解缙,任命解缙為内閣首輔。接下來,朱棣編撰《太祖實錄》由解缙主導,解缙還擔任科舉主考官。永樂元年七月初一,朱棣命解缙率領147位文臣編撰《文獻大成》,一年多後,解缙、姚廣孝等人人再次率領2169為文臣繼續擴編這部書籍,後來,這部鴻篇巨著改了名字,叫《永樂大典》。這部書意義重大,筆者下文還會提到。《明史·解缙傳》記載:

代言之司,機密所系,且旦夕侍朕,裨益不在尚書下也。

意思是,解缙日夜陪伴朱棣,可謂“紅極一時”,其他内閣成員,有些六部尚書都不能望其項背。

解缙:朱元璋晾他8年,朱棣棄他8年,蹉跎半生,卻給中華留下瑰寶一、被朱元璋冷落二、被建文帝忽視三、被朱棣棄用四、被時代所不容五、被曆史銘記

解缙的才華獨領風騷,在朱棣面前也很得力,但是,江山易改,禀性難移,解缙的性格和他的才華一樣,依然很“出衆”。

明成祖朱棣登基後,一直面臨立儲困擾,如果按照傳統的“立嫡立長”慣例,皇長子朱高熾無疑是太子最佳人選;但朱棣覺得皇次子朱高煦“類朕”,朱棣内心更喜歡骁勇善戰的次子。是以,朱棣登基兩年,一直在糾結太子人選的問題。永樂二年,朱棣召來寵臣解缙,關于立儲之事,他希望解缙暢所欲言。

自古以來,立儲都是非常敏感的事情,若換做别的大臣,恐怕避之不及,因為一旦言語不當,不僅會遭到帝王或皇子的記恨,還可能會搭上全家性命。但解缙沒有回避,因為他的性格中沒有圓滑的一面。

解缙:朱元璋晾他8年,朱棣棄他8年,蹉跎半生,卻給中華留下瑰寶一、被朱元璋冷落二、被建文帝忽視三、被朱棣棄用四、被時代所不容五、被曆史銘記

面對朱棣的詢問,解缙先回答說:

“皇長子仁孝,天下歸心。”

朱棣認為,解缙的話沒有新意,非要刨根問底,問解缙為何支援朱高熾。解缙最終回答了三個字:“好聖孫。”

皇長子朱高熾有個非常優秀的兒子,那就是朱瞻基(明宣宗)。朱瞻基出生于洪武三十一年,也就是朱元璋去世的那一年。朱瞻基出生時,朱棣做了一個夢,夢到朱元璋将祭祀宗廟的大圭送給自己。是以,朱棣一直非常喜歡自己的這位長孫。解缙所說的“好聖孫”意思,是指朱高熾有個好兒子,而朱高煦沒有這樣的優勢。

解缙的這句話,徹底點醒了朱棣,朱棣于當年立朱高熾為太子。但也因為這件事,解缙遭到了朱高煦的記恨。

解缙:朱元璋晾他8年,朱棣棄他8年,蹉跎半生,卻給中華留下瑰寶一、被朱元璋冷落二、被建文帝忽視三、被朱棣棄用四、被時代所不容五、被曆史銘記

朱高熾成為太子後,朱棣總覺得虧欠次子朱高煦,是以,朱高煦在京城的地位超然。史載“高煦寵益隆,禮秩逾嫡”。朱高煦在京城非常跋扈,有時候在禮制上甚至超過了太子。解缙是耿直之臣,眼裡容不得沙子,于是,解缙主動站出來向朱棣曆數朱高煦的不是,最終,激怒了朱棣,朱棣認為解缙這是在離間天子骨肉。從此,朱棣開始逐漸疏遠解缙。

解缙從建文四年開始被朱棣啟用,到永樂三年被朱棣疏遠,前後共經曆四年時間。這四年,解缙最不該做之事,就是直接參與了立儲之事。朱棣先讓解缙“暢所欲言”,等解缙把他想說的全部說完之後,朱棣又覺得解缙是在離間自己父子感情。

解缙:朱元璋晾他8年,朱棣棄他8年,蹉跎半生,卻給中華留下瑰寶一、被朱元璋冷落二、被建文帝忽視三、被朱棣棄用四、被時代所不容五、被曆史銘記

從始至終,這件事仿佛是朱棣為解缙設立的“騙局”,解缙入甕後,發現朱棣和乃父朱元璋一樣,并不是一個喜歡聽實話的人。

<h1 class="pgc-h-center-line" data-track="130">四、被時代所不容</h1>

《明史·解缙傳》記載:

“缙少登朝,才高,任事直前,表裡洞達。引拔士類,有一善稱之不容口。然好臧否,無顧忌,廷臣多害其寵。”

意思是說:解缙才學斐然,性格直爽,在禦前奏事,表裡通達。同僚有的優點,他忍不住贊美,但同僚有缺點,他總是直言不諱地講出來,是以,得罪了不少人。等他真正被冷落後,很少有人站出來為他辯解。

解缙:朱元璋晾他8年,朱棣棄他8年,蹉跎半生,卻給中華留下瑰寶一、被朱元璋冷落二、被建文帝忽視三、被朱棣棄用四、被時代所不容五、被曆史銘記

永樂四年,朱棣賞賜内閣閣員們二品紗羅衣各一件,唯獨不賞解缙,解缙一度非常尴尬。不久後發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情,朱棣發現自己在内廷商議的機密,竟然悄悄被人洩露了出去。《明史》雲:

久之,福等議稍稍傳達外廷,高煦遂谮缙洩禁中語。

意思是,洩露消息的人是“靖難第一名将”丘福,但朱高煦卻趁機誣陷解缙,把罪名扣在解缙的頭上。

這件事讓朱棣徹底失去了對解缙的信任。第二年(永樂五年),又熱彈劾解缙在科舉考試中閱卷不公,朱棣沒等解缙申辯,朱棣便一紙诏書,将解缙貶到了交趾。

解缙:朱元璋晾他8年,朱棣棄他8年,蹉跎半生,卻給中華留下瑰寶一、被朱元璋冷落二、被建文帝忽視三、被朱棣棄用四、被時代所不容五、被曆史銘記

當年,解缙被重用,朱棣說:“天下不可一日無我,我則不可一日少解缙!”如今,這句話成了空話。

《紅樓夢》中有一句名言:人情練達即文章,世事洞明皆學問。

解缙是百年大才,但是,在人情方面卻有些苦澀。他文章寫得好,卻不知道“人情練達”是最難寫的文章。

永樂八年,解缙被貶三年後,回京述職。他希望這一次能被朱棣留在京城。然而,不巧的是,當時朱棣正好北征蒙古,解缙見不到朱棣,隻好去觐見太子,随後南下傳回。沒想到,這件事卻再一次被朱高煦所利用,待朱棣歸來後,朱高煦立即向朱棣告狀。

實際上,皇帝不在京城,解缙去見太子,并沒有什麼不是。但被朱高煦一番添油加醋,解缙就成了“私見太子”。

解缙:朱元璋晾他8年,朱棣棄他8年,蹉跎半生,卻給中華留下瑰寶一、被朱元璋冷落二、被建文帝忽視三、被朱棣棄用四、被時代所不容五、被曆史銘記

朱棣本就對太子有些不滿,正想借機敲打太子,是以以“無人臣之禮”将解缙問罪下獄。

當時,解缙還未走到交趾,錦衣衛一路追到廣東,将解缙裝入囚車,運回京城。在抓捕解缙時,他正在寫一份奏折。原來,解缙在離京的路上,看到贛江兩岸幹旱嚴重,決定上書請求朝廷修築水渠,灌溉良田。

也就是說,解缙在大難臨頭之前,仍然心系百姓。

解缙:朱元璋晾他8年,朱棣棄他8年,蹉跎半生,卻給中華留下瑰寶一、被朱元璋冷落二、被建文帝忽視三、被朱棣棄用四、被時代所不容五、被曆史銘記

北宋大儒張載說:“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作為一個讀書人,一個天才,解缙在為往聖繼絕學的同時,也在為生民立命,但是,那個時代已經不允許他這麼做了。

解缙被押回京城後,立即被關押進入诏獄,過上了暗無天日的生活。這期間,朱棣幾乎将解缙遺忘。直到5年後,即永樂十三年正月,錦衣衛指揮使紀綱向朱棣彙報诏獄内的囚犯名單,朱棣偶然看見解缙的名字,問紀綱道:“解缙竟然還活着?”

解缙:朱元璋晾他8年,朱棣棄他8年,蹉跎半生,卻給中華留下瑰寶一、被朱元璋冷落二、被建文帝忽視三、被朱棣棄用四、被時代所不容五、被曆史銘記

紀綱聽出了朱棣的畫外音,當天夜裡,紀綱強行将解缙灌醉,然後将解缙拖到積雪中埋了起來,第二天解缙便死了。

永樂十三年正月十三日,京城的雪景分外别緻,但很少有人知道,積雪之下,曾淹沒一位百年難遇的大才子。

解缙:朱元璋晾他8年,朱棣棄他8年,蹉跎半生,卻給中華留下瑰寶一、被朱元璋冷落二、被建文帝忽視三、被朱棣棄用四、被時代所不容五、被曆史銘記

解缙死了,年僅47歲。随後,朱棣下旨抄沒解缙的家産,他的妻兒全部被流放到遼東。

<h1 class="pgc-h-center-line" data-track="139">五、被曆史銘記</h1>

解缙從永樂五年被朱棣貶谪,到永樂十三年去世,在永樂年間,被棄用8年之久。在很長一段時間,解缙都是奸臣的代名詞,直到明朝成化年間,同樣曆經坎坷的明憲宗朱見深才赦免了解缙的罪名,恢複了解缙的名譽。

解缙雖然死了,但曆史并沒有将其遺忘。因為他給中華留下了瑰寶——《永樂大典》。

首先說明,《永樂大典》的編撰并非是解缙一人之功,但是,解缙的主導作用非常重要。《永樂大典》是中國最著名的一部古代典籍,更是迄今為止世界上規模罕見的百科全書。

遺憾的是,《永樂大典》的全本已經遺失,新中國成立後,通過國家收集、名人捐贈、國外歸還等方式陸續收集418冊。而根據曆史記載,永樂大典的正本應有11095冊,現存的内容,僅僅是全本的3.8%。

解缙:朱元璋晾他8年,朱棣棄他8年,蹉跎半生,卻給中華留下瑰寶一、被朱元璋冷落二、被建文帝忽視三、被朱棣棄用四、被時代所不容五、被曆史銘記

這項工作任重道遠,雖然目前隻收集到3.8%,但其價值已經非常可觀。現存内容中,對古代天文、曆法、氣象、文化等記載,都是異常珍貴的資料。是以有人稱它是“蓋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者焉”。

《左傳》雲: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三不朽。”

意思是說,人生的三大成功的标準是:立德、立功、立言。

解缙的一生極其坎坷,他被朱元璋冷落,被建文帝忽視,被朱棣短暫重用後又遭棄用,先被貶,再入诏獄。一個連續被三代帝王抛棄的大才子,沒有完成“立德”,更沒有“立功”,但他完成了“立言”。

解缙:朱元璋晾他8年,朱棣棄他8年,蹉跎半生,卻給中華留下瑰寶一、被朱元璋冷落二、被建文帝忽視三、被朱棣棄用四、被時代所不容五、被曆史銘記

有些人,一輩子擁有較高的權力,但除了顯赫一時外,并沒有給曆史留下什麼價值;有些人,雖然蹉跎半生,但卻為曆史留下了巨大貢獻。

解缙雖然狂傲,但他的人生價值,還是得到了展現。他的曆史作用,值得後人認可。

最後,以解缙的詩《桑》結尾:

一年兩度伐枝柯,萬木叢中苦最多。

為國為民皆絲汝,卻教桃李聽笙歌。

解缙是一位正直的人,一位愛護百姓的人,一位才華卓然的人,一位對曆史、對文化有貢獻的人。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