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李馥:收書江南,印谶而散(下)韋力撰

作者:芷蘭齋

關于李馥的藏書狀況,因為沒有書目流傳下來,今日難知其詳,而葉昌熾在《藏書紀事詩》中将李馥與鄭傑、劉筠川并為一首詩:

打鼓排衙花簟鋪,闖然文采老于菟。

達人何必推書谶,瑣瑣昌英二十廚。

葉昌熾在詩注中提到李馥散出之書有一些為鄭傑所得,然其僅舉出了元刻本《晏子》一書,而對于李馥藏書的進一步情況,《李馥及其藏書》一文中有如下列舉:“李馥一生藏書有多少,現已無考,史載他因事訟系時,書多散逸,但從他留傳至今的善本不比與他同時代的林佶少看,他當時收藏的書也應不比林佶少。與林佶不同的是,他所收集的書,大多是外省前輩藏書家的藏書,這對我們福建能多增加一些善本書籍作出了貢獻。這些書有:明嘉靖四年(1525)刻本《新序》十卷、明嘉靖間刻本《全蜀藝文志》十四卷、續編五十六卷(缺卷二十至卷三十一)、明萬曆三年(1575)刻本《洪武正韻》十六卷、明萬曆二十三年(1595)刻本《尚書日記》十六卷、明萬曆刻本《檀弓還注》三卷、明内府刻本《書傳十全》十卷、明崇祯汲古閣本《焦氏易林》四卷、精鈔宋嘉定十四年許興裔刻本《複齋易說》六卷等10多種。”

傳回家鄉的李馥在乾隆九年去世了,終年84歲。在他那個時代而言,當屬長壽之人,他經過了那些磨難,仍然能夠得以善終,這足見其胸懷之寬廣。他的墓雖然遭到破壞,好在有遺迹留存至今。毛胤雲編著的《史迹福清》寫道:“李馥墓位于福清市三山鎮安前村圓滿自然村西安水庫旁,墓為三合土構成,平面呈‘鳳’字形,面朝東北。大墓在新中國成立後已遭受破壞。據當地老人回憶,當年墓室被打開,墓内的随葬品金銀器、玉器及少量的瓷器當場被瓜分,現已不知所蹤。”

李馥:收書江南,印谶而散(下)韋力撰

李氏宗祠外觀

李馥:收書江南,印谶而散(下)韋力撰

擦拭李馥墓志銘

2019年4月9日,經福建省委黨校林怡教授的安排,我們前往該地去探訪李馥墓,一同前往者還有該校林星教授。我們從福州開車前往福清,先到三山鎮東埔村西裡自然村去看李氏祠堂。此前,林怡老師已經跟福清市宣傳部的幹部周梅女士取得了聯系,故我們到達該祠堂時,周梅已經與本村的相關人士作了相應接洽,經周梅介紹,我們在祠堂門口見到了多位李馥後人,因為人數太多,一時來不及記下姓名。

李馥:收書江南,印谶而散(下)韋力撰

感覺像村中的禮堂

李馥:收書江南,印谶而散(下)韋力撰

李氏後人

李馥:收書江南,印谶而散(下)韋力撰

彩繪細部

從外觀看過去,李氏宗祠乃新近修複,屋脊上的彩繪頗為鮮豔,上面的圖案也繪制的很細膩。走入祠堂之内,衆人先搬出了一塊刻石,他們告訴我說,這是李馥的墓志銘。這塊墓志銘的刻法與他處不同,我感覺更像一塊碑記,然而刻石的碑額上卻用篆書刻着“皇清诰封贈通奉大夫崇祀鄉賢鳳坡李公偕”。

李馥:收書江南,印谶而散(下)韋力撰

墓志銘的形制

李馥:收書江南,印谶而散(下)韋力撰

上面有李馥生平

因為墓志銘刻的字迹較小,故馬上有人拎來一桶水,用抹布擦拭此碑,上面的字迹馬上顯現了出來,墓志銘下方的文字則介紹着李馥的生平。看完墓志銘我又參觀了祠堂,但從裡面的情形看,這座祠堂的建築格局頗為像幾十年前鄉裡的大禮堂。因為祠堂的正前方不是祖宗牌位,而是有一個面積不小的舞台,祠堂内也畫了許多壁畫,這些圖案頗具喜慶色彩。祠堂雖然是鋼筋水泥建築,但裡面的立柱也被塗成了紅色,看上去像是古代建築中的頂梁柱,有些柱子上寫着對聯,比如有:承尊祖訓仁義智信文章華國恒裕厚康;建基垂統忠孝賢良鴻才菽起瑞呈祯祥。這樣的字句想來是當年祠堂立柱上的原句。

李馥:收書江南,印谶而散(下)韋力撰

走入田野

李馥:收書江南,印谶而散(下)韋力撰

怪石

李馥:收書江南,印谶而散(下)韋力撰

扛着整捆的鞭炮

參觀完祠堂後,衆人一同前往李馥墓,而祠堂門口原本停着多輛車,衆人紛紛上車,為什麼要這麼多人陪同前往,令我頗感詫異。鄉裡的幾位老者向林怡解釋一番,而後林怡翻譯這些方言告訴我說,今天正趕上李氏後人要給李馥上墳的日子,是以他們邀請我們一同前往。能有這樣的巧合,當然令我很興奮,于是跟随着長長的車隊,一同駛出村,前行不到兩公裡,車隊停在了路邊。展眼望去,這一帶是視野開闊的丘陵地帶,但這些丘陵上卻零星地長了一些樹。衆人下車後,紛紛扛着一箱箱的物品走入田地中,林怡問明情況,而後告訴我說,他們扛的是鞭炮以及供品和礦泉水。

李馥:收書江南,印谶而散(下)韋力撰

村民說一直不知這棵樹叫什麼

李馥:收書江南,印谶而散(下)韋力撰

原來叫薜荔

我們三人也跟随着隊伍走入田地中,遠遠望去,田地的另一頭有幾棵高大的樹,想來那裡就是李馥墓所在。走在半途中,遇到了一個直徑兩米高的土丘,我感覺這應當是一座古墓,墓頂上長着一棵叢生的綠植物。這棵植物上結着一些奇怪的果實,此果看上去有點像無花果,然而卻比無花果大許多,而樹葉也與無花果不同,于是向村中老人請教此樹之名,結果幾個人圍過來,紛紛說這棵植物長在這裡已經多年,本村人均不知這是棵什麼樹。林星用手機拍照後予以識别,但拍了幾次卻出了幾個不同的結果。林星把照片用微信發了出去,之後她告訴我說此樹名薛荔,此樹又名涼粉子、木蓮等。衆人紛紛質疑這個結果的準确性,而林星不緊不慢地跟衆人說:我問的是我先生,而他正是研究植物學的,并且就在相關部門工作。她的所言令衆人的質疑聲頓息。

李馥:收書江南,印谶而散(下)韋力撰

将鞭炮一條條地拉在墓前

李馥:收書江南,印谶而散(下)韋力撰

李馥墓疓小水庫

搞清了樹名,衆人繼續前行,走到丘陵的頂端後下行,前行不遠,就看到了重新修複好的李馥墓,此墓的正前方乃是一個小型水庫,從風水上看,李馥墓背山面水可謂絕佳。衆人帶着我走到水庫旁,竟然看到有石像生立在水中,他們紛紛稱原來這裡還有一些石像生,但前幾年被人盜走了,對方偷盜的方式竟然是派吊車前來操作。自此之後,村中之人就對此多有留意,而他們所說的這件事,毛胤雲在其編著的《史迹福清》中也有記載:“大墓上的石頭,包括墓道碑、墓碑及石供桌等都被擡去修建水庫。現大墓僅剩三合土架構,墓穴内雜草叢生,墓是也被開墾為農田。墓前50米處原為大墓的墓道,後被修成水庫。2010年4月文物普查時,水庫中仍然遺存有石翁仲2尊(文、武各1尊),高約2.5米;石馬2尊(其中一尊倒在地上),高約2.2米;石虎1尊,高約1.2米。2013年2月武官石翁仲遭竊。”

李馥:收書江南,印谶而散(下)韋力撰

村人向我指認剩餘的石翁仲

毛胤雲的文中也配有相應的照片,其中一張照片在水中立有一位武官石翁仲,而今我眼前所見,此物已沒有了痕迹,但水中的石馬卻仍然立在那裡,這匹馬的身後還立着一尊石翁仲,隻是他的下半身已沒入水中。

李馥:收書江南,印谶而散(下)韋力撰

炮聲響起

在我們探看水庫的過程中,李馥的後人拆開一箱箱的鞭炮,而後将其一條條地展開,遠遠望過去,像是在李馥墓前拉起了一條條紅彩帶。想來,每一條鞭炮都有萬響之多。我站在旁邊,等着看難得一見的祭祖儀式,然而他們操作的方式卻比我想象的簡單許多,因為他們并沒有進行集體祭拜,而是讓其中的幾位年輕人點燃鞭炮,很快李馥墓前鞭炮聲響成一片,這等萬炮齊鳴,看上去十分壯觀。

李馥:收書江南,印谶而散(下)韋力撰

在平台上分食品

李馥:收書江南,印谶而散(下)韋力撰

修複後的李馥墓

鞭炮響完之後,濃煙漸漸散去,寬闊的田野中又恢複了往日的平靜,而我的聽力也漸漸恢複。之後我看到李氏後人紛紛圍攏在李馥墓前的平地上,隻見他們扛過來一箱箱的食品,同時拿出幾個鋁盆,将一些食品倒入盆中,其中有肥肉、蛏子、蛤蜊,還有一些切開的面包,而後拿出一些一次性木筷,衆人紛紛夾起盆中的食品而後塞入面包内。這種吃法倒是很像三明治或者熱狗,也有點像北方流行的驢肉火燒,但是在面包裡夾海鮮,我還是第一次見到。我原本以為這些帶來的食品要首先給李馥上供,進行集體祭拜之後再食用,但如今的李氏後人似乎已經不在意這些繁文缛節,他們邊吃邊聊天。雖然我聽不懂他們的方言,然從臉色上能夠感覺到他們聊着愉快的事,那一刻讓我想到了電影《少林寺》中那句著名的台詞: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我覺得李氏後人的這種所為頗為值得贊賞:形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祖先永留心中。

李馥:收書江南,印谶而散(下)韋力撰

開吃

李馥:收書江南,印谶而散(下)韋力撰

我食用的肉夾馍

因為我們是客人,是以有幾位李氏後人夾好食品後遞了過來,我一時還不能适應面包夾海鮮,雖然說面包夾肥肉也沒吃過,但至少可以将其假想為肉夾馍,隻是那厚厚的肥膘讓我擔憂自己的血脂會升高,故我對遞過來的肉夾馍一再謙讓。而林怡告訴我,這種場合一定要将其吃下去,于是我發揚了大無謂精神,努力地将這個奇特的食品一口口地吞咽,以此來表達我對李馥的敬意,而我的行為也受到了李氏後人贊許的目光。

李馥:收書江南,印谶而散(下)韋力撰

廢棄的老村

李馥:收書江南,印谶而散(下)韋力撰

與舊劇合影

祭拜完李馥墓,跟随車隊回到村中,村中的幾位老人又帶我等去探看李馥故居遺址,周梅女士介紹說,現在本村已經遷到了旁邊,而原本的村落基本已廢棄,她帶着我們步行穿入老村落中,在這裡看到了大批倒塌的房屋。走到西裡19号院時,其中一位婦女頗為激動地說,這就是她們家的舊居,于是我請她站在舊居門前拍了一張照片。透過鏡頭,我看到她一臉笑容,這讓我體味到古老的民居看上去很美,但在居住舒适度上,還是沒有新居讓人感覺到便利。

李馥:收書江南,印谶而散(下)韋力撰

進入一個老院落

李馥:收書江南,印谶而散(下)韋力撰

全部是木結構

李馥:收書江南,印谶而散(下)韋力撰

村長介紹情況

舊村中的很多房屋乃是用不規則的石塊所砌,看上去頗具畫面感。我跟林怡老師感慨,如果能将這些舊居改造成古村落民居,想來會有不少的城中人來此休閑度假。而周梅女士則說,這樣的改造會涉及到一些産權問題,這些問題并不容易解決。一同前往的村長則解釋說,舊居改造不如直接蓋新居省事。看來有很多問題貌似簡單,要想做出更多的改變,仍然需要頂層設計。

李馥:收書江南,印谶而散(下)韋力撰

李馥故居原址

穿過舊村,來到村的另一側,這一帶有一片幾畝大的空地,空地上長滿了雜樹,村長解釋說,這裡就是李馥故居遺址。我走到近前,能夠看到一些石塊砌起的殘垣斷壁,我圍着這塊空地探看一番,已經看不出舊居原來的形制。

李馥:收書江南,印谶而散(下)韋力撰

舊村中的小廟

在傳回的路上,看到了一處小廟,村長介紹說這裡也是違章建築。我在小廟的旁邊看到一些水泥柱礎,看來這裡仍然想進一步擴建。

參觀完李馥舊居遺址,向衆人道别,感謝他們的熱情接待,同時也感謝周梅女士的周到安排,之後驅車上路。在傳回途中,我們看到半山上有一座建立的廟,于是決定到那裡探看一下,看看是否與李馥有關。

李馥:收書江南,印谶而散(下)韋力撰

鹿山寺的外觀與李氏宗祠頗為相像

走到近前,看到這座寺的外觀跟李馥祠堂頗為相像,門楣上刻着“鹿山寺”字樣。李馥号鹿山,不知此号是否與該寺有關。但乾隆版的《福清縣志》中載有李馥父親的善舉:

李日爃……西裡人。性任俠,樂于施予。邑文廟學宮圮,日爃捐資修葺,殿庑門牆,闳崇煥發。啟聖祠、明倫堂一時并舉。複新名宦、鄉賢祠,建興賢、仰聖坊,費三千有奇。又省中第一樓東有文昌閣,地久為民所侵,日爃贖還,建雕牆峻宇,遂為會城壯觀。康熙壬午,邑紳士佥請列憲,崇祀鄉賢祠,後以次子馥貴,累贈資政大夫。三子,國學生郁,居家孝養備至。郁子九人,長若泌,童年登科;次若采,登進士;三亨;四若庚;五大廉,俱登科,五桂齊芳,為一時稱盛雲。

李馥:收書江南,印谶而散(下)韋力撰

正在修建的大殿

李馥:收書江南,印谶而散(下)韋力撰

造型奇特的重修鹿山寺碑

李日爃捐款建造了那麼多公益建築,但此文中卻未曾提及他建造有鹿山寺,而此寺大門緊閉,我們無法入内探看裡面有沒有相應的介紹之文,但鹿山寺門楣旁竟然也有門牌号,上面寫着“埕邊村西安80号”。寺旁邊的空地上立有重建鹿山寺碑記,那兩塊碑中間有一個方洞,想來曾被作為他用。我在上面尋找一番,未能找到李馥之名,似乎該寺乃是嘉慶十八年後重建,從時間算,該寺與李馥無關,但他為何号鹿山呢,這件事隻能等待找到進一步的史料再解惑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