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阿城:《孩子王》留下的是,面對主流權力,你自己可以選擇什麼

不管在文學愛好者那裡,還是在專業的文學研究者那裡,阿城都堪稱是中國當代文壇大神級别的名字。

關于阿城,“江湖”上總有很多傳說。形容他最多的一個詞兒,是仙風道骨,如果你見過阿城先生,會覺得這個形容倒也貼切。如今,仙風道骨的阿城先生即将推出《阿城文集》,這也是阿城作品首次結集出版。其中包括最為著名的《棋王 樹王 孩子王》,也有《遍地風流》、《威尼斯日記》、《閑話閑說》、《常識與通識》,還包括最新的兩部散文随筆與談話集《脫腔》和《文化不是味精》。

昨天晚上,《阿城文集》舉行了新書釋出晚宴,出版方邀請了衆多文化學者、作家共同出席。阿城先生作為主角兒自然不會缺席,但席間一直沉默,隻靜聽大家對他的作品發表各種感言。但在晚宴最後,阿城先生似乎來了點兒興緻,跟大家談了許多他對小說、下鄉歲月、寫作生涯的諸多看法。書評君根據阿城先生的現場發言,整理了發言實錄,供大家參考。

談得最多,令人印象最深的,是阿城先生談到的“不合作”的态度。人與權力,是一個永恒的主題。任何一個人,哪怕無比主流、政治正确,也總會遇到與權力沖突的時刻,面對這樣的時刻,一個渺小的個人,能夠做些什麼來保持自己的存在和觀念?

阿城,原名鐘阿城,1949年生于北京,原籍重慶江津。一般被認為是當代尋根小說的重要代表作家。除小說外,還創作和改編多部劇本。代表作品有《棋王》、《樹王》、《孩子王》等。

1

談《孩子王》:

它說的是“不合作”

有不少朋友問,你寫《孩子王》是幹什麼?其實不幹什麼,都是當年知青傳的東西。當年大家趕集,互相都會問,你那兒有什麼(可以讀)?人家回說我這兒有本日記。那也要拿來看看。大家有一種閱讀饑渴,沒有書看。是以當時很多人會寫東西,寫出來大家這麼傳來傳去地看。跟我經驗差不多的人,他看《孩子王》,他會看懂。不是的呢,就根本看不到。

它非常簡單,就是和誰誰誰不合作。你叫我來,我就說我這一套。你說我這一套不行,你叫我滾蛋,那我就滾蛋。我不說我是冤枉的,你憑什麼叫我滾蛋。沒有(争論)這些東西。就是跟你不合作。在文革的時候,這是能夠做到的,又安全、又保持自己的一個方式。不合作的人看這小說呢,就覺得你寫最後這人笑了,這個好。咱們不是臊眉耷眼地走的,咱們是很有信心地走的。

現在的90後,将來的00後,他們難道不會碰到和主流不合作的時候嗎?當然有,這是任何時候都有的。這個主題,人類和權力的主題,是一個永恒的主題,而不是愛情。愛情也是,但沒有這麼單獨。是以它說的就是這麼一個不合作的主題,一直到現在還是有這個問題。《孩子王》已經成了古書了,但它還是留下了一點,就是你對主流權力,你自己能夠選擇什麼。

2

談《樹王》:

很多聯系用邏輯說不清楚

《樹王》這個東西呢,本來在美國的時候,他們說想改成動畫電影。後來有人挺雞賊的,說:嘿,你不應該把小說給他們看。我說小說出版了就是誰買誰看啊。他說那個“阿凡達”,每個山頭上有棵樹,這是抄你的。我說這不是,是我抄雲南的。雲南就是這樣,他不管怎麼砍,一定要留一棵樹。如果不留這棵樹,人就不穩定,就覺得會有什麼大事發生。我外婆家是白洋澱的,文革的時候,那邊的地頭上都有個龛,很小。以前種地的時候會拜土地神,破四舊的時候就都給拆了。如果這個龛沒了,這一帶的人或者這個村的人心裡就會發生變化。其實原來有這個龛的時候,你可能根本不會理它,但是一旦它沒了,你心理就不踏實了,不穩定了。

為什麼?不知道。很多事情都是這樣的一個聯系,而不是我們都能說得那麼清楚的一個邏輯關系。你把整個樹晃動,瓦塊啊這些會掉下來,最後柱子一倒。現在說什麼要重建這個,重建那個,不可能了。重建東西都是要打地基的。沒有地基,誰敢蓋房,不是找塌呢嗎?

阿城:《孩子王》留下的是,面對主流權力,你自己可以選擇什麼

新版《阿城文集》中的《棋王 樹王 孩子王》封面

3人在生活裡都是“百科全書”

說一個人是“百科全書”,當然是對一個人的奉承了,我知道是個好意思。我記得我小的時候呢,我周圍的長輩呢,他們都是百科全書式的人,怎麼現在一下這種百科全書式的人沒有了?這個是應該研究的問題,而不是誰現在是百科全書。

你去看以前那裡院兒,有人在彈古琴,外院有個小孩,在那哇哇地哭。老頭子“哐”把古琴撂下,說給他刮刮痧。他知道這個小孩哭是怎麼回事,該怎麼治他。如果外頭的阿姨說不會刮,老頭就站起來自個兒去刮。古琴和刮痧,搭嗎?不搭。如果是一個古琴的專業書,和刮痧的專業書,這倆書不搭。但是人在生活中,是搭的。你說你在生活中就隻會幹一件事兒嗎?不會的。是以“百搭”我從小覺得是個正常的狀态。

你要是想生存下去的話,你就得趁早多學一些東西。你不知道将來哪些東西能用上。我當時下鄉了,還想着怎麼離開這兒。我就去學烹調,我是有執照的廚子。但是那個時候還是少一根弦。做了廚子之後,沒有人要我。因為我出身不好,出身不好的人不能做廚子,怕下毒。學成了之後才想到這個。

是以生活一定是百搭的。這種百搭如果搭好了,就會被稱作是一個百科全書式的人物。(笑)但其實,誰都是這樣的。是以我的問題是,這些知道很多事情的人為什麼沒有了,這些人在我小的時候都有。

4

談古董家具:

包漿這個詞兒是沉渣泛起

我小時候出身不好,不能到街上去歡迎總統啊這些人物。每當有遊行的時候,老師就念單子。我們班上有五六個同學不能去。我們幾個就比其他能去的同學多了很多時間。我們當時學校一出校門就是一個琉璃廠。裡頭有好些老夥計,逮到人就喜歡跟你講些瓷器知識。我們去了之後,老夥計們就跟逮到寶似的。他們會把你當人看,你到了,給你把凳子坐着,給你沏上水。這是成人的待遇。你翻書的時候,隻要往上看一眼,他們就說,你要哪本兒?他去幫你夠。後來到了九幾年回來的時候,發現沉渣泛起,什麼包漿啊,大開門兒啊,這些詞兒又出現了。包漿現在說錯了,夥計早就說過了,包漿是裡面滲出來的樹液,是裡面滲出來的東西。外頭加上去的,那叫髒東西,要把它洗掉。現在不是,上面的東西裡裡外外,什麼都不管,都說是包漿。

我以前跟木匠學手藝。一般師傅開始都要給徒弟個下馬威,不然他不老實。為什麼說要給師娘端尿盆子,你能端得了師娘的尿盆子。行,你做人可以忍。師傅說,你把這凳子給拆了。我想肯定就是拿斧子往外打呗。結果打不動,才發現裡面是隼。這個隼很複雜,你越搖這個椅子越結實。中國的老椅子不怕搖。越搖越結實。現在新的洋凳子你老翹着腿坐,有一天會散掉,因為裡面沒有隼。拆半天拆不開,師傅就得意了,說都念到高中了,連個椅子都不會拆。

從這個裡面你就知道中國椅子的結構。一套是佛教的,就是獅子腿,是由佛教來的。以前是羅漢啊,做的獅子腿的椅子,這是印度那邊傳過來的。它的發明者是伊朗人。獅子腿往東來就是咱們的明式家具,往西去到英國就是他們的貴族家具。是以獅子腿文化的擴散面積非常大。中國自己的東西是房屋結構,這個結構我們在《韓熙載夜宴圖》裡看到過。宋代的時候家具的隼是長出來的。為什麼是長出來的?古時候比如說我們下午去南山去喝個茶,古人就把凳子拆了,拆了就扛着拿到南山上去。什麼都能拆。到了南山再把這凳子裝起來,坐下。是以宋代、明代的家具是能拆裝的。到清代的時候,能拆的就比較少了。是以能拆的家具,能拆了再兜起來的家具是好家具。要投資就投資這樣的家具。(笑)

阿城:《孩子王》留下的是,面對主流權力,你自己可以選擇什麼

新版《阿城文集》中的《常識與通識》封面

5

“你不是主流,

但你一定常常碰到主流”

我小時候家裡有一套美國科普作家房龍的書,房龍曆史、房龍地理。我記得在房龍曆史這本書的序言裡頭,房龍寫到拿破侖,很多人罵拿破侖。說他恢複帝制啊,背叛法國大革命啊,但是房龍寫到,如果這個時候我在寫文章,突然街上傳來銅喇叭聲,我出門一看,原來街上拿破侖的軍隊在招兵。那我會毫不猶豫把筆扔到桌子上,跑去參加拿破侖的軍隊。

這裡面有一個差别是什麼?是什麼最吸引人。小孩子當然要做最吸引你的事。第二個是,他這個序言裡已經說了,說拿破侖有很多問題,這個實際上就是說的政治正确。但是我一聽到小喇叭,我根本不管政治正确不正确,我就要跟他們罵的這個人的軍隊走。這個給我觸動很大。房龍的曆史、地理可能寫得過時了,但是他的精神(還在)。他也沒遞給誰,是我接過來了。他讓我想到人跟主流的關系。

當然,這裡面有我自己的東西。就是說,我不在主流裡。由于家裡政治的變故,你不是主流的。你不是主流的人,但是你常常碰到主流啊。包括政治課上你怎麼背那些東西。按說這個簡單,就是你把那些條目背下來,放到答案裡去。但是這裡面實際上是有政治歧視,而不隻是你技術的問題。他就不相信你技術了。是以你跟主流有一個(沖突)。你會找出什麼東西讓我能夠,給我一點兒養料,給我一點兒思維,讓我怎麼樣跟主流相對。其實就是不合作。這個東西說起來也是把我害了,我就比較喜歡宅,像這樣大老遠跑到這兒來,跟八竿子打不着的人見面,不是我的性格,(笑)但是出版的人要賺錢嘛。

本文為獨家文章,根據阿城現場發言整理。實錄整理:新京報記者 張婷,編輯:走走,圖檔來自于網絡,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繼續閱讀